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無為,貴柔主靜,輕物重生。
道家講究人的信仰追求自然,而在心言行上達到自然的境界與自然和諧,即能大無為而決不小為狀態。其本質是認知人只要動念動心就是欲望的體現,就會產生惡念,邪念,暴露出人性兇惡殘忍無情的一面,就會對生命產生最大的威脅。就像它觀察的自然之理是一樣的,當大的自然災害比如打雷閃電暴雨造成洪水破壞了農田莊稼淹死了萬物生靈,當地震干旱來臨的時候,同樣傷及萬物生靈,及自然界的極端惡劣天氣就如同人性的欲望,就會傷及到生。所以摒除自己的欲念,或者在有限的范圍內適應欲念,那么人性中所有剩下來的都是自然的大道,及無論是人類社會自然社會就會達到無限的生生之機,即每個生命享受從生到死的自然完美之機的過程。
以此為尊,在人性的修養上達到尊法自然,柔靜修美。
在生死上,即生是自然而為,生就是自然給的最大化意義,要充分的尊重生,理解生,順應生,照顧生,就是對自然最大的回報,而對生傷害最大的就是欲望欲念,欲望欲念不滅,人很難達到一種無為的狀態,必然會脫離自然,對生產生最大的破壞。欲望欲念必然也會傷害人性的修養,使其內心達不到平靜至柔,因此欲望傷害自然之狀。
老子的最大的道,最大的天,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生的一切真理都在自然下的靈韻勢流。
在自然界我們看到的自然景象萬物欣欣向榮,自然輪轉更替,日光和煦,水流潺潺,四季更替,人煙墟墟,一種恬靜,悠閑,悠然自樂,如同陶淵明的自然之性。以對自然的美好觀察體驗在心性上達到靜柔,讓內心寧靜,才能聽到自然和諧寧靜的聲音,發現其內在規律,從而達到一種心靈的修養,修復,這也是對生的最大照顧。歷史上大自然發生過很多很大的自然災害,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之勢也必然修復如初了,這就是遵循自然之力的真理體現,也是自然大道體現生才是自然的主旋律。
但是絕不是說道家的無為是沒有所為。處人世之中,一切以至柔至靜的自然心性,洞察事物規律。從而在人性與事物中看破人性與事物的特點和缺陷,從而在內在更加省事自己,達到處在人世間,看破不說破的人生法界,即人活在人世社會對自然的意義在于,無為于自然之中,自然才能給予自我的時機回應。其無為遵從自然,當其需要時,帶著自然之洞機,自然能達到自然的有為,從而能以其弱勢能轉變強勢,以其守勢能轉變攻勢,以有化無,以無化有,以形化物,以虛化形,自然轉化,即無為之中的最高法境。就像易經里的太極圖一樣,陰陽轉化,越是大無為而越能有為,只是不為,或可為而不想為,靜待時機。當人不法地,不法天,不法道,不法自然之時,破壞生的大道,必然觸動自然之力的回旋,所謂自然之力,道之力,天之力,地之力的人力所為。
其實,總的說來,道家也是以廣義的第三體作為我們人自己的第三體,和理學類似,理學講天理,道家講自然,但是理學更偏重圣人之性,而道學更偏重自然之性,理學有存天理,滅人欲,才能達到很高的修養,而道家以輕物重生,拋棄自己的欲念,雜念,才能修身大道,兩者都是追求人的第三體,即至善至愛體,即對于善的區別如理學,它以儒家為核心,通過主動教化,是一種主動的尋找修身,而道家是不需要主動,只要做到無為,那么欲望必然離去,善自來之,是一種隱而修的狀態。所以但凡看到道士為什么那么瘦,因為他們要追求清心寡欲,他們一般都會隱居,生存在山川門宇。
道家更偏向于從自然中獲得一種真理,所以,而從這種真理中修行領悟達到自我第三體。儒家更多是從由內而向外去認知拓展,而道家是由外去內去認知拓展,兩者只要能夠收復克服第二體之力的影響,不管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都是能達到一種至圣之境地。
所以道家多產神仙,持自然之機,行自然之道,立自然之性,化自然之形,參禪悟道,靜水流觴,寧靜致遠,也不可不謂是一種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