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股神眼中的超級投資者

那些未能摧毀我的,它使我變得更堅強。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德國哲學家

沃爾特·施洛斯是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門生,他自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發掘美國的低估值證券,在1946年加入了格雷厄姆創辦的格雷厄姆·紐曼合伙公司(Graham-Newman Partnership)擔任證券分析師,至1955年格雷厄姆退休后,施洛斯便自立門戶,創辦了瓦爾特·施洛斯及合伙人公司(Walter J. Schloss and Associates),20世紀60年代,他的兒子埃德溫加入,公司便于1973年正式易名為沃爾特及埃德溫·施洛斯聯合基金公司。

施洛斯以10萬美元資金創立沃爾特·施洛斯及合伙人公司,它的信托模式有別于一般同類型基金,不是收取固定管理費,而是分享客戶所賺取利潤的25%。公司所管理的基金總額曾一度高達3.5億美元。在1956—2002年,公司的平均每年回報率高達16%(約等于利潤分享前為21%),跑贏了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10%回報率。

盡管6%的差異聽起來微不足道,但以復利率計算,用46年時間及1萬美元本金投資于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可賺取接近90萬美元利潤,但以同等資金投資于施洛斯的基金公司,回報則可高達1100萬美元。

2012年2月19日,沃爾特·施洛斯于美國紐約曼哈頓家中病逝,終年95歲。

施洛斯有一個著名的綽號“格雷厄姆及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Super-investor from Graham-and-Dodd-sville)。

2006年,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致股東的書信當中向施洛斯致敬,他表示,雖然施洛斯沒有進過商學院或上過大學,也沒有聘請任何分析師,而且唯一的工作伙伴就是他的兒子埃德溫,但沃爾特·施洛斯的投資公司出色而成功。如果沒有為客戶投資賺到回報,他們絕不向客戶收取一分一毫。

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又提到:1989年,沃爾特及埃德溫父子接受《杰出投資人文摘》訪問時被問道:“你會如何歸納你們的投資策略?”埃德溫的答案很簡單:“我們的策略就是低價買入股票。”巴菲特說:“如此看來,現代的投資組合理論、技術分析、宏觀經濟學概念及許多復雜的運算法,對他們來說似乎都是多余的。”

巴菲特表示,他第一次公開談及施洛斯的驕人投資成績是在1984年,當時大多數主流商學院都以效率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 EMT)作為核心投資課程。巴菲特說:“根據效率市場理論,對于只運用公開信息的投資人來說,他們不能期望可以超越股票市場的整體表現(盡管小部分幸運兒能夠做得到),但我在23年前提到施洛斯時,他出色的投資記錄已狠狠地擊倒了這套市場理論。”

可是,商學院的投資教材沒有參考施洛斯的成功,也沒有以他作為特殊例子公開研究,反之將效率市場理論奉若必然正確的“圣經”,開心地繼續講授其中的意義。巴菲特指出,“由于大部分年輕人的思想都被不正確的投資理念所誤導,沃爾特表現繼續超越市場,他的工作更加容易和輕松。假如你從事船務業,你的競爭對手都被灌輸了地球是平坦的,這對你不是非常有利嗎?對于施洛斯的投資客戶來說,也許沃爾特沒有上過大學或商學院是值得慶幸的事。”

經歷大蕭條

沃爾特·施洛斯在1916年出生于紐約市。他回憶:“當我出生時,世界正陷于戰爭之中,而流感又在美國本土蔓延著,我的母親伊夫林害怕進醫院會受到病毒感染,便決定在家中把我生下來。”

在施洛斯出生后的兩年間,歐洲爆發的“西班牙流感”向全球擴散。施洛斯的家人害怕受病毒感染,便在1918年舉家移居至新澤西州的蒙特克萊爾。可是施洛斯說:“這兒實在太偏僻和遙遠了,所以不久后我們還是回到了紐約市,而這個城市就是我長大的地方。”

