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哲學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哲學”一詞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它由“愛”和“智”兩個字組成,直譯過來就是“愛智慧”。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哲學家西周根據漢字的含義,將其譯作“哲學”。1896年前后,康有為等將這一表述引入中國,很快取代了我國古代沿襲下來的對“哲學”的稱呼“玄學”、“形而上學”等,成為一個通用的術語。
易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占卜書。古代用蓍草行筮,需經18次反復演變才能形成一個卦象,所以《易經》最初又稱做《易象》。實際上,《易經》是一部披著神秘的占卜外衣的哲學奇著。《易經》把天地作為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從復雜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中抽象出“陰”、“陽”兩個基本范疇。“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陽性等特征和具有這些特征的事物;“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陰性等特征和具有這些特征的事物。
五行
“五行”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起源及其多樣性的統(tǒng)一的一種概括。《尚書·洪范》篇中對五行作如此描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行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后人把“五行”看做是構成“萬物的元素”。土金木水火,不僅是五種有用之材,而且是構成百物的原始物質。“五行”之間還有內在聯(lián)系。從“五行相雜說”向“五行相勝說”演化,到“五行無常性”,到“五行有常性”,再到“五行相生說”,最后發(fā)展到現(xiàn)今通行的“五行生勝說”。
八卦
“八卦”也稱“經卦”,指的是《易經》中的8種基本圖形。它們分別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爻是八卦的基本構件,每三爻配合,組成一卦。“八卦”同占卜有關,“八卦”最初是宗教巫術的產物,是古人探測神意、占卜未來的工具。殷周之際,有人把“八卦”中的每兩卦相互重疊,演變成六十四卦,從而使其組合更具規(guī)律性。對“八卦”作哲學的解釋和闡發(fā)始于春秋。“八卦”主要象征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8種自然物質。最早對“八卦”進行較系統(tǒng)的哲學解釋的是《易傳》。
形而上、形而下
“形而上”、“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方法”、“道路”,也就是問“器”是“如何”、“循什么道路”、“按什么方法”成“器”的。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以未成形為形而上,已成形為形而下。《易傳》提出這一概念后,在中國哲學史上逐漸被哲學家引申為表述抽象和具體、本質和現(xiàn)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疇。
關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關系,漢唐以來的哲學家對此展開了長期的爭論。王弼等玄學家和宋明時期的理學家都認為形而上的東西先于并決定形而下的東西。朱熹說:“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后。”相反,唯物主義者認為,形而上的東西不能脫離形而下的東西存在。王夫之認為,“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反對玄學和理學對“形而上”、“形而下”的唯心主義解釋。
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老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思想的哲學家。《老子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圣人有老容,故號為老子。”公元前5世紀末,周王室發(fā)生內亂。老子看到朝廷日益衰敗,于是辭官,騎著毛驢,西出函谷,過隱居生活去了。他應關令尹喜之請,遺五千文,即《老子》,又名《道德經》。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首次把“仁”作為一種哲學范疇提出來。孔子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者合稱“七十二賢人”。孔子晚年在魯國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春秋》、《周易》、《禮經》和《樂經》,除《樂經》失傳外,其余的“五經”一直流傳至今。孔子73歲時病逝,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行由弟子記錄下來,編成《論語》。
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宋國人,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子被稱為“布衣之士”,他著書立說,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派,成為當時唯一可以和儒學抗衡的顯學。墨子的主要思想和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倡導“兼愛”、“非攻”等主張,他的言行和思想被弟子記述于《墨子》一書中。
莊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世稱“南華真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的思想著作,完整地保存在《莊子》一書中。它既是先秦時期最著名的哲學著作,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亞圣”。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孟子與其弟子共著《孟子》,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zhàn)國趙國人。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之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唯物主義集大成者,提出了“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與其弟子著有《荀子》一書,共10卷,32篇,其中以《勸學》、《天論》等最有代表性。
