- 從開埠設廠到“共和國長子”:東北工業百年簡史
- 石建國
- 697字
- 2022-11-04 17:30:24
第二節 清末民初東北地區的工業發軔
東北地區是古代滿族的發祥地。也正因為如此,國外許多漢學家又把東北稱為滿洲(manchuria)。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征服建州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權;1644年,滿族統治者在取得全國政權以后,東北地區“土著之民,從龍入關,移徙一空”[1],致使東北地區人丁稀少,大量的土地荒蕪。從順治到咸豐的歷代皇帝,雖然在東北能否移民墾殖的訓示上有所不同,但總體上是嚴格限制的封禁政策。其中尤以康熙為典型,被稱為“柳條邊”的邊墻就是在他統治的時期建立起來的。
長期的封禁政策,嚴重地阻礙了東北地區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在清朝末年東北成為全國較為落后的地區。而且在清朝末年,清政府連年征召東北地區的八旗兵丁,這使得東北的防備更加松弛,產生了嚴重的邊疆危機。
早在鴉片戰爭以前,英美就開始往東北地區販賣鴉片。在鴉片戰爭以后,憑借在不平等條約中取得的特權,英美等國煙商更加有恃無恐地向東北地區傾銷鴉片,同時大肆掠奪東北的特產——大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將營口東北90里處的牛莊開為通商口岸,使英法等國正式攫取到侵略東北的立足點。后來,英法等國又以牛莊泊船不便為借口,強在營口設埠,名義上仍稱作“牛莊”。[2]英法等資本主義勢力侵入東北,表明東北地區已開始逐漸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范疇。但是從單純的經濟角度而言,英法的侵入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機器設備,在客觀上促進了東北近代工業的產生與發展。
注釋
[1] 北京大學留日學生編譯社:《間島問題》,2頁,上海:上海中國國書公司,1908。
[2] 參見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東北近百年史講話》,17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