從童年開始,施洛斯便十分享受乘坐電車在市內游覽,他夢想成為一名電車司機,因為可以駕駛電車自由地去他所歡喜的地方。他說:“幸運這東西很奇妙,它總會在適當的時候把你置身于適當的位置。假如我出生更早一點,我絕對會認真考慮成為一名電車司機。幸運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電車開始逐漸被公共汽車取代,結果我就進入了華爾街。”

回想起他的少年時代,施洛斯很清楚在1929年發生的股市大崩盤,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困境。他的母親輸掉了外祖父母留給她的全部遺產,他的父親杰羅姆融資買入了一家名為Mathieson Alkali的美國公司,也損失了全部錢財。

“我的父母都是老實人,但他們也是很差勁的投資者,所以便陷于財務困難。當美國進入大蕭條時代,我父親終于得到教訓,他對我說:‘當糟糕的事情沒有發生在你身上,你就已經賺了!’我深深記著他的忠告,所以當我進入華爾街時,我的首要目標就是不要輸錢!”

1934年,施洛斯剛好18歲高中畢業,他決定找工作。在母親的幫助下,他在一家名為卡爾洛布羅茲(Carl M. Loeb & Co.)的證券行當業務員,賺取周薪15美元。

施洛斯解釋:“父親在大蕭條時失去了工作,所以我無法進入大學繼續學業,我要工作賺錢幫補家計。當時社會的經濟實在令人沮喪,我曾目睹人們在街角售賣5美分一個蘋果,賺取微薄的收入。有些親戚朋友甚至指責我母親,認為她不應讓我到證券行工作,因為他們相信華爾街將在數年之后消失。由此看出,當時的人對經濟是如何悲觀。”

作為證券行的業務員,施洛斯的職責包括將文件及股票證交到不同的證券行,進行每天的結算。在加入公司不久后,他被提升進入出納部,負責保存及記錄經紀之間的股票證轉賬。

施洛斯繼續回憶:“阿爾芒·厄夫(Armand Erpf)是統計部的主管,相當于今天的研究部主任,也是公司的合伙人。我工作了一年左右之后,大膽地問他,我能否升任證券分析師。他拒絕了我的要求,因為證券分析工作不能為公司帶來傭金收益。”

“在以前或如今的社會,為公司帶來生意的確是首要任務,所以客戶關系遠比投資知識重要。在當時來說,一家公司里的研究分析員不會有很大的晉升空間,所以人脈網絡反而比知識更重要。”

盡管厄夫先生拒絕了施洛斯的請求,但卻給他一個珍貴的忠告。他推薦閱讀由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及大衛·多德(David Dodd)合著的《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讀讀這書吧!當你學懂了書里的所有知識,你就不需要再閱讀其他相關的東西了。”施洛斯清楚記得厄夫先生說的話。

看過這本書后,施洛斯便決定要到紐約證券交易所修讀財務及會計課程,因為在他完成了這些課程后,他便有資格報讀由本杰明·格雷厄姆講授的“證券分析”課程。最終,在1938—1940年期間,施洛斯正式成為了格雷厄姆的學生。

對施洛斯來說,直接師從價值投資法之父學習投資知識,是一個足以改變人生的經驗。“本杰明的課簡單、直接而精彩。由于他在美國大蕭條時代經歷了一段艱難歲月,他的投資策略主要是搜羅一些有下限風險保障的保本型股票,例如一些以低于其流動資產價值出售的股票。我認為這個概念既合理又有實際意義,我不得不承認我愛上了他的投資哲學!”

