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種重要形式。氏族形成以后,人類不是從自身探尋自己的祖先,而是把某種與氏族生存有密切關(guān)系的自然物當(dāng)作自己的始祖加以崇拜。漢代嘉祥武梁祠石刻中,華夏遠(yuǎn)祖女媧的形象是人身蛇尾,顯示出華夏先祖中的蛇圖騰崇拜痕跡。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魚紋表示了人與魚的結(jié)合,表達(dá)了人魚共祖的觀念,很可能是一種魚圖騰。
巫術(shù)
巫術(shù)的起源很早,有了原始宗教活動,便有了巫師及巫術(shù)。原始社會末期,巫術(shù)普遍流行,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史。巫師通過念咒、跳舞、祭拜等手段上傳人的愿望,下達(dá)神的旨意,為人消災(zāi)致福。最早的巫師是女性,后來才出現(xiàn)男性。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原名悉達(dá)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之子。因其是釋迦族人,所以取法號“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以“四姓平等”來反對娑羅門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和種姓制度。他為了擺脫生、死、病、老等諸多痛苦而尋求解脫之道,據(jù)傳在29歲時出家修行。6年苦行中,他遍訪名師,與社會各個階層人民接觸、交流,形成了一整套宗教哲理觀點,最終修得正果,獲得了解脫。80歲時,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下逝世。
文殊、普賢
文殊和普賢為釋迦牟尼的兩尊侍佛。
文殊全稱“文殊師利”,梵語意思是“妙吉祥”、“妙德”。他位于釋尊的左側(cè),是司智慧的菩薩。文殊菩薩的頭發(fā)結(jié)為五束,象征五種智慧。文殊左手拿圣卷,右手持智慧劍,坐騎是百獸之王獅子,以示其智慧多如獅子的金毛。
普賢菩薩站在釋迦牟尼的右側(cè)。其塑像大多身騎白象。象是佛教中的八寶之一,是一種長壽的動物。普賢是司德行的菩薩,即“德周謂普,從善謂賢”。因普賢菩薩常被人們祈求延命,故又稱他為“延命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是“歸敬”、“歸命”、“敬禮”的意思。佛教徒常用來加在佛、菩薩的名字或經(jīng)典名稱之前,表示對佛的尊敬。“阿彌陀佛”的“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根據(jù)《阿彌陀經(jīng)》稱,信佛者只要一心常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臨死之前佛即出現(xiàn),接引他前往“極樂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經(jīng)常口念“阿彌陀佛”,為表示尊敬,又加上“南無”二字。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來歷和意思。
彌勒佛
即未來佛,按照佛經(jīng)的說法,彌勒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中國寺廟中供奉的大肚彌勒,其實是五代時布袋和尚的塑像。布袋和尚世傳為彌勒佛之應(yīng)化身,心胸豁達(dá),身體肥胖,言語隨便,常常背著木棒,棒上吊一個口袋,在街市中行乞,面帶喜容。后梁貞明二年(916),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圓寂,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如來
如來:梵語,“如”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即“如實”。佛經(jīng)對“如來”的解釋為“乘真如之道而來”、“如實而來”。“如來”是“佛”的異名,同樣是佛的通稱。
輪回
輪回是意譯詞,原譯為“僧娑洛”,是佛教教義之一。輪回是指眾生在六道中循環(huán)不已,流轉(zhuǎn)不盡。輪回的思想起源于《奧義書》。佛教對其進(jìn)一步發(fā)展,認(rèn)為輪回包括天上、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和胎生、卵生、化生、濕生四生,貫通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世。
三界
三界是佛教術(shù)語。“界”含有類別的意思,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佛教教義認(rèn)為,欲界包括財、色、名、食、睡五種,還包括畜生、餓鬼、地獄、人和六欲天五趣。色界在欲界上面,是離欲的眾生所居住的地方。色的意思是物質(zhì),色生出高大宮殿,色界由此而得。色界有四靜慮十七天之說。色界上面就是無色界了,是無形色眾生居住的地方,包括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空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種境界。世界即由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合起來的一個整體。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名詞,原是古印度傳說的一個廣大范圍的世界名稱。據(jù)佛經(jīng)記載:世界中央是須彌山,有七山八海環(huán)繞著,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鐵圍山。同一日月所照耀的天下為一小世界,積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個千世界,又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位于山西東北部,又名清涼山。五臺山因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峰頂平坦如平臺而得名。五臺山是中國最大的佛教建筑群,現(xiàn)存寺院100多處。