韓非子
韓非(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戰(zhàn)國末期的哲學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出生于韓國(主要區(qū)域在河南省)貴族家庭。韓非子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zhàn)等政策,主張中央集權,因建議韓王變法未見用,于是發(fā)憤著書,寫成10萬余言的《韓非子》一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五蠹》、《說難》、《顯學》、《孤憤》、《定法》等篇。韓非的思想著作傳到秦國后,秦王大為賞識。但他昔日的同學李斯等人對其進行陷害,韓非被迫自殺。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西漢著名哲學家,在當時享有“群儒之首”的聲譽。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并為此后兩千余年間封建統(tǒng)治者所沿襲。董仲舒的思想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繼承了“二程”(程顥、程頤)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將其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朱熹的中心思想為“理氣論”,他認為“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朱熹死后,他的思想被奉為官方哲學,在封建社會末期產生了重大影響。朱熹一生著述甚豐,其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通書解說》等。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世稱船山先生,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在哲學上有著突出貢獻,他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吸取當代新興“質測之學”的成果,求實創(chuàng)新,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把唯物主義發(fā)展到時代條件所允許的高度。王夫之特別批判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論點,認為只有人欲得到合理滿足,才合乎道理。王夫之一生著述頗多,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詩廣傳》、《老子傳》等。
諸子百家
先秦至漢初的諸子與百家,今人有明確區(qū)分,即“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學派”。《漢書·藝文志》列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10家。其實并不止這些。論起主要學派來,應當是儒、道、法三家,它們不僅有明確的傳授系統(tǒng)、豐富的著述和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對中國后代思想影響甚大;其次為墨家、名家,它們雖然對后世影響較小,但在當時社會的地位相當重要,并且也有自己的理論和著述;至于陰陽家,雖然在哲理體系上談不上完整和嚴密,但對于后世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三教·九流·十家
三教:漢儒宣揚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為三教(《白虎通·三教》)。兩漢之際佛教傳人我國后,稱儒、道、佛為三教。
九流:指先秦時九派學說。即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十家:九流(即九家)再加上小說家。
“愛人”與“兼愛”
儒家重義輕利,墨家統(tǒng)一義利,這是“愛人”說與“兼愛”說的主要區(qū)別。儒家“愛人”說主張“愛有差等”,孔子主張愛有差等,如愛自己的父母與愛他人的父母,就有先后、親疏、厚薄之分。儒家“愛人”側重于“修己”,啟發(fā)人們在道德上的自覺。孔子提出“愛人”說,是為了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關系,調整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關系,從而維持宗法等級制度。墨家“兼愛”說認為“愛無差等”,墨子主張不分遠近、親疏,他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家“兼愛”注重“交相利”,強調在行動上、物質上的利人。墨子“兼愛”說反映了平民、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理想。
黃老學派
戰(zhàn)國時期,以“黃帝”為名的學術派別大量出現(xiàn),黃帝成了“學者所共述”的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吸收了黃帝學說中的尚法的思想,形成了以“道德”為核心的新道家學說。同時,為了提高學派地位,該學派又抬出黃帝作為本學派創(chuàng)始人。這樣道家學派變成以黃帝、老子為旗幟的新學派——黃老之學。
天人之辯
所謂“天人之辯”,是指關于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之間關系的辯論。商周時期,人們把天看做是至高無上的神,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人之辯”真正開始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展開。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對鬼神產生懷疑,但孔子的學說并未因此發(fā)展到唯物主義。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這種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叫人順從命運則是消極的。孟子則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以為通過思維能“知天”。