格雷厄姆在課堂上以真實例子講解哪些股票算便宜,哪些股票算昂貴,施洛斯對此印象尤深。“他甚至以一些英文字母名稱相近的公司做比較,他將可口可樂(Coca-Cola)與高露潔棕欖(Colgate-Palmolive)兩家公司做比較,并以實際數據推斷出后者的股票比較便宜。”

“很多專業投資者都會聽本杰明的課,但他們希望從課堂中獲取投資竅門,然后以此賺錢。本杰明對此并不介意,因為他對于學術講課比賺錢更有興趣。可惜我當時沒錢做投資,沒有靠他的投資觀念賺錢,但我卻獲益良多。”

生存的意義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促使美國于同年年底加入戰爭。當時年僅23歲的施洛斯抱著一腔愛國熱誠,決定為國家的戰爭做出一點貢獻:“我仍然記得,美國受襲當天是12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第二天上班時,我找上司問如果我參加軍隊是否可以領取年終獎金,上司答應了,我便馬上前往曼哈頓下城報名參軍,在數天后的星期五,我便宣誓入伍,并馬上被派往受訓。”

“我在紐約登上了一艘大船,船在海上迂回曲折地航行,避免敵方潛艇把我們擊沉。我們經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然后橫穿大西洋至南非好望角,再跨過印度洋至孟買。接著,由于波斯灣水域的海床太淺,便轉移至一艘名為隆納號(HMT Rohna)的英國部隊運輸艦前往伊朗。我很幸運,假如轉船事件發生在數月后,那艦只會被擊沉,而我更可能成為死難者之一。”1943年11月,納粹德國空軍于地中海水域擊沉了隆納號,這次襲擊造成了美軍單次海難最多的死亡。

施洛斯在美軍服務了三年多至1945年戰事結束,他曾駐守伊朗、接受解碼訓練,以及后來被派往以華盛頓五角大廈為基地的美國信號服務公司(U.S. Signal Service Co.)。

在人生的歲月里經歷了戰爭和十八次經濟衰退周期,施洛斯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認為金錢在生命之中只是其次的。“生命無常,能夠活著的人確實很幸運。當我在軍隊服務時,我曾想過沒有回家的機會,雖然母親對我入伍之事非常傷心,我卻認為服務國家是我的責任。畢竟,這片土地給我自由和機會,我由衷感激!”

施洛斯說,人們常常問他如何渡過經濟大蕭條和為什么成為了價值投資者。“眾所周知,本杰明·格雷厄姆是指引我投資方向的導師,加上我的四年參軍經驗,才將我塑造成為今天的施洛斯。我理解到只要我在投資市場上幸存而不受損失,就像我在戰爭后仍然活著,最終我一定有收獲的。無奈,生命是短暫的,所以我們必須具有自信,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勝于做一些賺錢卻是自己討厭的工作。”

在參軍的日子里,施洛斯常常給格雷厄姆寄明信片。有一天,格雷厄姆給他回信,提到他公司的證券分析師將要離職,問施洛斯是否有興趣接任。施洛斯當然不想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當戰爭結束后不久,在1946年1月2日,他在格雷厄姆的公司接受了50美元周薪的證券分析師職位。

Net-Net股

施洛斯與格雷厄姆的投資觀念非常相近。施洛斯的大前提是要在市場中生存而不虧錢,而格雷厄姆就要發掘可以提供下限風險保障的保本型股票。

在1946—1955年服務于格雷厄姆的公司期間,施洛斯負責物色一些以低于其流動資產值出售的股票(Net-Net)。Net-Net股的概念是以流動資產凈值計算一家企業的價值,計算企業的現金及現金等值加上按折扣減值后的應收賬及存貨減去企業的負債額,將結果除以總發行股數,便可得出Net-Net的價值了。

財務信息在那個年代不易獲得,加上投資者經歷了大蕭條后,情緒變得很悲觀,因此很多股票的交易價格都遠低于其Net-Net值。買入這些股票就好像以50美分換取價值1美元的貨品一樣便宜。

施洛斯解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市場上有很多Net-Net股,我們的目標是物色一些以流動資產值的三分之二價格出售的股票,因為它們最終會回到每股與其流動資產等值的水平,那么我們的投資便有50%的利潤了。”

