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的親戚朋友來開封,我會帶他們到夜市品嘗小吃,送行的一頓必須在飯店進行,小籠包子和烤鴨一定要上。小籠包子是特色,烤鴨為什么也要堅持上呢?包子僅是主食,烤鴨是宋代傳承下來的菜肴,與宋五嫂魚羹一樣馳名。我曾一度在州橋附近走動,想象千年之前的帝都就在我的腳下,夜市的繁華市聲仿佛沖破數米深的土層躍上地面,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美食飄香引人駐足,不知要不要停留。不時有煙霧繚繞,不是燒烤就是油煙,這烤鴨就在其間。當時文獻記載不叫烤鴨,叫作炙鴨、爊[1]鴨。如果按時間比,汴京烤鴨是北京烤鴨的“祖宗”,連元朝大都都是將東京城照搬移植過去的,不但四合院仿照,連艮岳[2]的殘石也搬運過去裝點門面了。不是我開封人夜郎自大,隨便提起一件東西都可以上溯到歷史深處,這汴京烤鴨最后紅遍大江南北,就算在它的發源地,依然是門庭若市。
汴京烤鴨傳播南北
古代菜肴中“炙品”占很大的比重,炙鵝、炙鴨流傳已久。據考,在發掘的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的遺骨里,可見到鴨骨。可以肯定,漢代是會有“炙鴨”的。早在南北朝時期,有本書叫作《食珍錄》,其中就有“炙鴨”的記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有記載,只不過是將鵝、鴨分檔取料烤炙,不是整只燒烤。到了唐代,炙鵝、炙鴨更為精美。唐貞觀時,曾隱居唐興(今天臺)翠屏山的詩僧寒山有詩云:“蒸豚揾蒜醬,炙鴨點椒鹽。”這位詩僧可謂酒肉穿腸過啊,不但吃豬肉蘸醬拌蒜,還烤鴨蘸椒鹽。韓翃“下箸已憐鵝炙美,開籠不奈鴨媒嬌”,張易之所創制的“炙鵝鴨”堪稱經典,也特別殘忍。據張鷟《朝野僉載》記述,武則天建立大周政權之后(690年),張易之因受武則天寵愛,被任命為控鶴監,其弟張昌宗為秘書監。兄弟競相豪侈。張易之特制一種大鐵籠,將鵝或鴨關于籠內,籠中放一大盆木炭火,又在緊靠鐵籠四壁的外面,放著盛有醬、醋及各種調味汁的銅盆。鵝、鴨被火烘烤得既熱又渴,不停地環繞鐵籠走動,拼命地飲銅盆里的調味汁。時間一長,鵝、鴨被火烤得羽毛盡落而死,等到肉色變赤,就成了“明火暗味烤活鵝鴨”,滋味特別鮮美。
到了宋代,出現了一道名菜叫爊鴨,它以烹調方法定名。“爊”是古代的一種烹調方法,始見于漢代。北魏《齊民要術》“作奧肉法”中曾經說道:將豬肉塊加水在鍋里炒,至肉熟、水汽干了,再用豬油熬煎,加酒、鹽,小火煮熟后,將肉與鹵一起倒入甕子里。再加豬油浸漬熟肉。到北宋時出現了“爊鴨”,《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載:“又有外來托賣炙雞、爊鴨、羊腳子……”《武林舊事·作坊》中有“爊炕鵝鴨”的記載。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了“爊鴨”的制作方法:“爊鵝鴨,每只洗凈,煉香油四兩,爁變黃色。用酒醋水三件中停浸沒。入細料物[3]半兩,蔥三莖、醬一匙,慢火養熟為度。”按照上述記載,是將鴨子洗凈,麻油入鍋燒熱,下鴨子煎至兩面呈黃時,下酒、醋、水,以浸沒鴨子為度。加細料物、蔥、醬,用小火煨熟,仍浸在鹵汁之中,食用時再取出,切塊,裝盤即成。用這種方法烹制,使食物慢慢成熟,較為入味。
