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萍水相逢:圈外人 陌生人,人人能聊
- 會聊不:最強勁最實用的溝通術
- 譚曉明編著
- 10849字
- 2022-10-20 11:27:29
與人相逢,尤其是陌生人,“主動”是我們拉近彼此距離的不二法門。你需要主動去打招呼,主動去觀察對方,主動顯示你的熱情……總而言之,你要讓對方看到,你對他是友好的、尊重的,如此你們的交談才能夠繼續下去。
一個“嗨”字,從此認識
主動與人打招呼,雖然看似很簡單,但若是你連用一個月,保證你的人氣會有所提升。這個簡單的動作所傳遞的信息是——“我心里有你”,試想,誰能拒絕這樣的信息?又有誰不希望自己在別人心中有地位、受重視呢?
當有人主動向你打招呼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一定會被對方的熱情所打動吧?是的,主動打招呼,這不僅是一個禮貌問題,更關系著陌生人對你的第一印象。雖然只是一聲小小的招呼,卻足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在你拓展業務、廣交朋友之時,這小小的一聲招呼更是不可忽視的。
在你為了業務奔波忙碌時,必然會遇見許多與你業務有關的人。這些人,你只知道他的姓名,甚至有的連姓名都不知道,你跟他見面時,也不過說兩三句有關業務的話,甚至有時你只是跟他點一點頭。例如,你經常到某大廈去接洽事務,經常遇見那個大廈的電梯員,或是你到貨倉去提貨,經常遇見那個貨倉的守門人,或是你經常到某銀行存款,經常遇見那個柜臺后面的出納員等諸如此類的人員,你不知他們姓甚名誰,何方人氏,但他們或多或少地都與你的業務有點關系。
你怎樣對待這些人呢?你用什么態度和他們打招呼?這是一個很微妙也很實際的問題。你是把他們當作一個機器配件,根本不把他們當作跟你一樣的人呢,還是神氣活現,大擺你的架子呢,還是對他們謙恭有禮,和藹親切,把他們當作你的朋友呢?
有許多人為了謀生出來工作,薪水很少,工作既辛苦,又單調、繁重,平常已經是受累受氣,心煩意亂。如果你對他們神氣活現,或是不理不睬,他們對你也不會有什么好感,辦起事來,也只顧他們自己的方便,不顧你的方便。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態度不好,那么就會到處碰到不方便。但是如果你把他們也當作朋友看待,對他們有適當的尊敬與關懷,他們即使不知你的姓名,但一看見你的面容、聽到你的聲調就已經有了好感,這時,他們就像吸進一股清風,精神為之一振。既然他們對你印象很好,那么,他們就好像本能一樣,除了自己的方便之外,也會兼顧到你的方便。電梯司機會多等你幾秒鐘,貨倉的守門人會替你找搬運工友。銀行、保險公司、郵局、物業公司……的職員們,都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或大或小的方便。
實際上,如果你到處都能結交許多業務上的朋友,有許多業務就可以很迅速順利地辦妥,不但減少許多手續上的麻煩,并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對于這些業務上的朋友,除了對他們保持禮貌、親切的態度之外,還應該在業務上盡量幫助他們。那就是說,我們也要盡量給別人方便。業務上總是有來有往的,別人既然給我們許多方便,我們也應該給別人許多方便,辦起事情來不讓別人久等,不讓別人吃虧。大家都在互助互利的友誼氣氛中,把事情辦妥。
對于關系比較密切的業務上的朋友,我們除了業務上的接觸之外,還要安排一些私人間的接觸機會,使雙方在業余時間可以輕松自在地談談笑笑,說不定在談談笑笑之間又可以解決許多業務上的問題。
現代社會是一個“人”的社會,所有的活動、交易、成就,都要從人與人的接觸中產生。別人供給你所需,也肯定你的貢獻,甚至你存在的價值,都建筑在人們的回應上。
所以,你認識的人愈多、公共關系愈好,就愈容易成功!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則案例:
張恒很普通,甚至也沒什么值得夸耀的才能,但他卻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人物,而他自然也獲得了不錯的成就。
人與人相識,除了自然的緣分,更有許多創造的機緣。能夠用創造的方式,盡量多結一分緣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才是容易成功的人。
正是因為張恒不原地等待機會,而是掌握了每個小小的契機,把它發揮成大的巧合,才建立起了穩固的人際關系。
在生活中,張恒十分重視創造與人結識的機緣。比如,他剛剛搬到新居的時候,一天傍晚,他看見鄰居走出來,非常自然地找到恰當的時機,露出笑容,喊一聲“嗨”!他們就這樣認識了,彼此留下電話,約好今后互相幫助,大家有個照應。
這種彼此心里有所準備,伺機而動,并接觸眼神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譬如當你參加酒會或聚餐時,必須隨時保持敏銳,回應別人拋來的眼神。你經常可以在電影里見到,人們能遠隔一段距離相互敬酒。想想,若不是目光敏銳,怎么可能注意到那么遠?