“這種策略的要點是針對被忽視的公司。這些公司大多擁有很高的賬面價值,只因盈利并不穩定,而有時陷入財務困難,所以令價格變得便宜。本杰明強調在投資過程中要分散投資來降低投資風險,所以我們不只從投資組合上分散風險,從股票價格上也要合乎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原則。到了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類股票已經不多了,所以我們要加倍努力找Net-Net股。”

在物色Net-Net股的期間,施洛斯在馬歇爾魏斯公司(Marshall-Wells)周年聚會上跟未來的投資傳奇人物沃倫·巴菲特第一次碰面。

施洛斯回憶說:“沃倫出席那個周年聚會因為他也認為那公司是投資機會。在稍后的1954年,他也加入了本杰明的公司,我與他一起計算不同企業的清算價值(liquidation value)。沃倫有很好的幽默感,更是個老實的紳士。”年輕時的巴菲特常常昵稱施洛斯為“沃爾特大哥”,儼然將對方以兄弟看待,這位兄弟也是他樂于共事和分享意見的對象。

今天,巴郡所持有的汽車保險公司“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 GEICO),曾一度由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擁有一半股權。據施洛斯所述,GEICO拒絕了1948年格雷厄姆的第一次出價,后來格雷厄姆以75萬美元成功購入GEICO 50%的股權。

施洛斯解釋:“當律師來電跟本杰明確認交易時,我正好坐在他的旁邊。那次買賣動用了格雷厄姆·紐曼總資金的四分之一,本杰明沒想過這企業的增長潛力,但確信他以很便宜的價錢買入了這家企業,他對我說,假如這次交易不能為我們帶來利潤,我們隨時可以把它清盤,取回投資金額!這就是本杰明要找的下限風險保障。”

交易完成后,格雷厄姆發現,在未得證監部門批準下,一家投資公司并不能擁有一家保險公司的大比例股份。為免抵觸法律,格雷厄姆唯有將GEICO轉為上市公司,并將格雷厄姆·紐曼在保險公司所持有的股份按原價分配給公司的投資者。

施洛斯個人也被分配了一定數量的GEICO股票,但他很快便將股票出售,以支付兒子埃德溫及女兒史蒂芬尼的出生費用。“金錢上,我并沒有受惠于GEICO的交易,但我得到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這也很不錯吧!”

1955年,格雷厄姆決定退休移居加州。施洛斯自忖追隨這位良師已有九年半之久,自信有能力管理金錢,心里馬上盤算要創辦自己的基金公司,但他卻沒有膽量在第一時間告訴格雷厄姆,因為他實在太尊敬這位導師了。最后,施洛斯的構思得到很多客戶和朋友的支持和推動,當中包括巴菲特,終于在1955年創辦了沃爾特·施洛斯及合伙人公司,得到十九位投資者集資。

對于施洛斯來說,在1976年病逝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不僅是一位良師、同事,他更教導年輕人自主管理金錢和如何達到安穩地累積財富這個道理。假如當初施洛斯沒有閱讀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他也許真的當上了一名電車司機。

施洛斯在他一篇名為《回憶錄:本杰明與證券分析》的文章中寫道:

本杰明·格雷厄姆既是一位有創意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頭腦清晰的思想家。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謙虛、低調,是獨一無二的人物……他盡量把事情簡單化,認為證券分析師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時,毋須運用太多算式或代數式。

在重溫《證券分析》第一版的自序時,我再一次被本杰明的觀點打動:“我們總是關注概念、方法、標準、原則及邏輯推理。雖然我們同樣注重理論,卻并非在于理論的本身意義,而在于理論在現實中的真正價值。我們嘗試避開既定的標準或技術,因為前者限制太多,而后者所帶來的麻煩大于好處。”