王立是烤鴨高手
金兵攻破汴京之后,當地大批工匠藝人和商賈富豪,隨著康王趙構逃到建康(南京)、臨安(杭州)一帶,當地盛產鴨子,汴京烤鴨便繼續成為南宋君臣的盤中珍饈。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就描述了當時都城臨安沿街叫賣熟食“炙鴨”的情景。宋人比唐人似乎更有慈悲心,有不喜歡肉食的宋朝吃貨還可以在素食店買到假炙鴨、小雞假炙鴨等仿葷食品。
王立是目前了解到的中國最早的知名烤鴨能手。據洪邁記載:南宋建康通判史忞任職滿后,回到監安鹽橋故居。有一天,他和仆役上街,見到街上有賣烤鴨的,便想起他從前的家廚“烤鴨美手”王立。史忞一問才得知這人就是王立的鬼,他問:“你賣的鴨子是真鴨嗎?”王立說:“我也是從市場上買來的,每天十只,天還未亮,我就到大作坊里,在灶邊把鴨烤熟,然后給主人一點柴錢,我們販鴨賣的人都這樣……鴨子是人世間的東西,可以吃。”史忞給王立兩千錢打發他走了。第二天王立又提著四只鴨子來了。這以后的日子,王立經常到史家來。這則故事在《夷堅志》卷四中可以查到,所說有志怪的感覺,但是畢竟是清楚記載烤鴨能手姓名的。
元破臨安后,元將伯顏曾將臨安城里的百工技藝徙至大都(北京),烤鴨技術就是這樣傳到北京,烤鴨并成為元宮御膳奇珍之一。隨著歷史的變革和發展,汴京烤鴨之術,逐漸波及四方,各地又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和發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味和特色。
明代《宋氏養生部》載:“炙鴨,用肥者全體爊汁中烹熟,將熟油沃,架而炙之。”這種制法,雖然與明代“金陵烤鴨”“北京填鴨”有所不同,但頗有特色。用掛爐木炭所烤的鴨子,色澤金黃,皮脆肉肥,但鮮味不足,而將鴨子先用鹵汁煮至初熟,使鴨子脂油溢出,熟而入味,再用熱油澆炙,則皮脆肉鮮。明、清時代,烤鴨技術發展到精美的程度,不但對烤鴨的工藝要求更精、更細,而且對烤鴨所用的鴨子也要求專門飼養,因而就出現了鵝鴨城、養鴨房、養鴨場等專門喂養鴨子的場所。
燜爐烤鴨、掛爐烤鴨皆出于汴京
“無論是燜爐烤鴨也好,掛爐烤鴨也好,燒烤鴨子的技術,都有同一個根源——那就是北宋時的汴京(開封)。因為早在北宋時期,炙雞、烤鴨都已是汴京名肴……”(《飲饌中國》)掛爐烤鴨傳自山東,以“全聚德”為翹楚。燜爐烤鴨傳自南京,以“便宜坊”為代表。在做法上,掛爐烤鴨以明火烤制,燃料為果木,以棗木為佳;燜爐使用暗火,燃料則為稻草、木板條等軟質材料。在風味上,燜爐烤鴨因鴨子受熱均勻,油脂和水分的消耗少,烤好后皮肉不脫離,色紅亮,不見焦斑。滋味則外酥里嫩,一咬一嘴油,入口即化,而且鴨子體態豐滿,肉量較多。掛爐烤鴨則焦香撲鼻,皮肉分離,片起來特別方便,也不油膩,缺點是鴨子的水分消耗大,所以肉質比較干,分量也較少。據說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聚德還曾專程去開封聘請過烤鴨師傅,足證北京烤鴨與開封的關聯。從《水滸傳》的描繪里,我們也可以知道山東是北宋所轄的重點地區,與汴京往來頻繁。如此說來,山東“魯菜”的大廚,向汴京人學習烤鴨的技術,也就沒什么好奇怪的了。