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灣以東的普陀縣。北宋時,御賜的“寶陀觀音寺”使其聞名。普濟、法雨、慧濟等寺院是普陀山上現(xiàn)存最完整的寺院。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縣。明清建造的萬年寺、報國寺、光相寺等是其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建筑。
九華山:位于安徽青陽縣南,山上現(xiàn)存寺院近80處,其中以護(hù)國肉身寶殿、園寺、百歲宮等最為著名。
四大菩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智慧、辯才、威猛的象征。五臺山是他的道場。
普賢菩薩:德行的代表,峨眉山是他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普陀山是其顯靈說法的道場。
地藏菩薩:是大愿菩薩,愿力深廣,可為眾生盡孝道,擔(dān)苦難,除疾病,在中國下層社會中信徒最多,九華山是他的道場。
和尚的由來
佛教認(rèn)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種欲望。消除一切欲望,苦心修行,與世無爭,忍受人世間的一切痛苦,死后靈魂即可升入“天堂”。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xué)是主張一切調(diào)和。“和”即忍耐、服從,是佛教徒所崇尚并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以“和”為“尚”即是稱佛教徒為“和尚”的緣由。另一種說法是,“和尚”是梵文的音譯,梵文原意是“師”,最初譯為鶻社、和社等,后來慢慢轉(zhuǎn)為“和尚”。當(dāng)佛教傳入中原漢地以后,“和尚”就成為對佛教僧侶固定的稱呼了。
佛徒稱謂
僧:僧伽的簡稱,意為“大眾”。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團體,至少4人才能組成僧伽。一個人不能稱僧,只能稱僧人。出家男女都稱僧人,把“僧”和“尼”作為男女的區(qū)別,是錯誤的。
尼:“尼”在梵文中為“女性”之意。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中國漢族對出家女性俗稱“尼姑”。
法師:是一種學(xué)位的稱號。通達(dá)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jīng)藏的稱為經(jīng)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更高的是三藏法師,是兼通經(jīng)律論三藏者的學(xué)位,如唐代玄奘。
活佛:蒙藏佛教將修行有成就并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而轉(zhuǎn)世的人稱為“朱畢古”(蒙語)或“呼畢勒罕”(蒙語)。意為“轉(zhuǎn)世者”或“化身”。漢族人俗稱“活佛”。
菩薩:地位僅次于佛,是協(xié)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
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佛教中有十六羅漢,又稱十六尊者。據(jù)經(jīng)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槃,常駐人間,受世人供養(yǎng)而又濟度眾生。漢族佛寺中常常見到十八羅漢像,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兩尊。
喇嘛:藏語,“和尚”之意。
行者:佛教稱出家而未經(jīng)剃度的人為行者。
八戒
提到豬八戒,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很少有人去想它為什么叫“八戒”。其實,“八戒”是佛教名詞,全稱“八關(guān)齋戒”,指佛教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的八個戒條:(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欲;(4)不妄語;(5)不飲酒;(6)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7)不打扮及觀聽歌舞;(8)不食非時食(正午過后不吃飯)。
三寶
“三寶”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三個主要活動場所。“佛”是供奉佛祖的地方,如“大雄寶殿”;“法”是佛家“珍藏寶典”之所,如“藏經(jīng)樓”;“僧”是指和尚“燕息”(睡覺)的“寂靜禪房”。這些殿房都是佛門重地,平常是不讓人進(jìn)去閑逛的。因此,人們便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找上門。
五百羅漢
一些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羅漢堂。在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有關(guān)于五百羅漢的記載。
