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第一,我們人類的本性傾向于迷戀肉體的與現實的快樂,而極力避免一切痛苦,但體罰不僅不能控制這種傾向,反而會給予其鼓勵,使其增強作用于我們身上的力量,那是產生一切邪惡和罪過的根源。一個孩子本來不喜歡念書,現在因為怕挨打而刻苦攻讀;本來愛吃不衛生的水果,現在因為怕挨打也不吃了,這種行為不就是因為貪戀肌體的快樂,害怕受鞭撻而避免遭受痛苦嗎?他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肉體快樂,避免更大的肉體痛苦而已。用這樣的動機去管束和指導孩子的行為,結果會怎么樣呢?要我說,除了在他身上培養起我們本該讓他們根除并摧毀的本能之外,還有什么呢?所以我覺得,對于孩子的任何懲罰,如果不能讓他為做錯了事而感到羞愧,而只是令他感到肉體上的痛苦,那是沒有什么用處的。
49.第二,這種鞭打的懲罰自然會使孩子對教師希望他們愛好的事物產生厭惡的心理。這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們對于某些事物本來是可以接受的,但當他們因為這些事物而受到鞭打和責罵后,就對這些事物產生了痛恨。對于在孩子身上出現的這種情形,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即便是成年人,也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讓他們愛好任何事物。無論是哪種正當的娛樂活動,假如他沒有興趣,沒有心思去玩,卻有人用棍棒去打他,用惡毒的言語去罵他,非要強迫他玩,或者是正在玩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經常被人這樣對待,難道不會讓他對那種娛樂感到厭惡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令人不快的情境通常會影響到與其相關的無辜事物,例如有人常用某個杯子喝讓人反胃的藥水,那么只要一看見那個杯子就會感到惡心,哪怕杯子洗得很干凈,樣子很漂亮,材質也很名貴,里面的東西也不能讓他提起胃口。
50.第三,這種奴隸式的管教所養成的也只能是一種奴隸式的性情。在棍棒的威逼之下,孩子是會屈服,會假裝服從的,可是一旦不用棍棒,沒人看見,知道不會受懲罰時,他就會放任自己的天性。這種天性不會由于體罰而有所收斂,有所改變,相反會在他身上不斷增長。而且,經過這種約束之后,一旦爆發出來,往往會更加兇猛。
51.第四,如果這種管教嚴厲到極點,雖然也能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由于它會讓人精神頹喪,隨之而來的就將會是一種更糟糕更危險的毛病。那時,就等于將一個放蕩不羈的青年換成了一個心神沮喪的家伙,他那違反天性的拘謹狀態的確可以讓那些傻瓜們高興,因為他們就喜歡訓練死板的孩子,因為這種孩子不吵不鬧,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麻煩。然而最終,這種孩子可能也不會使朋友們感到舒服,正如他們終其一生也不會對自己和別人有什么用處。
52.所以,要想讓孩子變成聰明、正直、機靈的人,用棍棒以及其他種種奴隸性的體罰就不是合適的管教方法,這種方法在萬不得已和極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爾用用。另外,用孩子喜歡的事物去獎勵他們,博取他們的歡心,也同樣要小心避免。父母如果用蘋果、小糖果或其他一些為孩子所喜歡的東西來督促他念書,那就是在認可孩子對快樂的愛戀,就是在縱容孩子身上危險的本性,而這種本性父母是本應該盡全力去消除的。對于孩子的嗜好,一方面加以管制,另一方面卻給予滿足,那么,想讓他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是肯定沒有希望的。為了讓自己以后能成為一個賢良的、聰明的、有德行的人,孩子們應該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在遇到理智的反對和責任的要求時,他應該抑制自己對于物質財富、精美服飾以及美味佳肴等事物的欲望。可是,當你要他去做該做的事時,用錢來做報酬,看到他讀書,就用好吃的來犒勞他,要他做一些很小的事,就承諾給他鑲有花邊的頸巾和漂亮的新衣服,那么,你提出這種種報酬,不就等于你認為這些東西是好的,是他應該追求的目標,從而鼓勵他去向往,使他習慣于把自己置身于快樂中嗎?人們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文法、舞蹈以及其他各種對于他們的幸福或利益并沒有多大幫助的東西,便不恰當地使用獎勵與懲罰的方法,結果犧牲了他們的德行,顛倒了他們的教育,等于是把奢侈、驕傲和貪婪教給了他們。因為不良的喜好本來是應該加以約束和壓制的,現在卻等于受到了鼓勵,這樣一來,就為未來的邪惡奠定了基礎,而那些邪惡,我們要是不克制自己的欲望,并及早使它們受到理智的約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53.