而那遠遠的會心一笑,不必開口,默默地、高高地舉起酒杯,用眼神表達一份心意的敬酒,很是令人感動!
相反地,當你看到一個朋友,直向他使眼神,甚至叫他的名字,對方卻遲鈍而無反應時,那又是多么懊惱的事!我們每個人,不都曾經歷過這種尷尬的場面,或給予過別人這樣的感覺嗎?
當你的朋友狠狠拍你一下,說:“怎么搞的?!我跟你打了半天招呼,你都沒反應?”就是因為你不夠敏銳,傷了對方的感情,使他熱情的“嗨”落入冰水之中。
記住,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跟你有緣,也都可能成為你的助力。這種助力常是你成功的保證,是你在困境中的通行證!
“嗨”是個最普通的字,相錯而過的車船上,人們可以彼此喊一聲“嗨”便再也不相遇。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可以因為喊一聲“嗨”而從此相識。
先學叫人,而后交人
在與陌生人初次見面時,恰當準確的稱呼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夠體現我們對對方的尊敬或與對方的親密程度,還能反映出自身的文化素質,從而迅速地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要注意。
稱呼是指在社交中人們彼此之間所采用的稱謂語。有人或許會說,這誰不會?其實,稱呼里面的學問大著呢。怎樣去稱呼別人,既是禮貌問題,又是態度問題。在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稱呼甚至能決定交際的成敗。稱呼得當,人家自然樂意與你交往;稱呼不當,就會給交流設置障礙,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
那么,如何在交際中恰到好處地稱呼別人呢?一般來說,我們要注意以下7種因素:
1.地區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土語繁多,即使同一個稱呼,也因地區不同而含義迥然。比如“侉子”這個稱呼,南方有些地區指體魄健壯的男子,是敬重夸贊的稱呼,而北方人習慣于把“侉子”與粗俗野蠻聯系在一起。所以,來到異地他鄉,不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還是以“同志”相稱較為妥當。
2.時代
有些稱呼帶有舊時代的烙印,有剝削階級思想意識的痕跡。比如“剃頭的”、“伙夫”、“戲子”之類,都有輕蔑的含義,應該淘汰,而改稱理發員(或理發師傅)、“炊事員”(或廚師)、“演員”(或文藝工作者)等。
不過另有一些稱呼,如“先生”、“小姐”、“閣下”,在某些場合使用起來還是很得體的。由于各國社會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談中,稱呼的使用要順應其他國家的習慣。
3.級別關系
對年長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稱;對上級領導者或其他單位負責人可稱其職務;對職務低于自己的,也要選擇有敬重含義的稱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4.場合
同一個稱呼,在有些場合中使用就合適,換一個場合就不合適。比如在一般場合叫“爺爺”、“奶奶”,自然而親切,叫“祖父”、“祖母”,就生硬別扭;如果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則以后者為宜。又如,一個人兼有幾種身份,對他的稱呼也要因時因地而定。
5.褒貶色彩
有的稱呼本身就帶有明顯褒獎的感情色彩,如“老廠長”、“老模范”、“老同志”等。稱呼別人的綽號,有時有親切感,如陳賡將軍就喜歡別人稱他為“小木瓜”(頭腦遲鈍者)等;以別人生理缺陷為綽號,是對別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養的表現。在戀人的稱呼中,常有“傻瓜”、“壞蛋”之類,不但不會引起反感,反而令人極其喜歡,這是表達特殊感情的特殊稱呼。
6.心理
同樣的稱呼,有人樂于接受,有人則諱莫如深。漁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陳,你若“老陳老陳”叫個沒完,他肯定會不高興。同樣是30歲的人,有人樂于被稱為“老張”、“老李”,而對于正在尋找伴侶的30歲的人,不妨叫他“小張”、“小李”。曹禺劇作《日出》的顧八奶奶,唯恐別人說她老,不識相的福生當她面說:“怪不得她老人家聽膩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氣也是躁一點,再者……”沒等說完,惹得顧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見你就生氣,誰叫你進來給我添病?”可見,稱呼的不妥,會引起對方的不快,必將會影響交談的效果。
7.主次關系或先后關系
