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景區危機,你不愿意看到的事實!(3)
書名: 低碳旅游:你的習慣改變的是地球的命運作者名: 宋學軍本章字數: 5392字更新時間: 2014-11-04 17:16:04
目前我國嚴重退化草原近1.8億公頃,并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擴張,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65萬~70萬公頃,同時草原質量也不斷下降。西部和北方地區是我國草原退化最為嚴重的地區,退化草原已達草原總面積的75%以上,尤以沙化為主。
草原退化還使大量基因和物種消失,這些損失難以直接用經濟計算。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估,這種損失遠遠大于生態破壞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有時為2~3倍,甚至達到10倍。草原退化的同時,水土流失逐年加劇,降雨量普遍減少。
一位草原生態學家痛心地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草原問題上有很多重大失誤:只顧鼓勵發展牧業生產,卻忽略了應有相應的科學管理和草原建設;只顧單方面重視發展農業,提出向草地要糧,盲目毀草開荒使很多優質草場淪為農田,又廢棄為荒漠。
五、“荒漠化”的威脅
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在人類當今面臨的諸多生態和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動蕩。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不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過來人類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隨著氣候干旱以及濫墾、濫伐、濫牧、濫采以及濫用水資源等不合理人為活動的加劇,荒漠化猶如一場“地球疾病”正侵蝕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不斷減少,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威脅。
土地在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它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我國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少。而中國卻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8%,影響著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據統計,我國每年被沙漠噬掉的土地面積達2460平方千米,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國土面積,而且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多億元,平均每天1.5億元!荒漠化和干旱給中國的一些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荒漠化問題早已引起中國專家及中國政府的關注,盡管中國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荒漠化的治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土地荒漠化擴大的趨勢還在繼續,最主要原因在于治理速度跟不上荒漠化速度。
在寧夏西南部中衛縣沙坡頭,黃河與騰格里沙漠已經近在咫尺。而曾經這里是絲綢之路故道。歷史上的樓蘭古國,以及和樓蘭同時興起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尼雅、卡拉當格、安迪爾、古皮山等繁華城鎮也都先后湮沒在近代的沙漠之中。歷史上的寧夏也不是今天這樣被沙漠和禿嶺緊緊包圍。寧夏北部三面被騰格里、烏蘭布和和毛烏素沙漠環繞,境內沙漠化面積達1.26萬平方千米,占自治區總面積的24.3%。作為寧夏的旅游勝地——沙坡頭,卻是滕格里大沙漠南端緊逼黃河的連綿沙山,東西長十幾千米,在黃河北岸堆積成高達百米的沙壩,這里曾經流沙縱橫,平均每10個小時出現一次沙暴,沙暴一來,地毀人亡。沙坡頭一帶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蒸發量卻為3000毫米,是降雨量的15倍!沙漠每年以8~9米的速度向黃河方向推移。300年來,騰格里沙漠不斷南侵,迫使中衛綠洲后退了7.5千米,2700公頃良田被沙海吞沒。每當狂風肆虐時,這里便飛沙走石,連綿起伏的流動沙丘掩埋村莊,吞噬良田。
雖然這里有全球聞名的麥草方格治沙工程,但是這種麥草方格也只是在包蘭鐵路沿線被運用,而沒有擴大到整個沙坡頭。站在沙坡頭,我們可以看到騰格里沙漠已經逼近黃河。在鳴沙山的旅游景區內,人們為了滿足旅游愛好者滑沙,把沙丘堆高。這樣很容易造成沙丘表面的流沙從頂部滑下進入黃河河道。同時,由于這里并沒有像包蘭鐵路沿線那樣采取很好的固沙措施,按照沙坡頭每年出現的大風揚沙現象和沙丘的移動速度,要不了多久,黃河到此便會成為地下河,塞上明珠也不會再有其昨日風采。
由此看來,防沙、治沙依然是沙坡頭人的頭頂大事。
六、山水背后的傷痕
