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快樂是人生的需要

快樂究竟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社會學將快樂定義為“人對當下自己整體生活質量正面評論的程度,即這個人熱愛自己現在生活的程度”。這個定義并沒有區分人們內在的滿足和對外部條件的滿意程度。而哲學家密斯哈黑認為,快樂是“人對自己生存的狀態,或者對于其豐富的過去、真切的現在以及可預想的未來,所感受到的溢于言表的喜悅”。從以上定義可知,快樂與人們當前的生活狀態和質量密切關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快樂源于生活,而生活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人對快樂的感知程度。

(一)喜怒哀樂是人生的常態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無論生活在何種社會狀態下,都或多或少會與社會存在物建立某種聯系。而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人通過自然進化走上食物鏈的頂端,受理性思維的支配,從而衍生出一系列富有意義的情緒化表象。在同一種情形下,由于人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不同,表現出的情緒會截然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特定情形下,也并不總是受到理性思維支配,感性思維也會隨時侵入人的思維活動空間,從而以各種情緒化的方式展現出來,或喜或悲,或哀或樂。從深層次講,這種情緒化的表象是基于人在社會生活中心理現象或心理博弈的反映。因此,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總會伴隨人的始終,亦是人生的常態。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總是表現出有穩定樂觀的情緒和情感、清晰的自我認知、健全的人格特征、正常的行為反應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一個不能自我調節情緒的人總表現出行為不正常、情緒易失控、易于走極端化。喜怒哀樂雖是人生的常態,但無論處于何種境況下,人們還是期盼著正能量的情緒引領個體或者組織前進,而不是被消極情緒所支配。消極情緒的領導者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第一,情緒低落,悶悶不樂,易陷入抑郁狀態下的領導者。第二,大喜大悲,喜憂參半,極富有情緒化的領導者。第三,極度樂觀,笑里藏刀,讓人捉摸不透的領導者。因此,當消極情緒出現時,需要及時化解和引導,從而向健康、樂觀的正能量情緒進行轉化,這種策略轉變既是個人內心期盼也是組織發展的需要。當富有快樂領導力的領導帶領組織前進時,不但個人會感到身心愉悅、精神抖擻、干勁十足,而且整個組織的氛圍會充滿陽光,組織中的人員關系融洽,從而極大地激發組織中個體的積極性和活力,助力組織提升績效。相反,當組織中的領導者缺乏快樂領導力帶領時,組織中的個體會感到壓抑并缺乏工作的熱情和動力,整個組織會陷入死氣沉沉的沼澤中,長此以往,組織士氣低落,組織目標模糊,組織中人員關系出現隔閡,甚至會惡性循環下去。因此,新時代呼喚擁有快樂領導力的領導者,引導個人走出心理的沼澤期,帶領組織走上前行的康莊大道。

(二)快樂是人生的潤滑劑

在諸多的情緒當中,只有與快樂相關的情緒長期被人們所傳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空穴來風,也并非精神鴉片,迷惑自我。究其緣由,是因為快樂的情緒的確能讓人身心愉悅、心曠神怡,甚至與身邊人的情緒產生共鳴,影響他人。因此,從靜態來看,快樂能讓人對當下的生活狀態感到滿意自如,以一種積極、正向的情緒待人接物,是人生的潤滑劑。密歇根大學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通過研究認為積極的情緒可以使我們產生更多想法和行為,包括快樂、興趣、滿足和愛。積極心理學家相信,積極的想法和情緒能為我們提供無可爭辯的進化優勢,因為它們能幫助我們拓寬知識和情感的世界,讓我們恰如其分地待在一個默認的舒適區域,而不至于感到恐慌、焦慮甚至狂躁,從而更好地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體驗。

