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繡華裝:中華傳統服飾之大美
- 楊源主編
- 8158字
- 2022-09-23 18:21:52
談中國民族服飾的傳承與保護價值
楊源[1]
摘要: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服飾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高效的信息傳媒的大環境下,由于各種力量的交互作用,使中國少數民族曾經世代相傳、承載著深厚民族文化內涵的民族服飾正在迅速改變和消失。這讓我們必須思考,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道路上,如何重新認識祖先留給我們的文明和文化遺產?如何重拾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生存智慧?本文強調了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保護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性,以期促進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關鍵詞:民族服飾;作用與價值;傳承與保護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服飾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禮儀、生產方式、生存環境、民族性格、藝術傳統都無不體現在他們的衣冠服飾上,因而民族服飾又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觀中國民族服飾,紛繁的服裝款式、精湛的服飾工藝、豐富的服飾內涵、多樣的裝飾形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景觀融合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逐步凝聚起來的文化傳統。服裝和飾物,都是各民族的杰出創造,服與飾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服飾的多姿多彩,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
一、中國民族服飾的社會作用
中國民族服飾與少數民族的經濟生活及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從材料、工藝、款式到色彩、裝飾、用途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區特色。民族服飾積淀了人類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物質財富、社會角色、社會階層結構等一切文化層面和因素,是各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結晶,是文化財富和文明的體現,并構成了中華民族服飾的主要內容,是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的一部分。我們也看到,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承發展不是封閉的、孤立的,而是隨著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發展,隨著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加而豐富。因此,中國民族服飾對整個中華民族社會和文化的研究、地區史的研究以及各民族發展史及現代發展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并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價值。
中國民族服飾對民族發展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可以說,民族服飾是少數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這種反映是能動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服飾的形成在橫向上有傳遞和交流的因素,縱向上有傳承和創新的作用。在代際之間進行的傳承過程中,服飾文化得以傳承下來,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在族際之間進行的交流過程中,它又不斷從時代的發展和其他文化中汲取營養,使民族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信息得以交流。民族服飾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在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為民族文化的形成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使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得以不斷地發展。其二,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包括對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傳統民族服飾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外交往的加深,受到的沖擊和影響越來越大。然而文化是不斷發展的,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化的基礎,而現代化又是未來的傳統文化。因此,傳統文化也不會消亡,現代化也不會停止。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雖然發生了難以避免的變遷,但民族服飾作為民族的標志和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鮮活的表現形式,歷經漫長的歲月洗禮,仍然承載著民族發展的使命,煥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有利于增強建設民族共同體文化的積極性。民族共同體是一定地域內形成的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聯系、穩定經濟活動特征和心理素質的民族綜合體,可以是一個氏族或一個部落,也可以是部落聯盟、部族或現代民族。民族是歷史的產物,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征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民族共同體內表現出較穩定的共性。在民族共同體所擁有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中,共同地域聯系是其形成的基礎,且隨著民族的發展而不斷加強和鞏固。如“中華民族”“斯拉夫民族”等就是這種在緊密的歷史地域聯系基礎上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因此,民族服飾是各民族所擁有的民族認同的表征,少數民族在其所居土地上扎根越深,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生存能力和團結精神越強。一個民族社會經濟愈發展,對周圍地理環境開發利用愈強烈,在地域上活動愈頻繁,共同的地域聯系就愈密切。服飾作為民族共同體的體現,民族服飾的研究不僅能作為民族物質文化研究方面的比較資料,還可以作為社會史和文化史的比較資料,從服飾文化角度可以認識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現狀,促進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建設,提升民族凝聚力,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二、中國民族服飾的文化價值
