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誰才是那個“涂高”
- 亂世出梟雄(第三部):三國人物統一記
- 南門太守
- 3521字
- 2022-09-21 09:56:24
延康元年(220)3月,沛國譙縣有人發現了“黃龍”。
龍并不存在,是人們出于對自然的敬畏、對神力的崇拜而創造出的能呼風喚雨又法力無邊的神異生物,而所謂“黃龍”,除了有這些寓意之外還有特殊的含義。
傳說當年鯀治水失敗后死不瞑目,尸身3年不腐。堯擔心鯀的尸身會異變,于是派勇士用鋒利的吳刀把鯀的尸身剖開,但沒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化成一只黃色的龍,后來又變形為人,這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史書里如果記載的哪里發現了龍,一般只有目擊報告,從來沒有捕獲過。通常情況下這種目擊會讓地方官員嚇得要命,因為人間的龍已經有一位了,就住在皇宮里,當今天子,你這里又出現一條龍,是要來搶天下的嗎?
但譙縣發現黃龍的事卻被逐級報了上來,大家覺得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開始這件事倒沒有引起曹丕的注意,過了幾天有個人來求見,才把這件事重新提起。
這個人名叫殷登,事跡不詳,只知道他是魏郡人。
殷登求見,是來報告一件事,45年前,即漢靈帝熹平五年(176),譙縣也發現過“黃龍”,時任光祿大夫的橋玄問太史令單揚這是什么征兆,單揚說這個地方以后會有王者出現,50年之內此地還會有“黃龍”再現。
殷登說,橋玄和單揚說這些話時他正好在場,心里默默記下了這件事,現在不到50年“黃龍”果然再現于譙縣,這是天命即將應驗,他認為事關重大,不能不報告。
這件事的當事人只剩下了殷登,他說有別人也不好反駁,但擱在曹操,聽到這些沒有憑據的話肯定會置之不理,如果再折騰就會讓有關部門對當事人來個誡勉談話什么的。可曹丕一聽說就來了興趣,不僅親自召見了殷登,而且對他進行了夸獎,稱殷登為篤老,說他對占卜之術很有研究,能深諳天命之道(服膺占術,記識天道),最后還賞賜他300斛糧食。
這件事傳了出去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聰明人看到了其中的暗示,投機分子則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4月12日,饒安縣上報,該地發現了白色的野雞(白雉)。
野雞多為赤銅色或深綠色,白色野雞非常罕見。從現代生物學的觀點看,白色的野雞稱白羽山雞,是久負盛名的珍禽,只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西部一些地方,在人很難接近、多山的地區繁衍。由于比較罕見,所以古代以白雉為祥瑞,古人認為在位的帝王很有德行,受到四方愛戴,白雉就會出現(王者德流四表,則白雉見)。周公攝政6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曾獻白雉以賀。
這次估計光說不行,饒安縣那邊可能還真的捉住了白雉,所以曹丕特別高興,下令賞賜,免除饒安縣全縣的1年田租,又賜給白雉發現地的100戶人家牛肉和酒,讓大家痛飲3天。
你好這口,自然就會有人源源不斷地端到你面前,一時間各地類似的報告紛至沓來。
這些所謂的“祥瑞”事件大量涌現后,該權威人士出面了。
太史丞許芝遞來一份2000多字的長篇上書,從“理論”上對這些現象進行了總結。許芝的這份上書讀起來雖然枯燥,但卻下了十足的功夫,單就查閱典籍史料這一點來說,沒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吃苦的精神也是難以做到的。
許芝從《易傳》中找出“圣人受命而王,黃龍以戊己日見”“初六,履霜,陰始凝也”“圣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厥應麒麟以戊己日至,厥應圣人受命”“圣人清凈行中正,賢人福至民從命,厥應麒麟來”這幾句話,正好解釋了當時報告上來的黃龍、大蟲、麒麟、蝗蟲等異象,說明這些都是上天對所降新帝王將要產生的強烈征兆(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
上面這些原文當然不是許芝臨時捏造的,之所以看起來與現實如此吻合,是因為《易傳》不是《易經》,它是為《易經》作的注釋解讀,這類書在當時多如牛毛,要找出幾句剛好“對題”的話也不難,只是得做大量的資料查閱工作,在當時完全靠人力,想必許芝那段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就一直泡在古書堆里了。
當然,有人會說雖然天將易世,為什么一定是曹魏呢?