據(jù)傳摩揭陀國有1000個佛僧,其中,500個是凡夫僧,500個是羅漢僧。國王無憂王對他們很敬仰,一視同仁。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佛僧。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連無憂王也不知道他們是羅漢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個名叫摩訶提婆的,經(jīng)常發(fā)表一些違背教規(guī)的言論,影響了一大批佛僧。無憂王很生氣,想把1000佛僧全部淹死。這時五百羅漢僧各顯本相,騰云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谷里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向他們認(rèn)錯,并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便在國都建起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尊像供奉起來。從此,五百羅漢像就流傳下來,并在玄奘取經(jīng)時,由西域傳到了我國。
六根清凈
六根清凈本是佛教用語。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rèn)為六根與六塵相接,就會產(chǎn)生種種貪欲、煩惱乃至罪孽,因此主張六根清凈,不與六塵相染。《法華經(jīng)·法師功德品》說:“以是功德,莊嚴(yán)六根,皆令清凈。”《水滸傳》第四回相關(guān)記載有:“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除,免得爭競。”后來,人們常用六根不凈來形容某些積習(xí)未改,老毛病常犯的人。
五欲與六欲
“五欲”和“六欲”都是佛教專用語。五欲即聲欲、色欲、味欲、香欲、肉欲,也有的是指財欲、色欲、食欲、名譽欲、睡眠欲這五欲。六欲是與六塵接觸而產(chǎn)生的,即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言語聲音欲、皮膚的嫩滑光潔欲、人相而引起的情欲。
漢明帝因夢求佛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這天夜里,漢明帝在南宮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神仙,身高六丈,通體金色,頂耀白光。漢明帝心里十分高興做了這樣的夢,第二天便召集群臣,詢問所夢神仙是何人。有一個叫傅毅的大臣說:“臣聽說西域得道的人,被稱為佛。可以在空中飛行,身上有太陽光芒,陛下所夢大概是他的神力顯現(xiàn)。”于是漢明帝信以為真,立即派蔡諳、秦景等十多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
漢使西行至大月氏國(今阿富汗一帶),遇到了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并得到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像。永平十年(67),兩位高僧應(yīng)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著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兩位高僧暫住在當(dāng)時負(fù)責(zé)外交事務(wù)的官署——鴻臚寺。一年后,漢明帝專門在洛陽西雍門外修建僧院,為了紀(jì)念白馬馱經(jīng),取名“白馬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佛典《四十二章經(jīng)》。白馬寺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院,被佛教界稱為“釋源”、“祖庭”。
漢明帝夢佛的故事原來出于范曄《后漢書》。其實,佛教早在漢明帝之前就已在中原流傳。《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記載,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廬《浮屠經(jīng)》。這應(yīng)該是佛教傳入中國比較可靠的記載。
梁武帝尚佛
南朝歷代皇帝都十分提倡佛教,梁武帝把佛教幾乎要抬高到國教的地位。梁武帝原本信奉道教,在他即位三年后,即下詔皈依佛教,同時宣稱佛教為正道,儒、道為邪道。他在宗教信仰領(lǐng)域提高佛教的地位,使得僧侶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梁武帝不僅請僧侶們講經(jīng),甚至還親自登臺講經(jīng),著書立說,宣揚佛理,圍剿神滅論。梁武帝還廣建佛寺,廣造佛像。著名的寺院有智度寺、解脫寺、同泰寺等,每座寺院里都塑有不少佛像,像同泰寺就有十方金佛像和十方銀佛像。梁武帝還四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都被群臣用重金贖回宮中。南朝的佛教在梁武帝時達(dá)到鼎盛,當(dāng)時有寺院兩千多所,僧尼八萬多人。
二武滅佛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者的沖突不斷。其中著名的滅佛事件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滅佛。北魏太武帝原本信奉佛教,但佛教勢力的增長使得大量人力和財力流入寺院,嚴(yán)重影響朝廷的租調(diào)收入和對兵丁勞役的需求,加上道士寇謙之的游說,于是太武帝轉(zhuǎn)而信道。后來,司徒崔浩又不斷挑撥,使太武帝對佛教成見日深。一日,太武帝路過長安時,發(fā)現(xiàn)一寺院私藏武器,并有窩藏贓物的地下室,還與貴族私自聯(lián)系。太武帝下定決心滅佛,下詔誅殺長安沙門,焚毀佛像。到了北周武帝時,佛教又興盛起來了。周武帝在道士張賓的影響下對佛教產(chǎn)生了偏見。公元574年,周武帝下令強制滅佛,并毀掉全部齊地寺院,將4萬所寺廟變?yōu)槊裾峤?00萬人“皆復(fù)軍民,還歸編戶”。
和尚為什么要吃素
在佛教初創(chuàng)時期,并沒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書《十誦律》里規(guī)定可以吃“三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的動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