知足常樂,這已是我們老生常談的一個快樂法則。由此可見,快樂情緒產生的效用已經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并欣然接受。而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總是傾向于與性格開朗和心胸豁達的人打交道、做朋友。有些人性格中總是自帶“歡樂”屬性,在較短的溝通時間內能輕而易舉瓦解對方的心理防御機制,從而建立起親密的關系,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他總是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從而影響身邊的人。《美麗人生》這部電影為快樂領導力樹立了一個典范,上映半個世紀影響力依然經久不衰,不斷影響著社會快速變遷中忙碌的人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故事發生在硝煙彌漫的“二戰”時期,意大利被法西斯所統治,猶太人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世界里,長期受壓迫使得猶太人心神不寧、郁郁寡歡。而故事中的男主角圭多外表雖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散發著積極樂觀的正能量。無論生活的世界如何被負能量所籠罩,他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向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路過一個小鎮,他的愿望就是在小鎮上開一個書店,過上與世無爭、安逸的生活。他與妻子多拉的相遇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快樂領導力的魅力,圭多用熱情洋溢、積極樂觀的心態逐漸引起了多拉的注意。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工作。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圭多索性跳上講臺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笑,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最終圭多如愿以償得到了愛情。而圭多與兒子的動人故事堪稱快樂的經典,一家人被送到猶太集中營,圭多為了不讓兒子蒙受悲慘的陰影,任何一件悲慘的事情發生,圭多都能逢兇化吉,哄騙兒子那只是一個游戲,而他與兒子的告別也以快樂的方式畫上了句號。其實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有許多富有快樂領導力的人,總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滋潤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領導干部一旦掌握了快樂領導力的真諦,不但內心世界的心理疙瘩迎刃而解,而且能影響組織中的人以樂觀豁達的心態面對工作。

(三)快樂是人生的催化劑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心態樂觀、積極健康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賞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快樂的心態猶如順水推舟一樣,讓人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而一些怨天尤人、孤僻高傲的人較容易失去機會,猶如逆水行舟,甚至會走下坡路。如果說快樂是目的,那么快樂領導力更多的是一種手段。真正的快樂能催人奮進、砥礪前行,而不單純是貪圖安逸、享受當下。因此,從動態上講,快樂是人生的催化劑。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介紹了一個故事:三個工人在砌一堵墻。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干什么?”第一個人不耐煩地說:“沒看見嗎?砌墻。”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笑容燦爛,很開心地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城市。”十年后,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砌墻;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則是前兩個人的老板。三個人做的事情似乎并沒有什么差別,都是在砌墻,但是各自賦予事情不一樣的內涵。有的人只會就事論事,看不到背后的意義,有的人帶著使命感來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他的工作狀態更積極,也更能在工作中體會到創造的快樂,而這種積極的精神狀態反過來促使他的事業更加出色。樂觀不是盲目的快樂,更不是沒心沒肺。樂觀是在面對苦難時能夠為分析利弊做好準備并積極面對,而不是逃避。真正的笑,是積極面對生活,是努力做好工作,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每件事。

羅蘭說過:“一個人如能讓自己經常維持像孩子般純潔的心靈,用樂觀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腸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痛苦與歡樂就像黑暗與光明相互交替,只有知道怎樣使自己適應它們,并能笑一笑,逢兇化吉,才懂得如何生活。在生活中,悲觀者往往比樂觀者經歷更多的失望,理由很簡單,他們經常會自找失敗和煩惱。生活中,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地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和打擊,用悲觀的意識面對生活中的痛苦只會讓自己體會到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挫敗感,而樂觀的情緒卻總會在不如意的境遇中使人發現希望,讓陽光照進生活,讓沉悶的心得到快樂。

(四)快樂是追求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幻莫測,但我們始終要立足其中,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置身其中,我們終歸要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也許我們會被迫進行選擇,因為它不完全由單一的個體所決定,而深受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家庭背景、種族等的影響。但大致而言,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都得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有人選擇輕松自如,有人選擇逆來順受,有人選擇舒適安靜,更有人選擇避世隱居。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我們的情緒總是會縈繞于心,激蕩起內心的漣漪。在諸多情緒中,快樂是人們永恒的追求。蘇格拉底認為人生的意義和根本目的就是快樂,而快樂就是對至善的追求。圣奧古斯丁曾在《生命快樂》一書中這樣寫道:“渴望快樂是人之本性,是我們所有行動的動力源泉,也是這世界上最高貴、最明晰、最有益、最可靠的永恒追求。人性使然,快樂不僅是人想要的東西,也是人唯一想要的東西。”由此可見,快樂是人性使然,是追求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1].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嘉禾县| 娄烦县| 临桂县| 平原县| 吉安县| 平阳县| 大城县| 闻喜县| 东源县| 松桃| 临夏县| 泰和县| 靖州| 秭归县| 扎兰屯市| 亚东县| 张家界市| 绥德县| 额尔古纳市| 沂水县| 读书| 青田县| 宾川县| 民丰县| 冷水江市| 兴业县| 鹤峰县| 上思县| 宝山区| 咸丰县| 弋阳县| 沭阳县| 广宗县| 普洱| 工布江达县| 永仁县| 南阳市| 丰原市| 二手房|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