義利之辯
所謂“義”,是指一定的行為道德;所謂“利”,是指個人的利益。討論行為道德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是“義利之辯”。
孔子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認為義利是矛盾的,解決矛盾的方法是重義輕利。墨家則認為義和利是絕對統(tǒng)一的,不存在任何矛盾。他們認為不存在有利無義或有義無利的現(xiàn)象。孟子認為,追求義是人們行為的唯一目的,而任何對利的關注都有損于人們道德行為的純潔性和高尚性,所以,利欲是一種有害的念頭,必須在思想上加以排除。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認為個人的利欲和社會的道德要求是完全相反的,個人的利欲只能是惡,而應首先規(guī)范的是善,所以在義利關系問題上,他認為義利不相容,它們的關系只能是一個戰(zhàn)勝另一個的關系。
“義利之辯”是現(xiàn)實生活中義和利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關系在思想中的反映。各種不同的觀點,體現(xiàn)了先秦各個階級或階層的不同的利益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不過,這些觀點也有相通的地方,即一般都認為,在義利關系中義是主要的,個人利益應該遵循和服從義。可以說,重義輕利是先秦義利之辯的主要傾向。
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解釋“中庸”為“過猶不及”、“執(zhí)兩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無過,也無不及。作為標準的“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少哲學家在用“中”時,所采取的方法是“叩其兩端”,通過這種手段,達到中庸的目的。“中庸”思想是主張維持質的穩(wěn)定性,并不是我們所謂的折中主義。
性善論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他把區(qū)別于禽獸的人所特有的屬性看做是人性有其合理之處,可是對于這種道德屬性的來源,他的人性理論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他認為人性中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它們是人性中所固有的。盡管他說的“善端”并非是說人生來就是一個具有完善美德的君子,但他還是把潛在的道德意識看成是先驗的東西。
性惡論
荀子是先秦時期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學思想方面,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把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看做是后天人為的結果,認為不道德的行為的根源在于欲望和天性。
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在天人關系問題上的一種主張,意指人類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夠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它是由戰(zhàn)國時荀子首先明確提出的。荀子認為,人只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就可以正確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來戰(zhàn)勝自然。荀子高揚人的作用,把人提高到與天地并列而為三的崇高地位。荀子以后,劉禹錫、王廷相等都發(fā)揚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孫中山也繼承了中國歷史上“人定勝天”的優(yōu)良思想傳統(tǒng),指出:“世界中的進化力,不止一種天然力,是天然力和人為力湊合而成。人為的力量,可以巧奪天工,所謂人事勝天。”
奇正相生
“奇”與“正”是一對哲學術語。“正”指的是正常;“奇”指的是異常。“奇”與“正”相輔相成,能互相轉化。“奇正相生”的思想多用于軍事。在軍隊部署上,負責正面進攻的部隊為正,兩側偷襲的為奇;擔任守備的部隊為正,機動部隊為奇;擔任鉗制的部隊為正,突擊的部隊為奇。在作戰(zhàn)方式上,對陣交鋒為正,迂回側擊為奇。在戰(zhàn)爭原則上,按照常規(guī),運用一般原則的為正;按照特殊情況,靈活應變的為奇。
莊周夢蝶
莊子是個觀察精細、思維敏捷的哲學家,同時又是一個想象豐富、情思飄逸、具有浪漫氣質的詩人、文學家。莊周曾夢為蝴蝶,翩然飛舞,全然不知自己是莊周。突然醒來,他意識到自己又分明是莊周。莊周于是想:“究竟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夢和真不可分,夢可當真,真亦可當夢,或許人生也是一場夢,甚至是夢中還有夢。“莊周夢蝶”把宇宙和人生哲學融為一體,是莊子從人的個體存在的角度對宇宙、人生等問題的形象化的哲理闡述。
矛盾
“矛盾”是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范疇,它指的是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賴而又相互排斥的關系,即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矛盾”一詞最早出自《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其盾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韓非用“矛盾”來指兩個相互對立和相互否定的方面。他認為,物莫能陷的盾和于物無不陷的矛不能并存,同樣,兩個相互對立和相互否定的判斷也不能并存。一個人不能既說他的盾是無物能陷的,又說他的矛是無堅不摧的,這兩個判斷不能同時是真,其中必有一個是假。所以,在正確的思維過程中,是不應該存在矛盾的,即不應該自相矛盾。但是,韓非的矛盾概念在揭示對立雙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關系的同時,沒有涉及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和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他的矛盾概念還不是一個哲學辯證法意義上的矛盾概念。直到唐代,人們才把“矛盾”這一概念同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聯(lián)系起來。