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僧人們才漸漸只吃素。梁武帝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認(rèn)為食肉就是殺生,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條。他發(fā)誓斷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葷,殺害生靈,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將墮落到阿鼻地獄;他又規(guī)定宗廟祭祀用面粉替代牲畜。梁武帝嚴(yán)格遵守誓言。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腳穿草鞋,每天只吃豆羹粗飯。僧人們在梁武帝的帶動下,也嚴(yán)格吃素食,并以素食招待客人。時間一長,吃素就成了僧人們的習(xí)慣,而且逐漸成了寺院里的一種必須遵守的戒律。
戒疤
一個人入佛門要剃光頭并要用燃著的香火在光頭上燒9個香疤,稱為燒戒,以表明正式出家,苦修行開始。通常這一儀式由方丈來主持。
據(jù)說宋朝時,佛教有兩大派,即密宗派與顯宗派。由于皇帝特別優(yōu)待密宗派(即喇嘛),總是給予豐厚的賞賜,這樣使得顯宗派和尚既羨慕又嫉妒,為此,他們從服飾到儀式極力模仿密宗派。一下子,全國的“喇嘛”就激增了幾十萬。皇帝得知后,大為惱怒,決定防止此事再發(fā)生,下令全國除喇嘛外,所有的和尚都必須在光頭上燒疤,以示區(qū)別。從此,在頭上燒疤便逐漸形成了和尚入佛門修行的一種制度。
袈裟
“袈裟”的梵文,意思是“不正色”。按佛的規(guī)矩,取得僧人資格要經(jīng)歷剃發(fā)、染衣、受戒等幾道程序,染衣和剃發(fā)一樣,是為了表示從此舍棄美好裝飾,過簡樸的生活。所以,僧服摒棄青、黃、黑、赤、白“五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而染成銅青色、泥褐色、木藍(lán)色,才算“三如法色”。這樣“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專用名詞了。
僧人所著的袈裟,有三衣:一件是“五條衣”,即由5條布縫綴成的內(nèi)衣;一件是“七條衣”,即由7條布縫綴成的上衣;一件是由9條至15條布縫綴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遇有禮儀或外出時穿著的。
玄奘西天取經(jīng)
玄奘,俗姓陳,名袆,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人。因精通佛教經(jīng)、律、論而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俗稱“唐三藏”或“唐僧”。玄奘13歲時父親去世,為維持生計,他到洛陽凈土寺出家,21歲受具足戒,游歷各地,遍訪名師。貞觀三年(629),玄奘為消除佛法分歧,決定西行,前往天竺取經(jīng)。他從長安出發(fā),歷經(jīng)數(shù)年艱難跋涉,終于到達(dá)當(dāng)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xué)法,不久即名聲大振。貞觀十九年(645),玄奘結(jié)束了17年的學(xué)習(xí)生涯,攜帶657部梵本佛典及若干佛像、舍利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盛情迎接。后世長篇小說《西游記》便取材于此。玄奘回國后,在慈恩寺從事經(jīng)書的翻譯工作。在之后的19年時間里,玄奘先后譯出大小乘經(jīng)論75部,共1335卷。玄奘還把他西行的經(jīng)歷口述出來,由他的弟子編著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鑒真東渡
鑒真(688—763),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14歲時,他在大云寺出家為沙彌,22歲受具足戒。天寶元年(742),應(yīng)日本僧人榮睿等的邀請,55歲的鑒真開始東渡日本講授佛法,5次渡海失敗都未能使他動搖。天寶十二年(753),已經(jīng)雙目失明的鑒真第6次東渡終于成功。鑒真到達(dá)日本后,受到隆重的接待。第二年四月為圣武天皇等授戒。天寶十四年(755),又往東大寺壇院授具足戒。同年,日本建唐禪院,供鑒真居住。圣武天皇去世后,日本以御供大米、鹽等供奉鑒真。代宗廣德元年(763)五月,鑒真于招提寺圓寂。鑒真東渡是中日友好發(fā)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不僅對日本佛教,而且對日本的醫(yī)藥、建筑、雕塑等眾多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禪宗
禪宗是高度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以“真證本心”為宗旨,又稱“佛心宗”。它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禪宗在隋唐時期正式創(chuàng)立,至唐末五代時達(dá)到鼎盛。禪宗的始祖是菩提達(dá)摩,他于南朝梁時來到中國,傳佛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五祖弘忍時,禪宗得到進(jìn)一步發(fā)展,他廣收弟子,門下大師輩出,尤以神秀和慧能為突出。弘忍晚年傳法時,讓弟子各出一偈語以證心意。神秀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表明其有漸悟的傾向;而慧能則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而,弘忍認(rèn)為慧能見解更深,于是傳位給慧能。從此,禪宗分裂為南北兩派,南派以慧能為首,北派以神秀為首。后來慧能主張“見性成佛”的法門,成為中國禪宗的真正源頭。他所寫的《六祖壇經(jīng)》,也是中國僧人所撰中唯一可以稱為“經(jīng)”的著作。
班禪