中國民族服飾體現了少數民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服飾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衣、食、住、行”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四大要素,而“衣”擺在了四位之首。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服飾起到了文明啟蒙的作用。同時,服飾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凝聚著人類精神文化的成果。因此,中國民族服飾對于了解人類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歷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中國民族服飾在服飾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從服飾起源的時期開始,人類就已逐漸將其生存環境、習俗信仰,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審美情趣等,積淀于服飾之中,構筑了服飾文化豐富的精神文明內涵。人類服裝史權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先生曾深為感慨地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于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有興趣。”確實如此,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服裝款式,都可以在民族服裝里看到。因此,中國民族服飾可以稱為一部活的服裝發展史。縱觀少數民族的服飾,從最原始的樹皮衣、狍皮衣到最華美的錦緞袍服、婚禮盛裝等,這些造型各異、款式豐富的民族服裝以實物的形式為我們詮釋了一部服裝進化發展史,反映出人類在服飾發展史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智慧。
中國民族服飾在邊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由于特殊的歷史、地理原因,我國少數民族與中亞、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有諸多“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少數民族地區在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特點。首先是邊境線長,民族地區占全國邊境線的91%,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與14個國家接壤,有省區級地方一類口岸12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自古就是中原與中亞和西方國家交流的重要通道,使中國的絲織品在國際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的邊疆是隨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而逐漸形成和固定下來的,其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又是一個歷史概念。我國有35個民族屬于跨境民族,這些民族在族源上、語言上、文化習俗上與周邊國家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在民族地區開展邊疆史研究,要涉及許多方面,其中服飾研究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通過對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可以多層次多角度探究邊疆史的各種問題,能夠對邊疆民族、治邊政策、邊疆文化、邊疆外交、邊疆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鑒,還能更好地規劃邊疆經濟文化發展戰略,同周邊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和友好往來。
中國民族服飾在民族宗教信仰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宗教信仰以民族文化或民族亞文化的形式廣泛存在于各民族社會生活中,以致在民族文化區別要素中,宗教往往是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其與民族心理要素、風俗習慣緊密相關。宗教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往往意味著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容易獲得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就有自己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形式,宗教文化已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民族服飾中有很多服飾現象反映了少數民族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民族服飾包含著該民族深刻的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內容。宗教對服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我國西南民族的服飾多受佛教影響,西北民族服飾多受伊斯蘭教影響等。所以,民族服飾研究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起源、演變以及各種宗教對現代各民族的影響,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國民族服飾在地方人文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人文”是指人類的各種文化現象,民族服飾在地方人文方面內容廣泛、豐富多彩,對人文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民族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地區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審美等方面的人文狀況,同時,也是蒙古學、敦煌學、西夏學、絲綢之路學等地方性綜合學科研究的珍貴資料。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心靈手巧的各民族婦女在創造民族歷史的同時,也在開創著自己的生活。在民族婦女精湛的服裝織繡中,包含著各種文化藝術的創意組合,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如一條花裙子繡著一段古老的歌謠、寓意著一個動人的傳說;一頂帽子的花紋象征著吉祥美好;一條腰帶、一段織繡,表現出許多歷史文化故事。有反映祖先崇拜、講述傳統的故事;有表現民族大遷徙的征程等千古流傳的民族歷史故事和神話詩篇等,在民族服飾中留下了歷史和文化的印跡。