我的意思并不是說,我不想讓孩子們享受一切無礙健康,無損德行的舒適和快樂。恰恰相反,我主張孩子們充分享受各種正當的快樂,使他們的生活盡可能地舒適和愉快。不過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他們獲得的那些快樂,只能是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重視和表揚的結果,千萬不能因為他們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情或是沒有某種誘惑就不想專心去做,就對這種或那種特殊表現給予獎賞。
54.但是,如果我們一方面收起了棍棒,另一方面也不利用那些孩子們所喜歡的小小鼓勵,(你或許會說)那該怎樣對孩子進行管教呢?當希望和恐懼都去除之后,任何管教都將失去作用。我承認,善有獎勵,惡有懲罰,是理性動物的唯一行為動機,它們就像是馬匹的鞭策和韁繩,是人類去工作、去受指引的激勵物和約束物,因此用在孩子身上也是合適的。我一直勸告做父母的和做教師的要永遠牢記這一點,也就是說,應該把孩子當做理性動物來對待。
關于獎懲應當持有的正確觀點
55.我承認,如果我們想要教育孩子,就應該對其進行獎勵和懲罰。但錯誤之處在于,人們通常所用的獎懲辦法都是選擇不當的。我覺得如果把肉體的快樂和痛苦當作獎勵和懲罰,用于孩子身上,是不會獲得好的結果的。因為正像我所說過的,它們只會使那些本應被我們加以控制和消除的嗜好獲得增長。假如你要讓孩子打消某種使其快樂的欲望,卻又讓他獲得另一種快樂的欲望作為補償,這會讓他養成怎樣的道德習慣呢?這只會擴大他的欲望,使其誤入歧途。假如一個孩子哭鬧著要一種不衛生的和危險的水果,你就給他一些對身體危害較小的糖果,以求得安寧,這樣做也許可以讓他的身體保持健康,但卻讓他的精神受到了損害,遠離了正道。因為你在這里只是改變了欲望的對象,但對欲望本身還是鼓勵的,而且認為它應該得到滿足,但就這一點我已經說過,錯誤的根源就在這里。如果你不能讓他克制那種欲望,那么,就算孩子目前能靜下來,但毛病本身還是沒有治好。用這種辦法,就等于在他身上培植了一切罪惡的源泉,以后只要有機會,它一定會更加猛烈地爆發出來,在給他帶來更強烈欲望的同時,也給你帶來更大的麻煩。
56.我們用來讓孩子走上正道的獎懲屬于另一類,它們具有那樣一種力量,一旦能使其發揮作用,便意味著事情大功告成,困難也不復存在。孩子們一旦明白了尊重和恥辱的含義,那么這二者對于他們的心靈就是一種最為有力的刺激。如果你能讓孩子們熱愛榮譽,對羞愧和恥辱有所理解,就等于讓他們掌握了一個真正的、會永遠發揮作用的原則,這個原則會令他們走上正道。
大家也許會問,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我承認,這件事一開始看上去并不是沒有困難,但我覺得我們還是值得花時間去尋找一些能如愿以償的方法。(發現之后還要進行實踐)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教育的一大秘訣。
給孩子樹立尊重和恥辱的觀念
57.第一,孩子們(也許比我們想到的還早)對于表揚和稱贊是極為敏感的。當受到別人,尤其是父母與自己所依賴的人的尊重和贊譽時,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快樂。所以,假如父親看見子女的行為優秀就給予贊揚,看見子女的行為不好就表現得惱怒和冷淡,同時母親以及孩子身邊的人也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那么,要不了多久,孩子就能感覺到其中的差異。這種辦法如果能堅持執行下去,我相信它的作用一定比恐嚇或者鞭打要大得多,況且這兩種辦法如果用得太多就會失去威懾力,如果不能因此而讓孩子感到羞恥,那就沒什么作用。所以,除了后面所說的萬不得已的情況之外,還是應該禁止使用的。
58.第二,為了讓孩子更深切地感受獲得尊重的快樂以及遭到屈辱的羞恥,并使這種感覺得以加強,那么在孩子對這些有所感受的時候,各種令人開心或不開心的事物就應當始終伴隨在他身邊,當然這并不是對他們所做出的行為給予的特殊獎勵或懲罰,而是由于其言行舉止得當與否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要么被尊重,要么被羞辱。用這種方法對待孩子,就能讓他們明白,凡是因行為良好而受人尊重、獲得贊揚的人,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喜愛,也自然會得到其他種種美好的事物。反之,凡是因行為不端而被人瞧不起、不愛惜自己名譽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別人的冷淡和輕視。結果就是,不管是什么能讓他感到滿足或高興的東西,他都得不到。用這種辦法可以從一開始就能讓孩子獲得一種穩定的經驗,讓他們明白,自己鐘愛的東西,只有名譽良好才能得到和享受。這樣,他們的欲望反而有助于他們的德行。如果你能借助這些方法讓孩子們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恥(除此之外,我希望不用懲罰),使他們能熱愛自己的名譽并為此感到快樂,這樣,你就可以隨意地支配他們,而他們也會愛上一切美德。