刑名與法術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史記》說他“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
“刑”在先秦與“形”通,泛指有形的事物,可理解為客觀事物。“名”是名稱、概念。“刑名之學”就是研究“刑”、“名”關系的學問。“法術”之說源出黃老學派。法家主張君子統(tǒng)治國家應該“明法”、“仁術”。“術”是指方法,指出君主應像精通術數(shù)變化那樣使用各種方法統(tǒng)治國家。
韓非則把“刑名”、“法術”完全與君主的統(tǒng)治結合在一起,刑名成為整治朝綱的功利準則。同時,他還認為,治國不僅要“以法為本”,國君還要學會用種種手段統(tǒng)治大臣,這就是要有術。韓非提出了以名責刑、以法為本、以術治下的“刑名法術之學”,為新興地主階級提供了統(tǒng)治理論,對后世影響頗大。
玄學
玄學并不是指玄之又玄、神秘莫測的學問。它是魏晉時何晏、王弼、嵇康、郭象等運用道家的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潮,其核心是“名教”與“自然”之辯。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崇尚虛無,摒棄世事,重識解,輕事功,追求辨析名理達到玄遠的精神境界。玄學家娓娓而談天道、性命等,把儒家思想跟道家思想結合,推崇“三玄”書籍中的思想。所謂“三玄”,即《老子》、《莊子》、《周易》。他們對三玄的有無、本末、一多、才性、言意、名教、內圣外王、王道霸術等問題,都有較為深入的論述。《老子》的消極無為、鄙夷仁義禮法,《莊子》的知足逍遙、不譴是非,《周易》的神秘幽微等,都被賦予新的價值。
王弼的“貴無論”
王弼(226—249),字輔嗣,三國時期玄學家,魏晉玄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弼的一生雖然很短,但他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個將本末、體用、動靜、象意等作為哲學命題提出來并加以研究的人。
王弼的“貴無論”風靡魏晉論壇。其主要理論是“以無為本”,把無當做一切事物產生的原因,認為“靜”才是事物的本質。在認識論上他主張“得意忘象”,“象”是傳達“意”的媒介。世界的本體依“象”來表達,發(fā)現(xiàn)本體忘卻媒介之“象”,才能真正得“意”,即對事物的認識。
清談
“清談”是中國魏晉時期的一種遠離時務、“談尚玄遠”的風氣,亦稱“清言”或“玄談”,始于東漢末年。《后漢書》載:“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所謂“噓枯吹生”,就是指品評人物“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的一種違背實際的吹噓。曹魏時代,由于識別人物、選拔官吏的需要,發(fā)展起一種“才性之學”,討論性與才的關系問題,從而使清談進入了抽象的才性問題的討論。玄學清談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是中國漢朝思想家董仲舒建立起來的封建倫理政治學說。董仲舒按照他的“天道”理論,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這三種關系是最重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三綱”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tǒng)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
“五常之道”是指仁、義、禮、智、信。董仲舒認為,五常之道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和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在于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必須堅持五常之道,從而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天不變,道亦不變
“天不變,道亦不變”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出于董仲舒《舉賢良對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是封建社會據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綱五常。“天”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認為,封建社會的最高原則是由天決定的,天是永恒不變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會之“道”也是永恒不變的。一個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統(tǒng)治人民,必須改制,徙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就飲食起居等制度的一些具體形式作一些改變,但治理封建社會所必須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變的。在董仲舒看來,“三綱”取諸陰陽(天)之道。陽為主,陰為從,“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臣、子、妻受君、父、夫的統(tǒng)治之道也是不能變的。董仲舒以“天不變,道亦不變”來論證封建制度和君主統(tǒng)治的合理性和穩(wěn)定性,后來成了束縛人們的精神枷鎖。
王充與無神論
王充,東漢思想家,出身于“細族孤門”。王充自幼聰明,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王充所著《論衡》,用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尖銳批判了當時盛傳的讖緯神學和其他陳腐的傳統(tǒng)思想,提出了天地萬物都由元氣構成的“元氣自然說”。王充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元氣,元氣也叫“陰陽之氣”,是構成萬物的最基本的因素。“陰氣生為骨肉,陽氣生為精神。”他還以火光之喻等來闡述形神關系。“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王充的形神理論,體現(xiàn)了他“疾虛妄”的批判精神。