班禪是簡稱,最初稱“班禪博克多”,后又加封“額爾德尼”名號。其中“班”是梵語“班弟達(dá)”的簡稱,意為精通五明的學(xué)者;“禪”是藏語“大”的譯音;“博克多”是蒙語,為智勇雙全之意;“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為珍寶。班禪全稱意為:智勇雙全的珍貴的大學(xué)者。
庵
庵,現(xiàn)指尼姑居住的寺廟,然而最初卻是無此意的。古時候,人們將圓形的草屋稱為“庵”。后來,文人墨客謙稱自己的住宅簡陋,把屋舍稱為“廬”,書齋稱為“庵”。隨著佛教的發(fā)展,為了區(qū)別于和尚居住的廟宇,便將尼姑居住的寺廟稱為“庵”。
道教
道教發(fā)源于中國,它產(chǎn)生于東漢順帝時期。經(jīng)過長期而復(fù)雜的發(fā)展過程,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道教是由古代的巫術(shù)和戰(zhàn)國、秦漢時的神仙方術(shù)發(fā)展而來的。道教教義將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倫理綱常、儒、法、墨、名、易、陰陽五行說及少數(shù)民族的醫(yī)藥、巫術(shù)、養(yǎng)生、雕刻、繪畫、冶煉、民間音樂等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道教發(fā)展到漢朝達(dá)到成熟,主要有天師道、五斗米道等,到唐朝正一道也形成了。今天的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教派。
太平道
太平道是由張角創(chuàng)立的宗教組織。
張角,東漢時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平鄉(xiāng))人。當(dāng)時,社會上普遍信奉黃老道,也就是道教的雛形。它是黃老思想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演變而成的一種純民間信仰,沒有系統(tǒng)的教義。后來經(jīng)著名道士于吉整理加工成《太平經(jīng)》一書,為道教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
太平道的理論來源就是《太平經(jīng)》。張角祖上歷代行醫(yī),于是張角便借行醫(yī)之便,向百姓宣講道教教義。漢靈帝熹平、光和年間,全國各地創(chuàng)立了許多道派。張角見時機成熟,于是正式建立太平道。太平道的名字直接來源于《太平經(jīng)》,所謂太平道,其意就是“行太平之道”。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后,即在群眾中開始布道,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還廣收弟子,并派弟子四處宣傳行善避惡。經(jīng)過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太平道的教徒發(fā)展到了10萬人以上。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成千上萬的教徒聚集在太平道的旗幟下,張角振臂一揮,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一時間黃巾軍聲勢浩大,天下大亂。一向信奉黃老道的漢靈帝如夢初醒,急忙調(diào)集軍隊進(jìn)行鎮(zhèn)壓。由于經(jīng)驗不足,黃巾軍連連失利,最終覆滅。在東漢統(tǒng)治者的殘酷鎮(zhèn)壓下,太平道也就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而終結(jié)。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其創(chuàng)建者是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東漢時沛國(今江蘇省豐縣)人,本來是太學(xué)生,精通五經(jīng)。東漢順帝時入蜀,在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nèi))學(xué)道。公元141年,張道陵造作道書,說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來給百姓們傳授“正一盟威之道”,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開始傳教。因為入道者必須繳納五斗米作酬謝,所以稱做“五斗米道”。
張道陵于公元143年到達(dá)青城山,在這里建立了二十四教區(qū),并在各區(qū)設(shè)治頭,張道陵自稱天師,掌管全教事務(wù)。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其活動范圍主要在巴蜀地區(qū)。張道陵死后,由其子張衡繼續(xù)傳道。張衡死后,五斗米道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為張修所有,一時五斗米道聲勢甚大。黃巾起義失敗后,張角被殺,張修躲藏起來,最后被張道陵之孫張魯殺害。
張魯在漢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權(quán),雄據(jù)巴漢近30年,五斗米道的勢力在漢中達(dá)到鼎盛。至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打漢中,張魯投降。五斗米道隨之傳往北方中原地區(qū)。晉統(tǒng)一后,它又傳向東南沿海一帶。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至尊的天神,處在無極之上清微的玉清圣境,為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首,生于太元之先。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也稱“玄女”,俗稱“九天娘娘”,道教神名。傳說為上古時女神,人首鳥身,圣母元君的弟子,黃帝之師。傳說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玄女下降,以六壬、遁甲、兵符、圖策、印劍等物授予黃帝,并制牛鼓80面,遂破蚩尤。
