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十二聲:淺心自談
- 徑源流深
- 寒園遍真
- 1463字
- 2022-09-29 00:16:41
在小的時候,我的暑假都在我的外公外婆家里度過,我的父母都是農(nóng)民,我的父親在外面做零工,我的母親在家里種菜,然后賣菜,我的父親也會幫襯我母親,我小的時候也經(jīng)常跟我我母親一起賣菜,在菜市場就蹲在我母親的旁邊,我非常希望別人都來買我媽媽的菜,這樣就可以早點回家,可以讓媽媽帶著我和妹妹買吃的,小的時候真是無拘無束,我們會下河里,會去爬樹,玩泥巴,膽敢抓蛇各種各樣,除了貪玩把衣服穿爛了,母親才會鞭側我們以外,而父親從來也不會管教我們,他這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我和妹妹一下,因為我的父親只有小學不到的學歷,也不是所有的字都認識,父親能算得上教導我們的就是經(jīng)常一句話,做人一定要走正路,不要走邪路歪路,也可能是我爺爺教給他的吧,而我的母親因為外公家里有五個子女,我外公家也是以農(nóng)為主,外婆種地,外公上班,他是一個老木匠,他那個二八大杠最醒目,所以外公家里條件也并不好,我母親學習很好,但是上到初中也就下來了,在家里幫忙種地,照顧弟弟妹妹,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他們是完全沒有概念的,一個螺絲一條路,各有各的路,所以我們是純自由狀態(tài),說到規(guī)矩,我的印象里只有暑假在我外公家,因為家里母親都在田地里忙,沒人照顧我們,所以從小暑假都是在外公家里度過的,我的外公雖然也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講規(guī)矩,有法度,不然我的大舅也不會上了大學,考了研究生,做了公務員,每逢暑假去到外公家里,外公都要問我們期中考試的分數(shù),如果分數(shù)低了,我的外公就會有些不高興,所以那時候我不知道為什么外公在意我們的分數(shù),我們吃飯前要排隊洗手,我們要到廚房里,拿好碗筷,擺上桌子,筷子不能搭在碗上,不能散開,等所有人都來了,我外婆把最后一碟菜端在桌子上,我外公把一鍋湯在旁邊放好,我們就把筷子散開,一人兩只,放正擺好在桌面上,做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家開始吃飯,吃飯是不許說話的,吃過飯,我們要把碗筷撤了,桌子抹了,再后來我們越來越大時,我們也會去洗碗,沖開水,換煤球,我們中午吃過飯都要午睡,鋪開涼席在堂屋上正對著大門口,而我外公是一個老木匠了,睡在他打制的可以搖晃的躺椅上,旁邊放著從小教訓我媽媽他們的鞭子,也就傳給了我們,大門外正對著場地,曬著稻谷,每天輪流有一個人是可以躺著不能睡的,也是最幸運的人,要看著稻谷不能被鳥吃,看著天會不會突然下雨,有時候舅舅回來還要考我們,所以小時候是不喜歡待在外公家里的,這是我從小到大唯一接受的家長教育吧,我的外公很講禮,我的姨娘舅舅們包括我的母親都很敬重我的外公,我的老舅小時候最頑皮,但是也最怕我外公,所以從小到大,我外公在家里權威是最大的,我聽母親說,我外公在他年輕時特別敬重他的岳母,想來多年以后,外公已經(jīng)不在世了,但是家里還是其樂融融,兄弟姊妹之間從來沒有過爭吵和矛盾,后來在我另外一個大舅家就是我外公的養(yǎng)子家里看到了一個家譜,朱氏家譜,白鹿堂,翻閱淺看,原來我外公他們這一支是朱熹后代,故而想,沒有多少的文化背景的外公多少有點傳代基因文化吧,而這可能就是我最早接受的家傳之禮吧,但那是朦朧的,如今已然時過境遷了,今非昔比了吧!人生的很多道理不能求索別人,只能求索自己,求索在自己的經(jīng)歷,人生只能是自己的道場,沒有別人駐場,不會有更多人的告訴你怎么做人做事,教會你更多道理,我的家庭境遇也注定我蒙塵曲折,心自我生,心自我悟,心自我出,我說這段小背景,只是想說傳了兩千多年的儒家,哪怕經(jīng)歷過百年戰(zhàn)爭動亂,歲月之禮,文化之圍,依舊在民間最最普通的家庭產(chǎn)生影響,對每一個中國人現(xiàn)實的靈魂都有一個潛意識的鋪墊,為接下來說一下儒家插個小插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