中國民族服飾的制作材料在民族科技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能夠為紡織科技史的研究提供支持。服飾是為滿足保護身體的需求而產生的,人類以自身的創造力,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將其做成衣物,這是人類文化史的發端之一。可以說,服飾材料是不同的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一個民族的服飾材料、工藝、形制與該民族的生產技術水平是相適應的,與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相和諧的,服飾的質料、工藝和形制,是一個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所以,少數民族的服飾發展史,也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史的一個側面。例如:紡織工藝流程和工具都是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十分重要。紡織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手工紡織時期分為兩個階段:一、采集原料為主階段,二、培育原料為主階段。原始時期人類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并創造出簡易的紡織工具。手工機器紡織時期也極為漫長,大約形成于夏朝至戰國。從秦漢至晚清,紡織機器經歷了長期的逐步發展,出現了多種手工機器紡織形式,而紡織技術和材料加工的創新基本都產生于手工機器紡織時期。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紡織生產經歷了手工紡織時期和機具紡織時期,并一直保存至今,這為研究早期紡織科技史提供了有力實證。
中國民族服飾能夠加深少數民族對其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民族服飾秉承著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不僅具有御寒、遮體、象征和裝飾等功能,還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崇尚。但外在周圍是主流文化海洋的環境下,少數民族年輕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意識已趨于衰微,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和對當代城市文化的盲從是由于長期以來忽略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而形成的。現今少數民族需要重新激發對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意識,重塑弘揚和振興民族優秀文化的氛圍。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民族服飾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感情,因此許多民族在傳統節慶、婚嫁等重要活動時仍身著民族盛裝。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并不是衡量民族發展的唯一標準,只有民族的文化自覺意識才能使他們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認識到實現民族文化振興的重要,才能給后世留下永恒的精神財富。民族服飾的傳承和弘揚有助于保持中國民族地區的團結穩定,有助于凝聚民族人心,促進民族和諧進步,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構筑堅實的基礎。
三、中國民族服飾的保護措施
如前所述,民族服飾是中華民族豐富的服飾文化資源,其所展示出的款式紛繁、工藝精湛、內涵豐富以及文化活力,都足以說明民族服飾文化是少數民族的杰出創造,是文化財富和精神文明的體現。同時也說明,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是民族精神和物質財富的聚合體,飽含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社會交往的日益擴大,蘊涵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形態在日漸改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現代時裝的引進,使民族服飾面臨著現代文明和流行服裝的沖擊。這種社會人文環境使民族傳統服飾不再被重視,曾經令人贊嘆的民族傳統服飾及其制作工藝已處于瀕臨消失的境地。因此,研究和保護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近年來,中國民族服飾及其織繡染技藝受到國家的保護和重視,已經列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務院已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共有57項民族服飾和織繡染技藝已被列入。此外,還有一些民族服飾和織繡染技藝列為省地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對于中國民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還須采取更多的積極措施。在保護工作中,參與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應該包括了解民族服飾文化的專家學者、關心文化遺產保護的企業以及民族地區的族群和個人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以及個人是重要的參與者和管理者,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屬于全人類,也是屬于特定群體的。少數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并不斷完善了本民族的傳統服飾,他們對民族服飾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最為深刻,也最能在保持民族文化內涵價值的前提下,使民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生機。如果忽視了民族服飾文化的創造者和擁有者,保護和傳承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同時,專家學者和企業的參與有利于尋求一條民族服飾文化和手工技藝傳承的有效途徑,使少數民族服飾得到更全面、更系統的保存。在此,筆者認為可以開展以下保護措施:
第一,開展民族服飾的普查工作,摸清其歷史沿革和現狀,收集實物和相關資料,并編輯出版圖書,從制作技藝、紋樣形式、織繡染工藝以及相關習俗等各方面進行深入考察,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及展覽展示,加強對民族服飾文化和技藝的研究。民族服飾的普查工作需要力度、寬度、廣度和深度。需要國家和地區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召集專家、學者,并培養更多的普查人員,將民族服飾文化所涉及的款式紋樣、織繡染工藝等多個方面全面地進行收集。在普查過程中,須克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自然條件艱苦和交通方式不便等困難,盡可能做到民族服飾實物、相關習俗歷史背景、工藝繼承者和具有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不遺漏。同時,可運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多種手段,記錄少數民族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各種服飾的穿著禮儀、服飾的裝飾工藝等相關情況。對中國民族服飾進行系統地考察、整理、研究,充分挖掘民族服飾的形式特色和文化內涵,進行系統性地梳理,將豐富多彩的傳統民族服飾的工藝和文化全面完整地保存下來,不僅為恢復和保護民族服飾打下基礎,同時也有利于傳統民族服飾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相融合,是民族服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第二,注重民族服飾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文化生態環境的消失是導致文化消失的重要原因,現代經濟的沖擊已使傳統民族服飾逐漸消失并遠離少數民族的生活。