三官
“三官”指道教所信奉的天官、地官和水官。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又以“三官”配“三元”,稱“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當(dāng)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云山。
觀
觀在古代原指宮闕兩旁的望樓。西漢時,因道教為帝王所重,故將道教的廟宇尊稱為“觀”。東漢以后,道佛兩教并盛于世,寺、觀得以并稱。北魏楊之《洛陽伽藍(lán)記》載:“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唐代康駢《劇談錄》載:“至于佛宇道觀,游覽者罕不經(jīng)歷。”
自漢以來,“觀”成為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紫陽觀、太玄觀、玄妙觀等。至于道觀中的偶像,則是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產(chǎn)物。一般說來,觀中只掛神像(三清至尊之類的畫像)。如今,如同“庵”為尼姑寺廟的專稱一樣,“觀”也成為道教的象征性建筑。
武當(dāng)派
武當(dāng)派屬道教教派,創(chuàng)始人是張三豐,他是元末明初人,精通經(jīng)書,明初入武當(dāng)山。明太祖、明成祖都曾派人尋訪他而沒有成功。武當(dāng)派供奉的主神是道教尊奉的“玄天真武大帝”。武當(dāng)派在修煉方法上強調(diào)修煉內(nèi)丹。武當(dāng)派在民間有很高的威望,以張三豐的名義傳承的“武當(dāng)內(nèi)家拳”也流傳至今。武當(dāng)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位于湖北丹江口境內(nèi),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自命為真武轉(zhuǎn)世,封武當(dāng)山為“大岳太和山”,并大規(guī)模營造宮觀,30萬人用了11年時間修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工程之大,不亞于紫禁城的修建。
白蓮教
白蓮教是一個神秘的宗教結(jié)社,南宋初年已出現(xiàn)于江蘇昆山。元、明時期有很大的發(fā)展,分成很多支派,分別稱大乘、混元、收元等名目,成員十分廣泛。白蓮教教徒在日常只是燒香拜禮,或由教首講解經(jīng)卷、咒語、口訣、歌詞,以虔修來世,并達(dá)到求福避禍的目的。
全真道
全真道初創(chuàng)于金,因其始祖王重陽自題所居為“全真庵”而得名。
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號重陽子,陜西咸陽人。王重陽少年勤奮攻讀儒家經(jīng)典,企圖科舉入仕,但是兵荒馬亂的世道讓他的希望破滅。他又轉(zhuǎn)而學(xué)武,雖考取功名,卻不得重用,王重陽憤然辭官,在終南山出家當(dāng)了道士。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提出了儒道釋三教同源論,創(chuàng)立獨具特色的全真教。王重陽從此開始廣收弟子,致力于傳教活動,其中最有名的是號稱“北七真”的7位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全真道雖由王重陽創(chuàng)立,但是將其發(fā)揚光大者卻是丘處機。
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19歲入道,20歲拜王重陽為師。121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遣使臣劉仲祿召請丘處機西上。丘處機審時度勢,于1220年率領(lǐng)18名弟子從萊州出發(fā),行程萬余里,終于到達(dá)西域大雪山與成吉思汗會面。丘處機以“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勸告元太祖,說服大汗要克制各種欲望,禁止殺戮,并且結(jié)合中原情況,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治國安民的良策。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禮遇,封爵大宗師。1223年,丘處機回到北京,住在白云觀,開創(chuàng)傳戒制度。后元統(tǒng)治者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免除道院和道士的一切賦稅。丘處機借帝王的隆威,廣度道徒,大建宮觀,將全真教推向了鼎盛時期。
全真教在發(fā)展中,因不斷侵占佛教寺院,引起僧人不滿。在1258年的僧道辯論和1281年的再次辯論中,均以道教失敗而告終。明朝建立以后,全真教受到冷遇,代之而起的是正一教。
清真
“清真”是我國回族經(jīng)常用的一個詞。回民信奉伊斯蘭教,也稱其為“清真教”。在伊斯蘭教教義中,用“清凈無染”,“真乃獨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稱頌該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伊斯蘭教徒把自己信奉的宗教稱為清真教,稱其寺院為清真寺。
最早的來華傳教士
耶穌會教士最早于1508年來華。當(dāng)時,有一些耶穌會教士來到澳門。以后陸續(xù)來中國的傳教士有利瑪竇、龐迪我、龍華民、熊三拔等人。意大利人利瑪竇與西班牙人龐迪我,以各種手段接近我國官吏和士大夫,買通宦官馬堂,于公元1601年朝見了明神宗,獲準(zhǔn)在北京購買土地,建立教堂。幾年之內(nèi),他們就發(fā)展教徒200余人。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先后入教。以后又有意大利人熊三拔和德意志人湯若望到中國傳教,傳教士遍布十幾省。