在同時需要對不止一個人進行稱呼時,一般來說應有個順序,先長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親。周總理1972年2月21日宴請尼克松一行時的講話,開頭是這樣的:“總統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這一系列稱呼,既恰當,又排列有序。
恰當的稱呼還應考慮對方的身份。比如,一位在田里赤膊勞動的上年紀的農民,你稱他為“老大爺”較為適宜。若稱為“老先生”,似乎就含有諷刺意味。反之,在校園中,遇到一位夾著講義從教研室出來的上年紀的女教師,你若稱她“老大娘”,也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只要我們對以上的事項加以注意,就能在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時顯得得體、有分寸。
一般來說,在比較正式的社交場合,稱呼陌生男子,不論其婚否,可統稱其為“先生”;稱呼陌生女子,則應根據其婚姻狀況給予不同的稱呼:稱呼已婚女子,用其夫姓稱呼其為“×太太”,如果對方身份較高,則應稱為“夫人”;稱呼未婚女子,應統稱為“小姐”;如果不清楚對方的婚姻狀況,最好還是稱呼對方“小姐”或“女士”比較穩妥,不管她是16歲還是60歲。稱呼新結識的教育界、文藝界的人,一般可敬稱為“老師”。在非正式場合向陌生人問訊時,為了表示親近,可以用親屬的稱謂稱呼對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等。
看清對象,再選語言
有位偉人曾經生動地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說話就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寫文章要看讀者,說話更要看聽眾,為了使自己的話引起對方的重視或取得對方的認可,順利達到說話的目的和效果,說話就必須看準對象、因事制宜、因人而異。
在古代,有很多走街串巷、替人占卜算卦的江湖術士,為了使他人相信自己能夠“窺得天機”,往往會先為人測上一卦,將其近期的喜怒哀樂、順與不順,測得個“八九不離十”。你別說,有時測得還真準!難道他們真的如此神通廣大?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對于江湖術士而言,首先要精通的就是“察言觀色”。例如,當他們看到你眉宇間暗隱愁云,便可由此推測出你近來事有不順;觀察你的舉止、言談、配飾等,便可推測出你是富是貧。如此,你已先信他幾分,而后再依據你的心理,說些你愛聽的或是嚇唬你的話,又豈愁你不乖乖就范,心甘情愿地奉上銀兩。
當然,我們無須以占卜謀生,但這種“察言觀色”的本領,我們則是不能不學的。俗話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觀天色,可以由天色推知陰晴雨雪,以便攜帶雨具,免受日曬雨淋;看臉色,則可以由交際對象的表情得知對方的情緒,以此來決定攀談的內容或是是否與之攀談。
有位記者去某足球隊采訪,一進門,發現休息室氣氛沉悶,教練鐵青著臉,雙目圓睜。隊員們耷拉著腦袋,垂頭喪氣。他趕緊退了出去,取消了這次采訪。后來,他打聽到,球隊剛剛在比賽中吃了敗仗,正在慪氣。如果當時他不看對方的臉色、不識趣地硬去采訪,一定是不會有什么收獲,說不定還會挨罵。
看來,這位記者就很會察言觀色。正所謂:“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圓。”人在高興時,心情舒暢,看見高樓大廈,會想到“凝固的音樂”;看見車水馬龍,會想到“滾動的音樂”。人在情緒好的時候,容易體諒人,樂于禮讓、關心和幫助他人,也愿意與人聊天,接受別人的邀請。而當人在心情郁悶、煩惱的時候,即使聽到“田園交響曲”,也會覺得那是噪聲。
其實,但凡有心智的人都懂得察言觀色,他們會根據交際對象的反應,恰如其分地去說話,所以他們的人生之路走得總是比較順暢。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在世界的知識中,最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我們如果能在交際中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就能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
此外,我們說話時一定要看清對象、因人而異,這也是說話的基本要求。我們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出于性別、修養層次、性格、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時大得驚人,不同對象對于同一句話的反應,很有可能會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在與不同人群對話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看性別說話
俄羅斯有一句諺語:“男人靠眼睛來愛,女人靠耳朵來愛。”性別不同,對言辭的接受程度也是有差別的。