本杰明經歷過大蕭條帶來的痛苦,他要確保所有投資項目必須具備下限風險保障,而最佳的方法就是為自己定下投資原則……在投資環境里,能不受情緒影響,時刻保持頭腦清晰,這不是容易的事,畢竟,恐懼和貪念往往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力。不過,本杰明對于賺錢并無孜孜不倦的野心,所以這些情緒對他的影響并不大。本杰明一生中成就無數,對我而言《證券分析》一書是他最偉大的功績……能夠認識他,是我的榮幸。

設定正確的步伐

對于施洛斯來說,個人拼搏就是單打獨斗,他沒有聘請秘書或研究助手,一張寫字桌和一個檔案柜對他已經足夠,所以他將一個儲物室大小的寫字樓空間轉租給特威迪布朗公司(Tweedy, Brown & Co.),這是他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時經常接觸的證券行。

由于施洛斯一向奉行節儉,所以在公司成立初期要找生意的時期,他很輕松便可以把營運成本保持在低水平。相對于今天的投資專家每天要應付緊張的工時,當時的施洛斯卻是規律地早上九時上班、下午四時半下班,他沒有使用股市行情信息紙條來監察股價,主要從報紙獲取消息。

施洛斯沒有尋求投資意見,他只是集中物色那些在市場以低價買賣的股票,然后聘請一家名為價值界線(Value Line)的獨立投資信息供貨商,調查該企業一些存疑的財務數據及成績。假如結果符合他的理想,他便進一步要求索取企業的財務報表及股東簽署委托書等,研究購入股票的可能性。

施洛斯解釋:“我沿用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時所采用的投資方法,也就是發掘Net-Net股。這是保本策略,因為我要保障我的投資者得到最大利益。他們之中,很多都并不富有,需要我為他們賺取回報來支付生活開支。”

“在投資過程中,我盡量避免承受過分壓力,所以我不喜歡將太多注意力放在市場消息及經濟數據上,因為它們都會令我擔憂。此外,我并不精于揣測投資時機,所以當人們問我市場的未來動向時,我真的沒有答案。我的精神只會集中于分析比較股票的市場價格和實際價值。”

在施洛斯創辦基金公司時,他定下絕不公布公司的持股資料這條規矩。“我這樣做有兩個原因:第一,我發覺投資者都愛將注意力集中在虧本的股票上,假如他們因此而向我哭訴,問我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的話,這樣會令我備感壓力。第二,如果人們知道我購入了哪些股票,無形中會為我帶來更大競爭。”

施洛斯引用他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時的一個例子解釋,他發現盧肯斯鋼鐵(Lukens Steel)的股價便宜,公司先購了一些股份,并打算再多買一些:“有一天,本杰明碰巧與一位朋友共進午餐,那位朋友不停追問他心儀哪些股票;本杰明不想欺騙他,老實回答是盧肯斯鋼鐵。我不肯定那位男士是否因此大量入市,但盧肯斯鋼鐵的股價卻在很短時間內攀升至高于我們期望的水平。”

施洛斯拒絕透露公司的持股內容的另一個好處是,這令他在工作崗位上較為自在,因為他往往對目標股過早持倉。“當我在最開始就喜歡一只股票而它的價格又便宜時,我便會入市;當它的股價向下調時,我就更喜歡它,我絕不會為它設定止損的價位;相反,當它的股價向上升時,我就會覺得不好再進一步買入了。”

施洛斯解釋,由于他的策略涉及一只股票的安全邊際,也就是股票本身的價值及售價之間的差距,所以安全邊際越大,他就越高興。盡管如此,要讓一只便宜的股票慢慢反映它的真正價值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時間。

施洛斯說:“我的持股時間平均是4~5年,這足以讓便宜的股票回升至它的真正價值。稅務方面因股票是長期持有,可以作為資本性收益入賬。”他回憶格雷厄姆曾說過的話,“我們應該以購買食品雜貨而非香水的態度買入股票”,施洛斯“感覺自己好像是一位經營雜貨店的專家,持有股票作為存貨。持有時又會有紅利收益,當有人出好價收購我的存貨時,我便會把貨品出售賺取利潤。”

