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景區(qū)危機,你不愿意看到的事實!(4)
書名: 低碳旅游:你的習慣改變的是地球的命運作者名: 宋學軍本章字數(shù): 3217字更新時間: 2014-11-04 17:16:04
雖然發(fā)生“水華”時,藻類的生長速度很快,但由于水中的營養(yǎng)鹽被用盡,它們也會很快死亡的。藻類大量死亡后,在腐敗、被分解的過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并會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層綠色的黏狀質物,使水體產生嚴重的臭味。另外,大量黏狀物質的漂浮,會影響水庫的景觀。
總而言之,“水華”問題是影響三峽水庫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是必須盡快解決的,只有這樣,三峽水庫才能真正地為社會謀發(fā)展,為人民謀幸福。
八、斷流的尷尬
看過黃果樹瀑布的人,無不被它的氣勢所震懾。在海內外的車站、酒店、賓館、家庭居室墻壁之上,隨處可見氣勢磅礴的黃果樹瀑布的照片。然而,瀑布壯麗的景觀在最近幾年中出現(xiàn)的周期越來越短了。
根據(jù)有關報道,在2001年“五一”黃金周期間,黃果樹瀑布卻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大為失望。常年被飛瀑急流沖刷的斷崖上,只留有“一股細流,幾行清淚”的凄清景象,旅游手冊中“遠隔五里,即聞瀑聲”的介紹成為歷史。據(jù)有關部門介紹,在此期間,黃果樹瀑布上游的河水平均流量僅為1立方米/秒。據(jù)估算,流量至少要達到4立方米/秒,瀑布的水簾才能覆蓋1/3的瀑面,形成最一般的景觀。
那么,瀑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瀑布,地質學上叫做跌水,是由地球內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一般情況下,河流總是透過侵蝕和淤積過程來平整流動途中的不平坦之處。經過一段時間的流淌以后,河流長長的縱斷面形成一條平滑的弧線。由于地表變化,流動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或較大落差地跌落,這樣的地區(qū)就形成了瀑布。對于瀑布來說,源源不斷的水流“供給”是其長存的基本保證。總而言之,要形成一道壯觀的瀑布,除了需要高低突變的地形,還需要有足夠的水才行。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黃果樹大瀑布處于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巖溶地貌十分發(fā)育,暗河與伏流、地表水與地下水明暗交錯。地處分水嶺,又屬于河源瀑布,水流量受降水的影響較大,加上是巖溶地貌,漏水、跑水多,所以瀑布水量保持長期豐沛較難。
黃果樹瀑布的壯闊與纖細、奔流與斷流,是由地面河打邦河和巖溶地下河的水流量大小決定的。黃果樹上游段由白馬河、鎮(zhèn)寧河、桂家河、大抵拱河、打邦河等5條地表河,從安順西秀區(qū)滲流下來的對門寨河、寧谷河、桃水河、小屯河等地下河,及白馬水庫、桂家湖水庫、楊家橋水庫、蜜蜂水庫、婁家坡水庫、虹山水庫等水庫組成供水水源,流域面積2100平方千米。其河流流量決定瀑布的水量,而降水的多少,又影響河流流量。黃果樹流域年降水1500毫米,一年的降雨日數(shù)占全年的50%,也就是說,黃果樹瀑布水量有半年是自然雨水,有半年是靠自然生態(tài)調蓄供水。如果出現(xiàn)大雨、暴雨的時候,瀑布就會出現(xiàn)洪瀑;不下雨時,瀑布水量就小,或者斷流。
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即使降水量很大,但降到漏水、跑水的巖溶地貌中,也容易造成水量流失。由于該地區(qū)是100%的碳酸鹽巖石分布,拿黃果樹瀑布流域來說,該流域石山裸巖占總面積的13.73%,可以稱作是一個“下雨水往地面走,無雨水往地下流”的地區(qū)。
概括來說,造成黃果樹瀑布水流量減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聚湖泊水、水庫攔截水源直接影響瀑布的水源來源。
瀑布上游的湖泊、水庫由于農業(yè)灌溉和自身旅游發(fā)展的需要,在枯水季節(jié)要開閘灌溉或關閘保水,都直接會影響黃果樹瀑布的水量。
第二,耕地栽培作物面積的改變影響瀑布的水量。
在流域內,栽培的水稻、玉米等作物,通過耕地的作用,能在夏季留蓄雨水,減緩降水的流失速度,讓瀑布的“急流”變?yōu)椤伴L流”。豆類、薯類、麥類、高梁、油菜、煙草等作物,則在秋、冬、春三季通過植物生長的需要,根部抽取地下水,以及湖泊水庫灌溉水等方式,向流域內的河流進行補水,增加瀑布流量,讓瀑布在旱季也能流淌。然而,20世紀60年代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流域內的耕地,冬春季土地裸露面積達2000多公頃,既增加了蒸發(fā)量,也影響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