張伯駒在談起開封菜的時候說汴京烤鴨“去瘦留肥,專以皮為主,烤法也與北京烤鴨不同”。他說的該是燜爐烤鴨了,燜爐烤鴨的特點是“鴨子不見明火”。所謂“燜爐”,其實是一種地爐,爐身以磚砌成,大小約1立方米。以往在燜烤鴨子前,用秫秸[4]將爐墻燒至適當溫度后,將火熄滅,把鴨坯放在爐中的鐵箅[5]上,然后關上爐門,全仗爐墻的熱力將鴨子烘熟,中間不啟爐門,不轉動鴨身,一氣呵成。由于純用暗火,所以掌爐師傅務須掌握好爐內的溫度,燒過了頭,鴨子會被烤煳;火候不夠,鴨肉又會夾生,吃來不是味。而在燒烤的過程中,砌爐的溫度由高而低,緩緩下降;在文火不烈且受熱均勻的情況下,油的流失量小,故成品外皮油亮酥脆,肉質鮮嫩,肥瘦適量,不柴不膩。即使一咬流汁,也因恰到好處,特別誘人饞涎。
孫潤田主編的《開封名菜》和河南省飲食服務公司編寫的《河南名菜譜》兩書中都記載了汴京(燜爐)烤鴨的做法:將鴨子宰殺放血后,放在六七成熱的熱水里燙透,撈出,用手從脯部順掌向后推,把大部分毛煺掉,放在冷水盆里洗一下,用鑷子鑷去細毛,截去爪子和膀的雙骨,抽出舌頭。由左膀下順肋骨開一個小口,取出內臟。從脖子上開口,取出嗉囊里外洗凈,再用開水把鴨身里外沖一下。京冬菜[6]團成團,放入腹內。皮先用鹽水抹勻,再用蜂蜜抹一遍,用秫秸節堵住肛門。在腿元骨下邊插入氣管,打上氣,放在空氣流通處晾干。用秫秸將爐燒熱,再用燒后的秫秸灰,將旺火壓勻。用鴨鉤鉤住喉管,另一頭用鐵棍穿住襻在外邊,將鴨子掛在爐內,封住爐門,蓋住上邊的口。烤至鴨子全身呈柿紅色,即可出爐。
烤熟的鴨子暫時不能吃,需要廚師片。片時,可以皮肉不分,片片帶皮帶肉,也可以皮肉分開,先片皮后片肉。將片好的鴨肉裝盤,即可上席食用。
開封還有叉燒鴨,又名“叉燒烤鴨”,是“汴京烤鴨”中烤法之一。過去開封有的餐館中不設烤鴨爐,就用叉燒的方法制售烤鴨。叉燒法是用烤叉叉上初步處理好的鴨子,架在炭火上烤熟,鴨皮香脆,肉質軟嫩。將鴨皮、鴨肉、甜面醬、菊花蔥、蝴蝶蘿卜等,一起用荷葉餅卷著食用,頗具風味。
汴京烤鴨有多種吃法,通常是將烤熟的鴨子,趁熱片成片,蘸甜面醬,加蔥白,用特制的荷葉餅卷著吃;也可將醬和蒜泥拌勻,同烤鴨肉一起用餅卷著吃;喜食甜的,可以蘸白糖吃,味道也極佳。片凈肉的鴨骨架還可以加白菜、冬瓜熬湯,別有風味。
注釋
[1]音同“熬”,這里指用小火把食物煨熟。
[2]北宋時期的大型人工山水皇家園林。
[3]指小茴香、甘草、白芷、姜、花椒、砂仁等細末。
[4]高粱的稈。
[5]平而有孔隙的器具,用以蒸煮。
[6]京冬菜,山東日照著名特產醬菜,因曾進京供宮廷食用,故名“京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