在社交場合、會議間隙、公益活動中,人們禮節性地寒暄過后,往往喜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談。而這“三個”、“五個”,又總是按性別組合——男士與男士侃,女士與女士談。如果細心,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男士的話題大而廣,女士的話題細而碎。一般說來,男士愛談的是時事、政治、法律、體育、文化、社會問題、經濟動向等;而女士愛談的則是孩子、丈夫、日常經濟、消費心得等。
在接受程度上,一般說來,男士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話語;女士則喜歡委婉、輕柔、細膩、量輕的話語。
是故我們在說話時,必須依據性別選擇說話內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辭吻合接受者的性別需求。
2.看修養層次說話
修養是指接受對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準,包括文化程度、知識積累、生活閱歷、涵養氣度等。修養層次不同,對言辭的接受程度也有不同。有些話說出來,甲聽得懂,理解得了,乙可能就聽不懂,理解不了。
3.看性格說話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
4.看地域說話
地域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有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程度就會有所不同。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應當認清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會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因地域不同而產生的表達差別,甚至在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省區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現。比如都是漢族,居于中國大陸者與居于中國臺灣者,對同一個概念的表達與接受就不一樣:接班人——傳人,計劃生育——家庭計劃,大學新生——新鮮人,好萊塢——荷里活,撒切爾——柴契爾,新西蘭——紐西蘭,立體聲——身歷聲,表演——作秀,漁民——討海人……又如同貴州人,對西紅柿,貴陽人叫毛辣角,遵義人叫番茄,興義人叫酸角,獨山人叫毛秀才。說話者如果不區分這些地域上的差別,說話目的就難以實現。有些嚴重的差異,如不分清,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言辭適度,把握原則
兩個原本素不相識的人,在初次交談中說話一定要謹慎,否則就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導致交際的失敗。所以,在和他人的初次交談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言語得體。
我們在和陌生人的交談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言語得體,這樣才能成為陌生人眼中討人喜歡的交談者,才能博得對方的好感,激發對方與你進一步交往的愿望。
初次交談時最忌諱的就是觸犯別人的隱私。我們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一天,剛參加工作的于瑩瑩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車廂內,她碰到了一位來華旅游的英國姑娘。由于對方首先向于小姐打了一個招呼,于小姐覺得不與人家寒暄幾句實在顯得不夠友善,便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大大方方地隨口與對方聊了起來。
在交談之中,于小姐有點沒話找話地詢問對方:“你今年多大歲數呢?”不料人家答非所問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劉小姐覺得沒趣,轉而又問:“到了你這個歲數,你一定結婚了吧?”這一回,那位英國小姐的反應更令于小姐出乎意料:對方居然轉過頭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車,她們兩個人再也沒有說上一句話。
于小姐與那位英國姑娘話不投機,不歡而散,主要是因為她在交談中向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是國外純屬不宜向人打探的個人隱私。按照常規,對方是有權利拒絕回答的。
那么,究竟在初次交談中我們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1.態度誠懇、親切