道統(tǒng)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唐詩說明唐代佛學的盛行,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韓愈反對佛學,他提出了“道統(tǒng)”說,確立儒家在歷史上的正統(tǒng)地位。
韓愈說的“道”就是孔孟強調的仁義道德。他認為,“博愛”就是“仁”,用于行動而適當就是“義”,照著這個方向去做就是“道”,內心具備了仁義而不需要向外尋求就是“德”,這對于維護封建倫理綱常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道統(tǒng)”之說開了宋明理學唯心主義的先河。同以往的儒家哲學相比,韓愈第一次把儒家的“道”抽象化為以道德法則為中心的客體精神,從而在世界本源問題上能夠同佛老思想相抗衡。
理學
理學是宋明儒家的學術思想,也叫道學或宋學。理學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宋明儒者不再囿于以往那種章句訓話中的求理,只是同意或反對某個字的含義,而對義理大加闡述。他們認為,合乎自己愿望的事物就是“理”,就是一種自然。理學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很多理學家將“理”規(guī)定為宇宙本原,于是把對平常禮教的違背歸咎為違反了理。理學被封建社會奉為官方哲學,強迫人們信奉。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張載在批判佛教的過程中提出的思想觀念。張載認為佛教的虛無觀、超脫觀和輪回觀都是錯誤的。在佛家看來,天地萬物都是虛妄的、夢幻的,而張載認為都是實在的。
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觀點是:天和人都是實在的,天與人的用處是統(tǒng)一的;天和人都以變化為本性。張載所說的“天”是指無限的客觀世界。張載用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中庸》的誠明說,他認為,如果不承認人的作用就是天的作用,就不是誠;如果不承認知天與知人的統(tǒng)一性,就不是明。誠明就是肯定天道與人性的同一性,即人道與天道因誠明而融為一體,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性論上,張載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說法。“天地之性”即人的本性、天性;“氣質之性”指的是人對物欲的渴望。張載認為:“性于人無不善”,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氣質之性”則是善惡相混的,要想重歸“人性之善”,必須要經過后天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完成。所以他主張“窮理盡性”,以完成人道,實現(xiàn)天道,最終達到“天人合一”。
周敦頤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筑書堂名“濂溪書堂”,后人稱他“濂溪先生”。他的理學思想,對之后的學術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他的《太極圖說》、《通書》成為理學的經典,其中所提及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性命、動靜、無欲等一系列概念,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他本人則成為理學的開山祖師。
《太極圖說》是周敦頤哲學思想之綱,它勾畫了其哲學結構。在論著中,周敦頤提出了宇宙生成論,構成了一幅世界形成過程的圖式: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男女→萬物。“無極”是周敦頤哲學的最高范疇,是其體系的基石,也是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無極”有無可窮極之意。其次,他論證了世界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問題,提出了“一實萬分”的命題。提出原本統(tǒng)一的本原的實體“無極而太極”分化為千差萬別的特殊事物。再次,他提出了“主靜立人極”的封建倫理觀。主張通過“立誠”,即通過內心的道德修養(yǎng),制約人的情感,“遷善改過”。
二程理學
二程,指的是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1032—1085)和程頤(1033—1107)。二程是兄弟,都是周敦頤的學生,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洛學”,主要著作有《二程全書》(經后人所編),程顥的《識仁篇》,程頤的《周易程氏傳》等。他們的學說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
在哲學思想上,二程同把“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萬物出自“理”。有“理”就有“氣”,氣聚而成萬物人類。認為將客觀事物的“理”與內心的“理”相契合,才算是得到“真知”。程顥認為,心就是天,只要盡了本心就可以知道本性與天。他還強調“萬物一體”,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程頤的講法與他哥哥不同,他強調天道與人道的同一性,認為道只有一個,不存在天人之別。他認為“理”是人內心本所固有的,主張反躬內求的修養(yǎng)方式,通過“去人欲”而“存天理”,進而衍生出“克私己之利欲而維護綱常”的倫理。
二程的不同認知觀,導致了洛學的分化:程顥是以心解“理”,開了以后陸王心學一派;程頤把“理”與“氣”相對來論述,開了以后朱學一派。
陸九淵與心學體系