這些傳教士除宣傳宗教以外,還帶來一些科學(xué)知識。有的傳教士編寫自然科學(xué)著作,有的同中國人一起翻譯書籍,有的中國知識分子也翻譯外國書籍、編寫自然科學(xué)的著作。如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李之藻譯《圜容較義》,徐光啟譯《測量法義》,熊三拔著《泰西水法》,王徵與鄧玉函合譯《奇器圖說》。同時傳入的還有西方古典哲學(xué)及繪畫、建筑藝術(shù)等。
《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是保存上古神話最多的先秦典籍。現(xiàn)在認(rèn)為是從戰(zhàn)國初年到漢代初年巴蜀地方的人所作,西漢劉歆校書時合編。全書分5卷《山經(jīng)》和13卷《海經(jīng)》,共3萬余字,講述了將近100個神話故事。如“精衛(wèi)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黃帝擒蚩尤”、“西王母蟠桃盛會”、“刑天舞干戚”等等。
女媧
女媧是傳說中人類的始祖,是開天辟地的神。關(guān)于女媧的說法很多:
(1)源于原始人對蛙的崇拜。女媧神話源于母系氏族社會以“蛙”為圖騰的民族,“蛙”在當(dāng)時被看成是生殖力旺盛的象征。
(2)源于原始人對水產(chǎn)物貝類的崇拜。
(3)源于原始人的石頭崇拜。石為土精,蛇又是土地神秘的象征,因此,女媧也被描繪成人面蛇軀,具有摶黃土而造人的神奇本領(lǐng)。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的說法最早見于《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所謂三皇,是指上古時期三位傳說中的人物。所謂五帝,指的是原始社會后期五位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三皇五帝所指為誰,古籍中說法不一。一般認(rèn)為:三皇指鉆木取火的燧人、結(jié)網(wǎng)捕魚的伏羲、嘗草耕地的神農(nóng);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西王母、東王公
西王母:又稱“金母”或“王母娘娘”。在我國早期神話中,西王母是職掌瘟疫、刑罰的怪神,長相丑陋,家住昆侖山上。后世人將西王母的形象、職司作了較大的美化,成為容貌絕世的女神,掌管女仙名籍,還掌管著長生不老之藥,故舊時民間又視西王母為長生不老的象征。
東王公:又稱“東王父”、“東木公”等。在早期神話中,東王公的形象很不雅觀,據(jù)說他居住在“東荒”大山中的大石洞中,身長一丈,頭發(fā)雪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背著一只黑熊,老愛左顧右盼。后經(jīng)增飾為神仙領(lǐng)袖之一,分管男仙名籍。
佛教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
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手持寶劍。
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繞一條龍。
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弄銀鼠。
雷公
雷是最有威懾力的自然現(xiàn)象,因此,對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設(shè)置雷部,并由九天應(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當(dāng)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時期,道教神霄、清微諸派,崇尚施行雷法。于是,雷公不僅掌管施雨,而且還“主天之災(zāi)福,持物之權(quán)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八仙
“八仙”一詞,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出現(xiàn),只不過不是指鐵拐李等八仙。現(xiàn)在公認(rèn)的鐵拐李等八仙,大約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至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游記傳》,鐵拐李、漢鐘離、藍(lán)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過海的故事日漸流傳,八仙人物也在流傳中穩(wěn)定下來。
財神
我國民間所說的財神爺指趙公明元帥。趙公明又稱“趙玄壇”,玄是黑的意思,壇就是神。道教傳說中漢人張陵為了修煉仙丹,奏請玉皇派一名守護(hù)神。玉皇即派遣趙公明下凡,并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在《封神榜》中,趙公明原為峨眉山羅浮洞道人,因協(xié)助聞太師與姜子牙作戰(zhàn),死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tǒng)領(lǐng)“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四個官員。這些官職都是掌管財經(jīng)的實權(quán)派,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財神爺”。
壽星
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壽星祠。唐代司馬貞曾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舊俗認(rèn)為該神分管長壽,因而被畫成老人模樣:白發(fā)白須,拄著手杖,頭大且額頭鼓起。
四靈
龍、鳳、麒麟、龜,合稱為“四靈”,是我國古代吉祥的象征。
龍:四靈之首。中國古代一般都認(rèn)為皇帝是龍的化身。傳說中的“龍”為馬首、蛇身、鷹爪、鹿角,系由我國遠(yuǎn)古時代各部族的動物圖騰復(fù)合而成。