說話本身是用來向人傳遞思想感情的,所以,說話時的神態、表情都很重要。例如,當你向別人表示祝賀時,如果嘴上說得十分動聽,而表情卻是冷冰冰的,那對方一定認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所以,說話必須做到態度誠懇和親切,才能使對方對你的說話產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2.用語謙遜、文雅
如稱呼對方為“您”、“先生”、“小姐”等;用“貴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鮮”、“有異味”代替“發霉”、“發臭”。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廁所時,則應說:“我可以使用這里的洗手間嗎?”或者說:“請問,哪里可以方便?”等。多用敬語、謙語和雅語,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3.聲音大小要適當,語調應平和沉穩
無論是普通話、外語、方言,咬字要清晰,音量要適度,以對方聽清楚為準,切忌大聲說話;語調要平穩,盡量不用或少用語氣詞,使聽者感到親切自然。
4.語言要簡潔、精練、準確
我們應當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用信息,切忌空話連篇,空洞無物。
5.語言要考慮對方的接受能力
我們應當盡量做到通俗易懂,切忌賣弄文采、說艱澀難懂的語言。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避免下列幾種情況的發生:
1.滔滔不絕
談話一上來,不管別人感不感興趣,愛不愛聽,自顧自在那里滔滔不絕、眉飛色舞,使對方一句話都插不上,讓聽話的人覺得索然無味。
2.愛嚼舌頭
有些人也許是太無聊,她最關心的就是張家短、王家長,一到某些場合不是打聽對方就是編排對方,加上自己的非凡想象力,使事情經過其嘴就變得有情有節,類似電視劇本。
3.不要太沉默
有些人不管別人說什么總是在一邊不吭氣,也許是內向、自卑,也許是話不投機,但是過于沉默的人會使與其交往的人感到壓抑,致使正常的社交氣氛被破壞,自己也找不到朋友。
4.不要自夸
交談中需要自信、自強,但在談話中老是夸耀自己能干、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感覺,會使別人感到自卑、難受。太愛表現自己的人,往往使人討厭。
5.不要搶白
人們在講話時都希望別人能認真聽,在講到興致頗高時,被人搶白、打斷肯定很不樂意。老是喜歡打斷、搶白別人的人一定是社交圈中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他不識時務。
6.不要多用“我”字
說話中老是“我”字不離口的人,一定是個表現欲很強而且挺自負的人。他不關心別人的事,不愛傾聽別人的話,只關心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人也一定不是個謙虛平和的人。
請這樣與老人聊天
在面對老人時,很多人會顯得異常拘束,甚至不知該如何開口。何必呢?老年人也是正常人,只要你能把握好其中的原則和玄機,就能樂呵地聊起天來。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俗語,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人們對老年人智慧的肯定。所以與老年人交談往往能給我們許多人生的體驗和啟示。所謂老人的智慧,通常都是在與他們的談話中體會到的。
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喜歡與老年人交談的青年,甚至中年人都太少了。他們或者埋怨老人說話啰唆,或者認為他們所說的話題陳舊,或者認為他們思想保守,殊不知,他們錯過了分享老人智慧和經驗的大好時機。
一般人是很難跟比自己年長30歲以上的人談得來的。30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在這么長的時間內,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教育程度、社會風俗以及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各方面距離都很遠的人,實在很難有共同志趣。
在這種情況下,同情和理解可以產生良好的融合作用。老年人多半喜歡追憶往事。如果你能引導他談談自己的過去,不但對于他來說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對你又何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能夠聽到一個人親口告訴你30年前或是50年前的事情,這是十分難得的。
經過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流逝,那些仍然深刻地留在老人們心中的,多半是一些印象深刻而生動有趣的故事。
