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典型類案研究
- 張偉珂
- 3360字
- 2022-09-23 17:35:06
前言
食品藥品安全從不缺少公共話題。長春長生、武漢生物疫苗事件燃爆的輿論熱點剛趨于平靜,就有媒體報道,2018年8月25日晚,在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CAD&CG2018)學術會議上,有250多人食用晚餐后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食物中毒癥狀。據桂林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應急辦在網上提供的信息,桂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確認此次食物中毒是由沙門氏菌所致,并稱在該酒店“在食品留樣不全不規范的情況下,最終在留樣食品‘鹵味拼盤’及3名廚師肛試樣品中檢出和患者體內同型的沙門氏菌”。應當說,對于一個星級酒店而言,出現這種按照食品安全經營規范原本可以避免的食物中毒事件無疑讓人大跌眼鏡,何況還是在如此一個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上。對于酒店的管理者而言,也許這只是一個偶然性事件;對于圍觀的老百姓而言,也許這只是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但于我而言,這恰恰是我們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這些看似偶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實則有一定的必然性——其背后是生產經營者對食品藥品安全規范的麻痹,也是有關部門對持之以恒強化監管的懈怠。而這種“偶然性”所帶來的“必然性”后果就是,我們任何一個人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不管你自覺何等尊貴,也不管你自認何其卑微。當然,命運指派何人去親身感受食品安全事件的恐懼與緊張,自然是“必然”中的“偶然”。就此而言,與其說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是一種公共責任,更毋寧說是為了自己“想吃就吃”的自在情懷。
其實,大多數人都能意識到食品藥品安全與公眾生活的息息相關,所以食品藥品從嚴治理從不缺少社會共識。從食品藥品的全鏈條監管到從嚴懲治的刑事政策,我們看到國家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嚴”,也看到公眾對食品藥品安全保障的“切”。這使公眾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嚴厲打擊食品藥品安全違法犯罪領域多了一份支持和理解,也使監管人員、司法人員在辦理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案件時多了一份責任和壓力。因此,了解執法辦案人員處理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案件的思維,對于我們理解食品藥品犯罪治理體系的系統化問題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法官的整個工作就是宣布判決和法律的含義。”作為一名研究者,我深切感受到法律在指引公眾行為規范、明確法律標準方面的深切含義,也能體會到裁判對食品藥品的經營者合法經營的重大影響。社會公眾未必都去查閱法律,也未必能夠看得懂,但是法官的裁判直觀地告訴公眾對與錯的標準以及相應的后果。畢竟,“法官裁判要講道理,但這個道理不是到社會上、報刊上去講,而是在判決書上講,靠判決書本身去說服當事人,說服社會。”[1]因此,典型案件及其背后司法裁判,是我們理解這個時代食藥犯罪治理機遇與挑戰的優質切片。
為此,本書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毒豆芽、地溝油、注水肉、濫用泡打粉、保健品、進口藥、假疫苗、膏藥以及醫療器械九大類案。這些類案都是這幾年調研、講座過程中和一線執法辦案人員深入探討的案件類型,也是實踐中頻發且爭議問題較多的案件。在筆者看來,這些案件也是當下我們辦理食品藥品案件過程中存在的代表性問題。本書共有十章,前五章主要圍繞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進行討論,后五章則圍繞危害藥品安全犯罪展開分析。