鳳:它頭頂華美的頭冠,身披五彩斑斕的羽毛,由孔雀、雄雉等美麗的鳥類復(fù)合而成。傳說中的“鳳”還分雄雌,雄的叫鳳,雌的稱凰,“鳳凰”常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
麒麟:它遍體鱗甲,形態(tài)似鹿,長著翅膀。“麒麟送子圖”即是人們祈望子孫繁榮、追求幸福的象征。
龜:四靈中唯一存在的生物。由于其壽命長,所以作為健康長壽的象征。
城隍
城隍是保護(hù)城市的神,在冥界中是一種基層神司。
早在周朝時,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水(即隍)庸(即城)神”。“城”是指城墻,“隍”是無水的城塹,城隍也就是守護(hù)城池的神。
隋唐以前,城隍神只有少數(shù)城池有,而且它們多無固定的廟宇,亦無具體的名字。唐代以后,百姓將一些開明人物稱之為“民之父母”、“閭里屏障”。他們死后,百姓希望他們?nèi)粤粼诔侵斜Wo(hù)自己,于是就把他們抬出來當(dāng)城隍,這樣就有了有姓名的城隍爺。
鐘馗
鐘馗是一位驅(qū)妖降魔、鐵面無私又心地善良的神。鐘馗捉鬼、鐘馗嫁妹等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傳,鐘馗是從古代“終葵”諧音而來的虛構(gòu)人物。“終葵”原為古時一種家用器物,今稱之棒槌。古時候家中若有人病了,便以為鬼在作祟,即用棒槌(終葵)去趕鬼。于是終葵便有了驅(qū)鬼避邪的作用。從南北朝開始,很多人都給孩子取名為“鐘葵”,如北魏獻(xiàn)文帝時的大將軍楊鐘葵、北魏孝文帝時的頓丘王李鐘葵、北齊武成帝時的宦官鐘葵以及后來隋煬帝時的喬鐘葵等等,都為取治鬼邪、保平安的意思。
唐代以前,鐘馗這個形象流傳并不很廣泛,但自從人們傳說唐明皇夢見鐘馗捉鬼一事后,鐘馗打鬼之說開始普遍流行開來。據(jù)說在唐代開元年間,唐明皇染上了惡性瘧疾,一個多月也不見好。一天夜里,他夢見有個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他的小玉笛,這時又趕來一個大鬼把它吃掉了。唐明皇問他是誰,回答說是終南山的進(jìn)士鐘馗,因應(yīng)試武舉不第,自己撞死于階前,他對唐明皇說:“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病就好了。于是便命吳道子畫出鐘馗的像,印發(fā)給大臣們,要求在除夕的晚上懸掛在大門上以驅(qū)妖除邪。此法逐漸傳入民間,鐘馗便成為了各家各戶的守門神。
濟公
濟公是在民間流傳甚廣、深受人們喜愛的名僧。其實,濟公并不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那就是南宋時期杭州靈隱寺的和尚——道濟禪師。
道濟是宋代臺州人,俗姓李,名心遠(yuǎn)。原出身顯貴,為駙馬之子。他出家于杭州靈隱寺,后常住凈慈寺,是一個禪宗僧人,法名道濟。他生活落拓,不拘禮法,不守戒律,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所以有人稱他為“濟癲”。相傳凈慈寺曾遭受火災(zāi),他到浙江桐廬一帶去募化以修新凈慈。江浙一帶的民間,至今仍有許多有關(guān)“濟癲”(濟公)的傳說故事。
通俗小說《濟公傳》里的濟公形象,是借真人夸張想象,另行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形象,他被描寫為愛喝老酒、吃狗肉、伏妖捉魔、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濟公的特點又變了,他裝瘋賣傻,玩世不恭,愛濟助弱小,不畏強暴,時常和達(dá)官貴人開玩笑,弄得對方又氣又恨,卻又無可奈何。
蘇州西園寺羅漢堂的濟公佛像別開生面,在面部造型上突出了右側(cè)眉梢的皺紋,看去是一臉愁氣;中間當(dāng)面看去,則似喜非喜,似愁非愁,人們稱之為啼笑皆非。
陰曹地府
陰曹地府在封建社會里被認(rèn)為是死人的去處、鬼神的世界。這是道教和迷信者想象出來的。
按照道教的解釋,陰曹地府共有兩處:一處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東晉葛洪《神仙傳》載:東漢時代的陰長生、三國時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煉成仙,后人把陰、王讀為陰王,以訛傳訛變成了“陰間之王”或“幽冥之王”。后逐漸演變,遂以酆都為“陰曹地府”。另一處叫“羅酆山”,據(jù)說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下并有鬼神宮室。
道教稱“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稱“酆都北陰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說其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申,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
牛頭馬面
“牛頭馬面”是迷信中地獄的公差,讓人在陰曹地府受上刀山、下油鍋等刑罰的差事都是他們?nèi)プ觥En^最初源于佛教,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大無比,能排山倒海。阿傍在世時,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dān)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頭傳入中國后,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對稱、成雙,于是配上了馬面。
牛鬼蛇神
“牛鬼蛇神”原是佛經(jīng)故事和佛教藝術(shù)中的鬼神形象,后在中國用來比喻社會上的丑惡現(xiàn)象和形形色色的壞人。“牛鬼”見于《妙法蓮華經(jīng)》:“復(fù)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fù)啖狗。”“蛇神”出于密宗曼荼羅畫,密宗經(jīng)典《尊勝佛頂修瑜伽法儀軌》載“曼荼羅畫”的構(gòu)圖有“西面門南,西方水天神,被甲頭上蛇頭,手把龍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