許芝進一步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闡釋,通過查閱古籍,他又找出幾句話,分別是“漢以魏,魏以征”“代赤者魏公子”“漢以許昌失天下”,這幾句話無疑更有分量了,直接點了題。當然,如前所述在當時浩如煙海的讖緯書籍中,這些話只是文字上的巧合,通過斷章取義拿來一用罷了。
然而,這些還無法形成“定論”,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代漢者,當涂高”這句神秘預言,當年袁術稱帝就用它來作為依據,由于它的影響力太大,要取代劉漢,不能繞過它。
這句話的出處一般公認的是《春秋讖》,這部書早已失傳,這是一部什么樣的書?作者是誰、成書于何時?這些都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單從書名就可以判斷出這部書的性質:它屬于“讖書”這一類,是用來為《春秋》作讖的,應該成書于讖緯這類書興盛的秦至漢初。
這句神秘預言第一次被正史提及是漢武帝時期。一次,漢武帝劉徹臨行黃河和汾河,興致一起,命人在船上設宴,君臣一邊賞河景一邊開懷痛飲,漢武帝上過太學,被稱為文化程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他現場作了一首《秋風辭》。
辭成,當場奏唱,大家聽了挺高興,說領導你寫得真好、真棒,一片贊美之聲。這時漢武帝突然話題一轉,對大家說:“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涂高也。”意思是別看咱們現在挺樂呵,可我們漢朝也有“六七之厄”,到42代的時候江山就不在了,那時候“代漢者,當涂高”。
看來漢武帝已經知道了那句神秘預言,把它與“六七之厄”相提并論,一般對這類負面信息帝王身邊人都盡可能予以屏蔽,不讓領導聽到、看到而煩心,漢武帝熟知這句預言,這說明它在當時已經相當流行了。見皇帝不高興,群臣紛紛進言相勸,漢武帝也覺得這話跟眼下的風景不太協調,于是說自己喝多了(吾醉言耳)。
漢武帝沒法知道究竟是誰最終取代的漢朝,但這句神秘預言差一點提前破產。西漢末年王莽建立了所謂新朝,走的是禪讓的路子,他也上過太學,文化程度很高,同時是讖緯學的愛好者,為了代漢他也搞了一堆讖緯作依據,但奇怪的是卻沒有提到這句話,也許是他研究了半天自己跟這句話都扯不上關系吧!
如果王莽成功,新朝得以延續,“代漢者,當涂高”就會成為一句過氣的預言或一個笑話被大家遺忘。但王莽失敗了,漢朝宗室劉秀建立的新朝廷仍稱漢朝,王莽的新朝不被世人承認,漢朝仍然繼續,這反而成為“代漢者,當涂高”這句預言的反向注腳,大家對它更加堅信了。
王莽派到蜀地當太守的公孫述是個大野心家,他也對讖緯學深信不疑,他翻了不少讖緯書,找到了“廢昌帝,立公孫”“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等幾句話,還認為自己的手相與眾不同,有龍興之瑞,所以動了做皇帝的念頭。公孫述很搞笑,他覺得自己找到的這些依據雖然“鐵證如山”,但更希望大家都支持他,所以多次給劉秀寫信,希望說服眾人擁立他為皇帝。
對于公孫述發起的這些“讖緯戰”劉秀很反感,決定予以回擊。劉秀給公孫述寫了封回信,說你說的那些不對,“廢昌帝,立公孫”指的是人家漢宣帝,至于你說的手相問題,據我所知王莽的手相更好,他為何失敗?你說的不行,我給你說一個,“代漢者,當涂高”聽說過沒?這說的是有資格取代漢室的是個姓“當涂”、個子很高的人,你小子長得那矬樣,個兒高嗎?
不過既然是“文戰”,劉秀還挺客氣,在信封上寫著“公孫皇帝”,但公孫述拒不答復,他索性直接稱帝,后被東漢朝廷消滅。
董卓死后,有個女巫找到董卓的舊部李傕,對他說“涂高”就是他,這個女巫的理解是,“當涂”是在路上,在路上又特別高的自然是闕了,“闕”與“傕”同音,“當涂高”指的就是李傕。不過李傕還算聰明,他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聽聽也就算了。
之前提到過的下邳人闕宣也是這么理解的,他覺得既然天命所歸,索性大干一場搏個富貴。初平四年(193),闕宣在徐州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要給劉漢王朝爭天下,后這個“皇帝”被陶謙殺了。
至于袁術,已經說過了。
好在讖緯學也是許芝的強項,他在這篇上書中提出了新的解釋。許芝首先從朝廷檔案里翻出一份上書,是前白馬縣縣令李云所上,里面有一句“許昌氣見于當涂高,當涂高者當昌于許”,在沒有前后文的情況下看這句話有點兒不知所云,但又似乎暗示許縣與“涂高”有關。
李云上這份書是在桓帝時,距今已經好幾十年了,當時朝廷還沒有遷都到許縣,許縣只是個普普通通的縣城,誰也看不出它會成為天下政治的中心。說未來的帝王將昌盛于許縣,許縣有獻帝,但說的肯定不是他,那么只有曹魏了,是曹魏幫助獻帝在許縣立的足。
接著許芝對“涂高”的字義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宮殿祠廟前面通常都建有兩個高大的臺子,臺上有樓觀,在兩臺之間留有空闕的地方,所以這種建筑稱“雙闕”,它們都很高大,而“魏”字的意思就是高大,《周禮》有“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淮南子》有“魏闕之高”,可見道路兩邊高大的東西就是魏(當道而高大者魏)。
對“當涂高”的解釋有過很多種版本,大家一般認為許芝的解釋水平最高,至此許芝完成了這份艱難的考證,結語是曹魏將取代漢室(魏當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