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傳世家語:習禮篇
- 吳爍主編
- 1953字
- 2022-10-28 11:03:01
大孝之道

且夫孝①始②于事③親④,中⑤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⑥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命子遷》
字斟句酌
① 孝:孝道。② 始:開始。③ 事:侍奉。④ 親:父母。⑤ 中:繼而,其次。⑥ 顯:顯耀。
古文今譯
孝道始于奉養雙親,繼而忠誠侍奉君王,最終在于修身立命。自己揚名后世,使父母顯耀光彩,這是最大的孝道。
以古論今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那么什么是孝呢?孝只是侍奉、照顧父母嗎?這一章告訴我們,“孝”的內涵遠不止這一點。
司馬談是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他臨終時曾對兒子司馬遷有一番教導,即《命子遷》,這算是父親給兒子的一篇家訓。司馬談告訴兒子司馬遷,孝的初始境界是奉養自己的雙親,中等境界是忠君愛國,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這才是大孝。
為什么孝道終于立身呢?因為立身之后才能更好地去侍奉雙親,更好地忠于祖國、報效國家,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自己有所作為,才是真正給父母臉上添光彩,是對父母而言最大的孝。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章內容,我們應該懂得行孝盡孝不只是關愛、侍奉父母,還應做好自己,讓自己成為優秀的人,不讓父母操心。
作家作品
司馬談(約前169—前110),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史學家,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為漢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間任太史令,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撰寫《論六家之要旨》。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他隨同漢武帝赴泰山封禪,途中身染重病,留在洛陽,不久便去世了。在彌留之際,他囑咐兒子司馬遷要繼承遺志,寫好一部史書。
司馬談雖然未能動手撰寫通史,但生前為《史記》的撰寫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確立了部分論點。其六家之說,不僅給司馬遷為先秦諸子作傳以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也給西漢末期名儒劉向、劉歆父子為先秦諸子分類奠定了基礎。
趣讀故事
司馬遷的大孝
司馬談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歷,還職掌記錄、收集并保存典籍文獻的事務。這個職位是漢武帝新設的官職,司馬談在任期內也一直盡職盡責。
后來,司馬談的身體漸漸衰弱,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但每當想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并,歷史的記載斷絕,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卻未能書寫下來流于后世,內心便深感遺憾。因此他熱切希望兒子司馬遷能完成他未完成的大業。
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囑咐,要他繼承自己太史令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并認為這就是對自己的“大孝”。司馬遷不負父命,接替了父親太史令之職,并開始收集史料,寫作《太史公書》(《史記》的原名)。
一天,漢將李陵與匈奴戰敗投降的消息傳到了朝廷,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想聽聽他的意見,而司馬遷卻為李陵辯解。漢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馬遷關進了監獄。后來,司馬遷被處以殘酷的宮刑,受盡屈辱。對于極重名譽的士人來說,遭受宮刑是奇恥大辱。但想到父親的遺言,想到自己未完成的使命,司馬遷忍辱負重地活下來,并最終以頑強的意志寫就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從而名垂青史。
引經據典
命子遷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余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大意
我們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自上古虞夏之世就曾揚功顯名,職掌天文之事。后世中道衰落,難道會斷絕在我手里嗎?你繼我之后再做太史,這樣就會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現在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之大業,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我不能隨行,這是命啊,是我的命啊!我死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想要撰寫的著述啊。況且孝道始于奉養雙親,繼而忠誠侍奉君王,最終在于修身立命。揚名后世,使父母顯耀光彩,這才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稱道歌頌周公,說他能論述歌頌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邵的風尚,通曉太王、王季的思慮,乃至于公劉的功業,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厲王以后,王道衰敗,禮樂衰頹,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典籍,修復振興被廢棄破壞的禮樂,論述《詩經》《書經》,寫作《春秋》,學者至今以之為準則。自魯哀公十四年以來四百余年,諸侯相互兼并,史書丟棄殆盡。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我作為太史都未能予以論評載錄,斷絕了天下的修史傳統,對此我甚感惶恐,你可一定要記在心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