雖然很多基金經理都喜歡談論一家企業的管理及業務狀況,但施洛斯的著眼點只在于該企業的數據。“這樣做的意義是集中看它的下限風險,以確保自己不會虧本。當一只股票以低于它的流動資產值在市場買賣時,投資者就會受到保障。”

他進一步解釋:“我喜歡發掘一些低負債或零負債的企業,因為負債會令投資事宜變得復雜。我又會留意企業管理層是否持有足夠的企業股份,以便一切行動皆以企業最大利益為前提。無論如何,你必須緊密注意管理層的一舉一動,并認真閱讀企業的財務報表,包括那些注腳文字或補充說明,以辨別他們是不是誠實的管理人。”

“當我買入一只股票時,我從不拜會它的管理層,也不會跟他們對話,因為一家企業的財務主管必定善于講故事,他們所說的話不足以全信。此外,管理人員都會為公司說盡好話,如此又會影響我的判斷。我知道很多杰出的投資者都愛探訪不同企業,并跟它們的管理部門談論業務狀況,但那不是我,我不喜歡這種壓力。假如我要四處奔走拜訪這許多不同公司的話,不出數年時間我就會辛苦死了!”

對施洛斯來說,最重要的是滿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要保證自己每晚睡得甜,畢竟,管理別人的金錢是一項重大的責任。他認為,工作最困難及最具挑戰性的是出售股票。“因為我將注意力放在研究企業的下限風險,所以我較少看它們的增長潛力及盈利能力。我的策略是,當股價達到一個我認為合理的水平時,我就會出售。”

施洛斯引述一件事指出他投資方法的弊處:“我以大約12美元的價格大量買入了南塘水泥(Southdown)的股票,兩至三年后,它的股價升至大約28美元,正好到達我預期的價值,我沒有進一步計算它的增長概率,便把全部股票都沽出,豈料不久后它竟飆升至70美元,我感到很慚愧,但也只好重新出發,繼續發掘另一些便宜的股票。”

“人生在世,你不能總是對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或未能做得更圓滿的事情感到后悔;人生的挑戰就是你不知道下一刻將會發生何事。正如我父親對我的忠告——當糟糕的事情沒有發生在你身上,你就已經賺到了!我的目標是不要虧本,若我能夠把握到好些股價上揚的股票,復式回報將會展示它的威力。”

20世紀60年代末期,埃德溫·施洛斯決定加盟父親的基金公司。由那時開始,施洛斯父子二人合作物色市場上低估價的股票。1973年,公司正式易名為沃爾特及埃德溫·施洛斯聯合基金公司,以反映其合伙性質。為了保持低營運成本,除了他們以外,并沒有聘請其他職員。多年以來,施洛斯父子都集中發掘Net-Net股,但時勢的轉變令這個任務變得幾乎不再可行,于是,他們便將策略做出相應調整,轉為尋找高賬面價值的股票。

施洛斯解釋道:“雖然我們輕微改變了投資策略,但仍堅持格雷厄姆提倡的下限風險保障原則,尋找價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股票。我們的做法是,以折扣價買入資產,而不是將其盈利高低作為買入指標,因為盈利隨時改變,但資產較穩定,所以這新策略在一段時間里有很好的成果。”

然而,在不久之后,不論是賬面價值策略,還是格雷厄姆的簡單投資理念都不再適用于現代投資世界了,即使施洛斯也無法判斷究竟世界是否變得更精明或更有風險。那時,施洛斯已經萌生退休念頭,決定在2001年結束公司業務,為自己管理金錢超過四十五年的歲月畫上句號。