第一章主要對刑法中食品的認定標準和證明進行探討。刑法中的“食品”和食品安全法中“食品”是否具有同一性,理論和實踐中爭議都比較大。如果我們無法確定食品的范疇或者在什么是食品的問題上爭議難消,就會影響取證過程中證明涉案物品為食品的效率,因此,第一章選擇了“食品”的認定標準作為研究內容,以奠定全書分析問題的基礎。第二章對“毒豆芽”案件中的爭議問題進行探討。該類案件是近年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司法治理中的典型事件。之所以說典型,是因為它體現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治理的專業性——在很多案例中司法機關甚至沒有理解“毒豆芽”之毒的性狀——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農藥屬性。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在司法部門之間、學者之間產生了諸多爭議。其實,這些爭議并非圍繞一個專業問題展開——脫離農藥學科從純粹的法規范視角來討論,注定是一種誤區。因此,對“毒豆芽”案件探討,既是對實踐爭議的梳理與回應,也期待能夠透過這類案件,使我們每一個研究者、執法者、司法者以理性的視角去看待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第三章圍繞“地溝油”案件的司法認定展開。“地溝油”案件曾經引起公眾對餐桌消費的極大擔憂,也推動國家以更嚴苛的方式懲治此類犯罪行為。但“地溝油”認定標準的模糊、檢驗檢測方法的缺失以及刑法規范中極易讓人忽略的問題,都給司法人員辦理此類案件帶來了困難。因此,本章結合上述問題對此類案件進行分析。第四章選擇了“注水肉”這一典型案件。在司法實踐中,因注水的水質不同,使注水肉的安全性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注水肉案件是食品安全領域極為典型的競合案件。如何在這類案件中準確評價不法者的刑事責任,以及如何更全面地收集證據,是本章研究的重點所在。第五章“濫用含鋁泡打粉”案件也是食品安全領域爭論較大的案件。對于濫用含鋁泡打粉案件的分析幾乎可以適用于整個濫用食品添加劑案件的處理。一方面,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的普遍性使筆者一直關注這類案件并將其作為代表性案例來研究;另一方面,該類案件的嫌疑人往往是街頭擺攤的小商小販,為生計糊口的動機也時常令辦案人員同情,而“泡打粉”的刑事違法標準卻極不明確,所以時常使執法人員面臨證據問題、情法問題的糾結。為此,本章選擇“超范圍濫用食品添加劑”“超限量濫用食品添加劑”兩個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意圖對當前的爭議問題提出建設性建議。
第六章探討的保健品案件是游離在假藥與有毒、有害食品之間的特殊案件。因此,辦理此類案件首先要確定涉案保健品的身份是藥品還是食品,這也使本章在整本書中居于承上啟下的地位。如果涉案產品符合食品特征的,可以根據涉案保健品的性質決定適用《刑法》第143條、第144條或者第140條;如果涉案保健品被認定為藥品,則可以考慮適用《刑法》第141條和第140條的規定。第七章關注的依然是社會熱點案件——銷售非法進口藥。對此,應當承認,按照現行的法律規范,將行為人銷售的未經批準進口的國外、境外藥品認定為假藥,是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但此類案件是否均構成銷售假藥犯罪,應當從犯罪的本質特征即法益侵害性的角度準確把握銷售未經批準進口的國外、境外藥品的行為是否侵犯了生產、銷售假藥罪所侵犯的法益,從而避免將銷售完全合格的非法進口藥的行為認定為銷售假藥犯罪。第八章關注近期頻發的疫苗案件。基于罪刑法定原則,不管是從國外非法進口的“假的”真疫苗,還是國內非法經營的“真的”假疫苗,都應當依照刑法明文規定定罪量刑。但是,從司法實踐來看,如何理解假藥的認定標準,如何確定經營的劣質疫苗和人身傷害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聯系,存在諸多值得探討的地方。為此,本章從藥品的認定標準、因果關系等角度對該類案件的定性處理進行分析。第九章探討的是民間傳統膏藥這一中國傳統醫學的代表性成果。從現行規定來看,膏藥屬于藥品。在分類上,膏藥屬于中藥制劑,與中藥飲片、中藥材不同,更區別于保健用品和醫療器械,這一點是本章研究的立足點。因此,在判斷膏藥是不是假藥時,本章提出應當注意區分“非藥品冒充藥品”和“必須批準而未經批準生產的藥品”兩者之間的界限,通過合理界定來影響案件取證。第十章以“醫療器械”案件為研究對象。對于實踐爭議,筆者認為,醫療器械與藥品的區分,應當以法定概念、特征為基礎,結合證據確認其性質。不符合保障人體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不僅包括真正的醫療器械,而且包括以一般產品冒充醫療器械的情形。不管是強制性標準,還是推薦性標準,都可以作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認定依據。有關部門應當規范、加強醫療器械的質量評估,并根據刑事證明的需要完善檢驗標準、檢驗方法,明確風險評估的目標。
選擇典型類案作為研究,在不是判例法的國家似乎顯得不夠高雅。但是,每一個裁判背后無不體現了法官的職業素養和法律觀念的社會化程度,對裁判進行梳理和研判對于發現刑事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可以促使高居廟堂之上的立法者們關注真正的司法需求。亞里士多德曾言,“法官蓋公平之保護者也,保護公平即保持平等”。我們期待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治理是一場真正的法治之治。
[1].參見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