恢復和保護文化生態環境是民族服飾文化得以傳承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兩個層面:一是民族服飾文化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將民族服飾產生的條件全部原樣維持,或許是民族傳統服飾保護的最佳方式,但難度相當大,在當代社會幾乎不能實現;二是民族服飾文化生態環境的局部保護,即保護其生成的最主要的條件,如生活方式、習俗信仰等。這種局部保護辦法在當前民族服飾文化保護中應該是可行的。一個較好的案例是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其位于小興安嶺北麓、刺爾濱河與索爾干河匯流處的森林地區。該地區鄂倫春族由早期半耕半獵的定居生活逐漸發展為現今的農、林、牧、副、養殖多種經濟模式,政府重視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為了保持鄂倫春族傳統民族服飾的延續,政策允許獵民按指標定期進山狩獵,鼓勵獵民用獵獲的狍子皮制作狍皮衣物,其保護政策得到獵民的擁護并積極參與。顯然,這種現代狩獵行為和狍皮衣物的使用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的,而其作為鄂倫春族狍皮服飾的文化生態環境要素也使狍皮服飾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從一定程度上恢復傳統民族服飾在各民族生活中的穿用,可以調動少數民族的文化自豪感,鼓勵其珍惜本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提升文化的自覺性,使民族服飾在面對現代工業產品的沖擊時,可以依靠其本民族的文化力量得以傳承。
第三,傳承民族服飾的傳統制作技藝,保護和培育傳承者。可以建立傳習館或將服飾傳統制作和裝飾技藝引入校園,鼓勵各民族的年輕人學習傳統織、繡、染技藝,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從根本上提升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傳承人隊伍的壯大。目前,各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普遍存在傳承人高齡化、后繼乏人和生活困難等問題,適當提高和改善掌握民族服飾技藝的傳承人的待遇,以及擴大傳統服飾技藝的傳播范圍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保護掌握著傳統技藝的老人,為其提供傳授制作技藝和習俗的條件,并對其掌握的技能和本人基本情況作詳細記錄,有關部門對生活困難的老人應給予經濟幫助。民族服飾普遍以“口傳身授”的形式代代相傳,這種傳播形式在傳承人年齡較大、人數很少的情況下,傳播范圍非常有限。因此,使現有的傳承人能夠將自身的技藝最大限度地傳授給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須改變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環境,如建立傳習館、進入校園,擴展其傳播范圍。將民族服飾文化引入校園,可以讓青少年更多地接觸本民族的服飾文化,加深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熱愛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從根本上喚起保護和傳承服飾文化的自覺性。另外,鼓勵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并能夠利用傳統技藝制作文化創意產品,將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使少數民族的年輕人掌握傳統技藝并成為謀生手段,可以促進他們學習和傳承民族服飾文化。
第四,開發民族服飾文化旅游和文創產品。民族服飾在面料、款式、色彩、工藝、佩飾等方面有很多藝術和文化元素是當今服裝設計領域和藝術品設計領域取之不盡的豐厚資源。當傳統民族服飾已不再是少數民族生活所必需時,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有助于實現民族旅游與傳統服飾文化復興的再構建,創造民族服飾文化的新經濟價值,并提升少數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民族服飾文化的延續。民族服飾文化產品的開發和利用,既要有利于地區發展,更要使文化主人得到實惠。民族服飾文化保護和傳承須以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為目標,爭取形成民族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市場經濟規律使文化與經濟趨同融合的結果,也是民族服飾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客觀需求。目前,云南、貴州、廣西、新疆等省區,旅游業憑借各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成為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而傳統的民族服飾作為最直觀的文化載體,在這些民俗風情旅游活動中,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圈,更是需要借助風格各異的民族服飾,其開發的潛在市場將有廣闊的前景。四川涼山昭覺縣把開發彝族服飾作為一項文化產業來做,經過數年的努力,涼山地區彝族服飾文化的定位逐漸清晰。在火把節等重大活動中,彝族服飾已成為彝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成功地將彝族傳統民族服飾與當地的旅游產業結合起來,使傳統服飾煥發出新的生機與魅力,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轉化為經濟增長點,就必須把服飾藝術作為文化產品來運作,但應把握好傳承與開發的關系。創新一定要強調在傳統文化的前提下進行,應該尊重原有的圖紋、技藝、形式和相關習俗,這樣才能維護民族服飾所特有文化的傳承,這也是民族服飾產業化的正確道路。因此,在開發和利用民族服飾時,須做好其文化定位,應提倡以傳統手工技藝生產出具有一定規模的、傳統民族特色濃郁的、現代社會所需的時尚產品,使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民族服飾文化得到保護,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實現民族服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對中國民族服飾的研究和保護,有利于弘揚優秀民族服飾文化,進一步發揮普及民族文化知識的作用,使民族文化得到持續傳承,樹立民族自信心,激發民族文化自豪感與文化自覺意識,使各民族主動去維護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有利于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增強中華各民族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徐萬邦著:《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張海洋著:《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楊源主編:《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論文集》,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作者單位: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北京1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