陸九淵,字子靜,也稱象山先生。他是宋明理學中“心學”的開拓者,“心即理”為其思想核心。所謂“心即理”,就是指把自然的普遍規(guī)律與封建綱常倫理合二為一,認為是人所固有的先驗意識。“理”與“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萬事萬物之“理”,就是每個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們雖然可能有不同意見,但人的先驗的道德意識沒有差異。陸九淵認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須通過人“心”來證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美的體現(xiàn)。“心”是陸九淵哲學思想的基本范疇,他的哲學以“發(fā)明本心”為宗旨。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fā),在認識問題上提出了反省內求的“簡易”、“直捷”的方法。他認為,“理”在每個人的心中,“明理”用不著探求外物,甚至連讀書也是多余的。陸九淵認為讀書只是印證“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經皆我注腳”,如果忘記了這個根本,讀書無益而有害。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學認識論學說,原是作為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yǎng)方法的命題,從宋代理學家程頤開始,把格物致知作為認識的重要問題來對待。程頤認為“格物”就是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以達到“致知”(體會、領悟所固有的理)。朱熹在程頤思想的基礎上,通過為《大學》作格物致知補傳,提出了系統(tǒng)的認識論及其方法論。他以“人心之靈莫不有知”為認識主體,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為認識客體,認為聯(lián)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存天理,滅人欲
在認識論方面,朱熹發(fā)展了《大學》關于“格物致知”的思想,將其解釋為“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天理和人欲是絕對不相容的東西,“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為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把封建倫常、忠孝仁義抽象為先天至高的“天理”,要求人們摒除私欲,摒除物質世界的一切誘惑,通過正心誠意、克己復禮,使人性純化而歸復“天理”。
朱熹的思想在生前并未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他死后不久,理學便成為元、明、清各代帝王改造統(tǒng)治思想的基礎,被奉為官方哲學,對封建社會末期產生了重大影響。
黃宗羲的哲學思想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學識淵博,對天文、算學、地理等均有研究,尤長于史學,開浙東史學研究新風。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訪錄》、《易學象數(shù)論》、《南雷文案》等。
黃宗羲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理氣之說。他認為“天地之間只有一氣”,“生人生物,人稟氣以生理氣之理,無氣則無理”。在理氣關系上,他基本堅持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氣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他說:“道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罷了。”他反對程朱理學把理作為獨立存在的本原,認為理只是氣運行變化的條理,只存在于氣中。在心物關系上,他則傾向于王守仁心學,持唯心主義觀點。
黃宗羲對中國思想史的最大貢獻和其思想的最精彩之處,是他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批判,以及在批判中表現(xiàn)出來的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他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否認“君權神授”,抹去了皇帝頭上用來愚民的靈光,認為歷來的皇帝都是“為一己之利樂而不惜荼毒天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主張限制君權、監(jiān)督王權。他反對傳統(tǒng)的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的觀點,明確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黃宗羲還發(fā)出了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聲,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振聾發(fā)聵的先進思想。
嚴復
嚴復,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14歲時考入洋務派開辦的福建船政局船政學堂,畢業(yè)后成為清政府第一批派往歐洲的留學生,學習海軍知識。回國后,任職水師學堂。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他積極宣傳、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想,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統(tǒng)治,主張變法。
嚴復在中國近代哲學史上的最大貢獻莫過于翻譯并出版了《天演論》。通過這本書的翻譯,嚴復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喚起民眾認清當時的嚴酷現(xiàn)實,號召人們救亡圖存。
康有為與“公羊三世說”
康有為,廣東南海人,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的發(fā)起者和領導者。為了給維新變法制造理論依據,康有為提出了他的“公羊三世說”。他認為,孔子的《春秋公羊傳》中包含有“三世”的思想,即所謂“所見世”(指孔子親眼見到的)、“所聞世”(指孔子所親自見過的人說的)、“所傳世”(指孔子聽說的傳聞)。他又把這種所謂“三世”同《禮記》所講的“大同”、“小康”聯(lián)系起來,說:“所傳世托據亂,所聞世托升平,所見世托太平。”還說“公羊三世”,就是由“據亂世”進化到“升平世”(“小康”),再由“升平世”進化到“太平世”(“大同”世界),并認為這是人類社會進化的普遍規(guī)律。戊戌變法前,康有為宣稱“據亂世”是政治混亂的時代,“升平世”是君主統(tǒng)治時代,“太平世”是民主時代。現(xiàn)在君主統(tǒng)治時代的局面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應向民主時代前進。這樣,他用“公羊三世說”為他的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zhí)峁┝死碚撘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