59.我認為這種辦法的最大困難來自仆人們的愚蠢和頑固,因為在實行這種方法時很難防范他們不來干擾父母們的計劃。當孩子犯了錯誤,遭到父母的冷落之后,往往可以通過這些愚笨的奉承者的撫慰來得到庇護和安慰,結果就是把父母為培養孩子的德行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全給破壞了。當父母不給孩子好臉色時,其他人也應該以同樣的冷淡態度對待他,誰都不能給他一點好臉色,直到孩子自己請求原諒,改正了錯誤、恢復了以往的名譽時為止。如果這種做法能夠堅持實行下去,我相信,鞭打或責罵就很難再有用武之地了。孩子們為了求得自己的舒適和滿足,不用打罵,也能很快地學會去博得他人的稱贊。對于那些他們認為是大家都反對的,做了也會讓自己吃苦頭的事情,他們會避免再做的。這樣,就能讓他們學會謙虛和恥辱,對于那些感覺會讓別人輕視自己的行為,他們也很快會自然而然地厭惡了。至于該怎樣消除仆人方面的障礙,我只能讓做父母的人自己去考慮了。我只是覺得,這點至關重要,如果他們能夠擁有一些做事小心謹慎的人來照料他們的孩子,那將是非常幸福的。
60.所以說,經常打罵孩子的行為是應當謹慎避免的,因為這種懲罰除了能讓孩子對因犯錯而遭受懲罰的錯誤行為產生羞恥和厭惡外,再沒有什么其他好處了。假如懲罰沒有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情,也沒有讓他們明白朋友們之所以討厭自己,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那么棍棒所帶來的痛苦只能是一種不完善的治療。看起來只是對創傷作了暫時的處理,使傷口表面結了一層痂,但并沒有觸及痛苦的根源。只有發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愿再惹人討厭的畏懼心,才能成為真正的約束。只有這兩者結合,才能有所駕馭,使孩子從此走上正道。但如果體罰過于頻繁,也必然會失去作用,讓孩子的羞恥心逐漸消失。孩子的羞恥心就像女性們身上的賢良品德一樣,不能時時被人侵犯而仍然保持下去。如果父母把孩子打了幾下之后,那種生氣的樣子很快就沒了,那么孩子是不會懼怕父母的惱怒的。做父母的首先應該考慮清楚,究竟是孩子的哪些過失才值得他們生氣。可是一旦發怒了,對孩子實施了懲罰后,就不該馬上收起怒容,而應想盡辦法去恢復孩子原有的美德,一直要等到他真正服從了,比平時表現得更好了,徹底彌補了所犯的錯誤,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態度。否則,懲罰用得太多就成了家常便飯,就會完全失去作用。孩子犯了錯,就受到懲罰,然后又被原諒,結果他們就會把這看成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兒了,就好像晝夜交替那樣。
61.關于名譽,我還有一點要說,那就是,名譽盡管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因為那是一個人的責任,是一個人樂于服從造物主,遵循上帝給予他的指示,期望獲得上帝的認可和獎勵。)但它是與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最接近的。名譽是大家根據理智,對有德行的良好行為的一種不約而同的證明和贊揚,在孩子還沒長大,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別是非的時候,是一種用來引導和鼓勵孩子的合適的辦法。
62.我們上面提到的這種考慮可以指導做父母的,讓他們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責備或表揚自己的孩子。當孩子犯錯時,就不能姑息縱容,一定要加以斥責,不過在斥責時,用語要冷靜嚴肅,不受情緒支配,并且應該背著他人在私下里進行。但是當孩子應該受到贊揚時,就一定要當著別人的面去贊揚。孩子在受到贊揚之后,再經過大家的一番傳播,那么獎勵的意義就更大了。而父母對孩子的過錯不去宣揚,就會讓孩子更加看重自己的名譽,他們覺得名譽沒有受到損失,就會更加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你在大庭廣眾之下揭露他們的過失,令他們感到無地自容,他們就會大失所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同時也就失去了。他們越是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到了損害,就越沒有心思再去想辦法維護別人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