有些老年人生命力還相當旺盛,仍然關心著現在的社會,對報紙上的新聞仍然產生著濃厚的興趣。那么,最好是讓他們把現在的事情和過去作個比較。這不但是他們最喜歡的,同時也是年輕人最感興趣的。
因此,年輕人在與老年人談話時要了解老年人以上的這些特點,并做好充分的準備聆聽。一般來說,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是比較受老年人歡迎的:
1.從老年人過去光榮的歷史談起。例如談談老年人過去得到的榮譽、老年人最喜愛的紀念品、老年人最清楚的歷史事件,等等。
2.從老年人感觸最深的話題談起。例如老年人的經歷和今昔對比,老年人過去唱過的歌,老年人的日記或他們所讀過的書,等等。
3.從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談起。例如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保健及體育活動等。
4.從老年人最尊敬和最關心的人談起。例如老年人所尊敬的愛國英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老上級,他們的老師,等等。
與老年人交談,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尊重”,只要你自始至終能夠記住“尊重”二字,那么溝通就不會存在太大困難。
請這樣與名人聊天
倘若你有幸遇到了一位名人,說話時,請不要有害羞畏怯的心理,只要能真正表現你內心的意思,你就能與任何名人開口說話。
有些人對名人只是一味地說些奉承話及空洞的話,這樣是不能使對方愉快的。如果你是真誠的,那你就把深烙在內心的印象說給他聽,這就會使他感到愉快,但所用的措辭和說話的態度要得體。你應把他視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來對待,對他提出一些能夠表達感情的問題,不要把他視為什么超人。他也像任何人一樣,敵不過疲倦,也承受不住傷害。他們可能比你更脆弱,而且與你一樣害羞。
當你同時應付兩位名人時,不要只顧你所景仰的一位,而置另一位于不顧,這會使他們兩位都不自在。你應該說,遇見兩位,真是使人興奮。如果你想和他們繼續交談,那么你必須保證話題是他們二位都能參加的。如果你對另一位名人并不熟悉,而且在經過介紹之后,你仍想不起有關他的任何事跡,你也不能對他有所疏忽。你必須一視同仁地表現出同樣的熱情和友善。
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等,從事創作性工作的人,雖不大喜歡說話,但這些人往往有廣泛的興趣。他們在社交場合也許不活躍、不自在,但他們有啟發人們思想的獨到之處,你和他們說話,必須耐心,不要輕易動怒,也不要太熱切,要溫和、冷靜和體貼,就像對待任何敏感的人一樣。
名人往往比尋常人有更多的成就,而且也有私人的嗜好。當你準備去拜訪某位名人時,你可以預先做點談話內容的準備。如果他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那么,你可以向有關方面的人去打聽,以備談話所需。
在多數情形下,與名人談孩子是不會錯的。你可以問對方有幾個孩子,多大了,他們現在在哪兒,以及孩子讀的學校好不好,學習成績好嗎。如果你也當了爸爸或媽媽,那么,你就更具備和他們談孩子的資格了。你可以告訴他們,你的孩子已經長大,或和對方的孩子同齡,你也可以向他們表達,你對孩子蓄長發的感覺,或孩子喜歡搜集小動物,等等。且話題不要扯得太遠,要適可而止。更不要把所有的私密都抖出來。
我們與名人接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了他們也是人,對待他們,有時要像對待平常人一樣。他們也有歡樂,有悲傷,有缺點,有痛苦,有驚恐,和平常人一樣有感情,不要把他們過分地偶像化。
自始至終,別忘尊重
與人聊天的過程中,即便是無心地刺痛了別人,其傷害性也是巨大的。一句傷人自尊的話足以讓對方久久不忘,同時也會給我們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從尊重開始的,溝通需要把握一個度,一定要懂得尊重人,尊重人才能獲得人的尊重。
有這樣一個寓言:
一頭熊在與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傷,它來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憐,便決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為熊擦去血跡、包扎好傷口并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供熊享用,這一切令熊無比感動。
臨睡時,由于只有一張床,守林人便邀請熊與他共眠。就在熊進入被窩時,它身上那難聞的氣味鉆進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從來沒聞過這么難聞的味道,你簡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蟲!”