他解釋說,他當時已經85歲了,有一天他的兒子跟他說:“爸,我再也找不到便宜的股票了!”而他回應道:“我們不要再干下去吧!”于是,他們把公司清盤,把金錢退還給投資者。施洛斯在他漫長的人生中學會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回避壓力,“發掘便宜股票變得愈來愈艱難,我們承受的壓力也愈來愈大,所以我認為那就是結束的時候了”。

認識自我

“談到投資,我的忠告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然后為自己設計一套簡單的策略,你才可以在晚上睡得安穩!謹記每一張單一股票都代表一個企業的一部分,所以在你下判斷之前,必須了解該企業的財務狀況。在你做出明智決定后,你也要確保你有勇氣堅守自己的信念,切勿讓市場任何變化影響你的情緒。別忘了,投資是有趣及富挑戰性的事,并不應帶來壓力或太多憂慮。”

每一位價值投資者都不同。盡管大部分都信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與《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里所提出的原則,施洛斯仍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例如,沃倫·巴菲特提倡集中投資組合,但施洛斯的性格卻適合分散投資。“在任何時候,我都會同時持有五十至一百只不同股票,因為持有單一企業股票對我來說實在壓力太大,尤其當它的股價不符合我的理想時,我便會十分緊張。我的心理狀況跟沃倫很不同,我發覺很多人都希望變成沃倫,但他們并不知道,沃倫不只是一位優秀分析家,也是一位對人對事都具有出色判斷力的人。我了解自己的短處,所以我選擇以我認為最輕松、壓力最小的方法進行投資。”

本杰明·格雷厄姆啟發了一群非常成功的“超級投資者”。正如巴菲特所指,這些投資者并非單純依靠運氣,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掌握了一套技巧和智慧,才能成為市場上的常勝將軍。

施洛斯嘗試解釋這些超級投資者的誕生:“投資是一種藝術,所以我們盡量表現得合乎邏輯而非感性。我們都明白,投資者常常會受市場影響,若我們能夠以理性駕馭市場,便會有突出表現。正如格雷厄姆所言——市場是為我們服務的,而不是領導我們!”

談到被格雷厄姆所啟發的一群超級投資者,施洛斯說:“首先,我們都是老實人,我們努力防止我們的投資者虧本,絕不會為了自己賺錢而損害他們的利益。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跟我一樣,但我今年95歲了,可能有些應該要記得的事情我都記不起來了,但有一件事我卻不會忘記,那就是我不僅要為我的投資者帶來利潤,更要為眾多相信我的人做正確的事!”

1984年秋天,巴菲特為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刊物《愛馬仕》(Hermes)撰寫了一篇極具影響力的文章《格雷厄姆及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他贊揚施洛斯并寫道:

他(沃爾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在管理別人的金錢,這加強了他堅持不要虧本的信念,他擁有高尚的情操、務實的態度。對他來說,金錢是真實的,股票也是真實的,對于這兩樣真實的東西,他必須堅守“安全邊際”的原則。

沃爾特的投資組合極多元化……他知道如何選股……買股價遠低于其真實價值出售給私人投資者的股票,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從不擔心當前是不是一月份,也不理會當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在乎當年是否大選年。

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假如他可以用40美分購入真實價值為1美元的企業股票,他就必定會獲得好處。這就是他不斷在做的工作。他持有的股票種類比我多很多,但卻比我更不關心那些企業的業務性質;對于沃爾特,我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這就是他的長處,沒有人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高唐县| 且末县| 靖西县| 正蓝旗| 竹山县| 永德县| 炉霍县| 南丹县| 凤凰县| 中牟县| 犍为县| 西充县| 武城县| 象山县| 舒兰市| SHOW| 麻江县| 铜梁县| 云南省| 望江县| 宁德市| 分宜县| 昌邑市| 都兰县| 嘉定区| 云和县| 定边县| 黑龙江省| 天津市| 闽清县| 崇信县| 长汀县| 汉川市| 绵竹市| 永德县| 麟游县| 新竹市| 邹城市| 天柱县|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