第三,流域內森林面積的減少影響地表的保水功能。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亂砍濫伐,致使黃果樹周圍森林植被面積大量減少。造成了“夏季下雨留不住,旱季沒水補瀑布”的局面。2002年,黃果樹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為115平方千米,加上景區(qū)的外圍保護地帶共310平方千米,其森林覆蓋率僅為10.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大瀑布和天星橋兩個核心景區(qū)的森林覆蓋率只達15.6%。黃果樹景區(qū)的植被為次生植被,由于受人為活動的影響,原生植被被破壞殆盡。如今,原生常綠闊葉林已不復存在,現(xiàn)有植被為次生類型,并正沿著森林一灌木一草叢一裸巖的方向逆向發(fā)展。
森林的日漸稀少,植被的貧瘠,大量山石、土壤的裸露使得土地涵養(yǎng)水分功能大幅降低,通常會出現(xiàn)大雨時河水渾濁,小雨時瀑布細小,天晴日久則水源枯竭,甚至出現(xiàn)瀑布斷流的現(xiàn)象。
第四,巖溶地貌的改變使供給瀑布的地表水、地下水水量發(fā)生了變化。
黃果樹景區(qū)進行的坡改梯改變了地表土壤、巖石分布,使得原有的水系分布改變了。某些地區(qū)的坡改梯爆破震裂了地下河道的巖石,使地下水流淌方向和深度發(fā)生了改變。
第五,耕地面積的大量增加,增加了農業(yè)灌溉的用水量。
黃果樹所在的打邦河上游地區(qū),多年平均流量為30立方米/秒,徑流量為9億立方米,因該地支流較多,流水往往從支流滲入地下,影響瀑布的總水量。其支流桂家河,流域面積為361平方千米,按理來說,僅靠桂家河5立方米/秒的流量,已能形成瀑布。但是,由于土地荒山承包到戶,人們?yōu)榱苏嫉氐男枰沟么竺娣e的草地、灌木樹林變成了廣種薄收的耕地。然而對這些耕地進行的灌溉大量地浪費了水,而引流灌溉又改變了流水路徑,影響了瀑布的流量。
據(jù)當?shù)厝罕娊榻B,20世紀60年代以前,黃果樹瀑布是不分豐水、枯水季節(jié)的,沒有出現(xiàn)過枯水的狀況,哪怕是在冬季,水流量也相當可觀。2000~2002年,黃果樹瀑布因水量不足,一度瀑布變?yōu)榧毩鳎踔翑嗔鳌T?001年,爆發(fā)了多年來愈演愈烈的生態(tài)危機,成為黃果樹瀑布歷史上一個最為干涸和苦澀的5月,出現(xiàn)了自1990年以來最嚴重的枯水現(xiàn)象,由于瀑布景觀“受損”,造成“五一”黃金周旅游團首次出現(xiàn)退團的難堪局面。然而現(xiàn)在,瀑布不僅有枯水期,而且枯水期呈明顯的逐年延長的趨勢,黃果樹區(qū)域內的一些村莊也會出現(xiàn)井水枯竭、山泉干涸的狀況。目前,枯水期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每年2個月延長到5個月,甚至半年之久,盡管上游建了水庫,采取夜蓄日放的手段進行緩解,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關專家進行深入的研究后預言,如果不下大力進行生態(tài)重建,50年后黃果樹瀑布將不復存在。
經有關專家研究認為,流域內是巖溶地貌,上游長期不降雨是客觀的自然因素。但上游森林植被減少,農作物植被改變,使得保水能力差;石漠化進程加快,蓄水的水庫水量太少,大降水留不住;墾耕面積擴大,農業(yè)灌溉用水增加等人為因素,則是導致瀑布斷流的直接原因。
曾在1992年,當?shù)卦诮涍^一年的精心準備后,黃果樹瀑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該組織經過一番認真的考察之后,指出,景區(qū)植被覆蓋率低、環(huán)境差、人工痕跡和商業(yè)化氣息過重,希望黃果樹景區(qū)加快綠化和保護生態(tài)的步伐……但是,同期申請并接受考察的張家界和九寨溝卻一次過關,“世界自然遺產”的美冠使得當?shù)芈糜谓洕蠓噬?
事實上,聯(lián)合國官員對黃果樹瀑布斷流原因的評價是極其中肯的:景區(qū)上游植被的大面積破壞,喀斯特地表日愈嚴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減少,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日漸惡化。
盡管在落選后,景區(qū)加大了植樹造林的力度,但有關專家認為,植被覆蓋率過低,遠遠達不到恢復景觀和涵養(yǎng)水土的功效。
眾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星羅棋布的溶洞,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使黃果樹成為我國內容最豐富、旅游價值極高的游覽區(qū)。但是由于景區(qū)內過量的人口載荷,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墾荒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現(xiàn)象日益嚴重。稀疏的野草、零散的樹木難以遮住荒山上裸露的巖石和薄土,這樣的景象并非在山區(qū),而恰恰是在聞名于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黃果樹瀑布的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