熊沒有任何語言,當然也無法入眠,勉強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謝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時,守林人問熊:
“你那次傷得好重,現在傷口愈合了嗎?”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傷痛我已經忘記,心靈上的傷口卻永遠難以痊愈!”
毋庸置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那么,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如何順應這種心理需求,在言談舉止中做到尊重他人,借以贏得人心呢?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心理”上尊重別人
我們必須牢記“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這一信條,不以位高自居、自足、自傲。只有在“心理”上尊重別人,才可能做出尊重別人的舉動。
2.把握角色,知己知彼
把握角色是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包括知己和知彼兩方面。所謂知己就是要善于根據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換角色,否則就難免造成不尊重人的場面。比如你是一個領導,在單位里嚴肅認真是必要的。但如果你回到家對嬌妻愛子再擺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架勢,妻子兒女就會認為你缺乏人情味,不尊重他們對夫愛、父愛的需求。所謂知彼,就是要了解對方的年齡、身份、語言習慣等。假如對方是位年長者,而你是個青年人,在稱呼上要禮貌,在語氣上要委婉,在語速上要和緩,在話題上要“投其所好”,這些都體現了對長者的尊重,必然能贏得對方的贊賞。
3.搞清背景再開口
如果在交際過程中能考慮對方的背景,不觸及對方的隱秘;如果在別人交談時沒有弄清別人話題的前提,不突然插嘴;如果在談話過程中不讓自己的話帶有更多的隱含前提,特別是錯誤前提,就是對別人的尊重。面對矮人卻大談“矬子”,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而又“驢唇不對馬嘴”地亂發議論,人家明明是自學成才卻偏問“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這些都是對別人不尊重的表現。
4.區分不同場合
場合不僅可以提供話題,誘發談興,還能為你尊重別人提供機會。例如,在嚴肅的會場不要說笑打鬧,否則就是對領導的不尊重;在朋友的婚宴上應該談些喜慶的、吉利的話題,如果你總談些令人掃興的話,就是對朋友的不尊重,即使朋友嘴里不說,心里也早已將你劃為“不受歡迎的人”了。
5.處世禮為先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禮儀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人品,還能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贏得別人的好感。在社交場合,男方將女方的手握得太緊、時間太長,是對女方的不尊重,會給人以輕佻之嫌;參加朋友的婚禮而蓬頭垢面、不修邊幅,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朋友的不尊重;和異性朋友靠得過近,甚至湊到對方耳邊“竊竊私語”,是對對方的不尊重;站著與別人交談而腳不停地“啪啪”打地,會使人感覺你已“不耐煩”;與朋友特別是長輩、上級、新朋友坐著交談而大蹺“二郎腿”,甚至抖腿,在對方看來,這是輕佻的表現、傲慢的外露,是對對方的不尊重。
6.不打斷別人的談興
這點也體現在多方面。例如,對對方的話題保持濃厚的興趣,注意選擇雙方都熟悉又都感興趣的話題,在對方談興未盡時不隨便轉移話題,以及結束話題時有所暗示、留有余地等,都是尊重別人的體現。
7.交談時別惹人難堪
問答在交談過程中是很常見的,但如何問卻大有學問,因為問不好會造成難堪的場面,傷害別人的自尊。例如,問話時應注意把握時機,別人正談得火熱,你突然一問打斷別人的交談,是不尊重別人;別人在某方面忌諱很深,你卻不管不顧偏要追問,也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等等。
懂得尊重別人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品格,簡單的道理就是: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即所謂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