武夷山是祖國秀美山川的代表,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它在為我們帶來優美自然景觀的同時,還為我們創造了賴以生存的資源。但人們在欣賞大自然造就的奇跡、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大自然的破壞,睜開眼睛看看我們秀美的山川,遍布著人類的腳印,傷痕累累!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作為武夷巖茶的最佳產地,這里環境十分適合優質茶葉的生長。茶園或基地須選擇在此可以有利于防止城鄉垃圾、灰塵、工業廢水以及人類活動給茶葉帶來污染。茶園四周的森林,使茶樹處于密林的懷抱中,常處在云霧籠罩之下,這些都有利于提高茶葉自然品質。同時,茶園要求周圍土壤要深厚,有效土層超過80厘米,養分含量豐富而且平衡。武夷山優越的條件使茶葉種植獲得了較大發展,茶農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但是,景區茶產業在發展的同時,也給景區帶來了一些問題,20多年來,景區資源保護與茶地墾復一直處于矛盾中。武夷巖茶在種植、加工、銷售上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茶地的開墾亦逐年上升,已影響甚至在部分地段已嚴重影響到景區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景觀、群落結構、林木、林地土壤等,所造成的變化有可能導致本已十分脆弱的植被進一步退化、水土流失加劇、群落生物多樣性下降以及景觀構造簡單化等。
有調查顯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面積2002年以前為60平方千米即90000畝,2002年以后增加到64平方千米即96000畝。1979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5年的茶地面積分別占主景區面積的3.84%、4.7%、13.09%、13.43%、16.70%。增加的這些茶園主要是原撂荒被重新墾復的茶園。撂荒多年后又被重新墾復利用,大部分已種上新茶苗,尚有在墾復中的老茶地已對植被造成很大的干擾;農田或菜園改造成的茶園。利用荒田和廢棄菜園改造成茶園;新開茶地。近年來毀林或在原住民搬遷后留下的屋基上新造的茶地。景區內的茶地呈星散分布,而以溪南的水運隊到南源嶺一帶、山北的水簾洞以北最多,次為星村鎮周圍。仍有大量茶地分布于主要的游道邊,對景觀造成影響。部分茶地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和主要的景觀邊,破壞了植被的天然性。老茶園大多分布于山谷或山腳,新茶園多分布于山脊或半坡,山脊原植被保護較好,大多土壤有機質較豐富,因而被毀林建造茶地,這種類型的茶地在景區內隨處可見,對植被的破壞最為嚴重。另有小部分茶地建造在陡坡上。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茶地的開墾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茶地開墾對景觀和群落結構的影響
茶地的開墾、日常經營中取土培根等大多要砍伐已處于中早期演替階段的馬尾松林,清除林地的灌木層和草被,使群落結構簡單化,林地土壤完全裸露,自然景觀遭受強烈的干擾。這種情況在鐵板峰頂和水簾洞頂尤其嚴重。
2.茶地開墾對周邊林地的蠶食
在原有茶地邊緣的林地常受到小面積砍伐逐步被改造成茶園,原有林地面積不斷減少,林緣線收縮后退,陽性灌草不斷侵入,致使林分退化。
3.茶地開墾造成水土流失
茶地改新、補苗、取土、培土、開路、開排水溝和茶地用的蓄水池、管理不善且90年代后開墾的茶地都沒有石砌擋墻,等等均造成茶地的嚴重水土流失。
4.茶地墾復對林木的影響
茶地邊緣的馬尾松等林木因遮蔽茶地的陽光常受到環剝或砍伐;山頂上開墾茶地時僅留林緣一層林木,受大風時易倒伏甚至死亡;茶地開墾和取土時對樹木的根系會造成損傷或致死;茶地改新時老茶樹被砍伐堆于林緣,腐爛時釋放的單寧等次生物質對林木及林地土壤均有影響等等。
5.茶地墾復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茶地墾復清除林地上大量的林木和林下植物,破壞森林生物生存的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常綠闊葉林物種多度顯著大于茶地,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也遠大于茶地,而群落的優勢度指數則遠小于茶地。兩類茶地的比較中,水簾洞邊的茶地撂荒多年,佛國巖的茶地新近采取過墾復措施,前者的多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都高于后者,優勢度指數則反之,說明墾復對茶地的物種多樣性有顯著的影響。
6.樵采對森林群落的破壞
茶葉加工及茶農生活用薪炭材有些來自景區內的樹木,對森林植被的破壞也十分嚴重。
7.茶地墾復施肥等對景區內水質的影響
茶地墾復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下大雨漲洪水時,九曲溪溪水十分渾濁,比如2003年6月24日至25日從小雨至大雨、暴雨連續下個不停,24日17時至25日8時,九曲溪上游降雨201毫米,天游降雨248毫米,九曲溪漲洪水且十分渾濁,26日從五曲大橋采樣監測,懸浮物濃度達182mg/L,而平常該處水中懸浮物濃度只有10毫克/升以下;因茶地面積逐年增大,其蓄水能力較弱,致使九曲溪水位逐年持續下降;近幾年開展水質檢測中發現九曲溪水總磷持續偏高,從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Ⅰ類水標準下降為Ⅱ類水標準,這與茶地的施肥有一定的關系,從土壤監測中也發現,茶園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遠高于森林土壤。
8.茶產量增加導致制茶車間需求增大
茶地面積增大,茶葉產量增加,原有的制茶車間勢必不能滿足需求,違法占地違章建設行為就時有發生,近兩年發生在景區內高星公路沿線大量的違章建筑,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景區的景觀資源。
七、三峽庫區的“水華”
三峽水庫是三峽水電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范圍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三峽水庫自建立以來,庫區次級河流受干流水位頂托的影響,回水段水流緩慢,幾乎成為死水。“流水不腐”的效應失去以后,氮、磷等物質大量聚集到回水區,這些物質在適宜的光照和溫度下,使得許多自養型的藻類等水生生物大量快速繁殖,水生態平衡被破壞,出現“水華”現象。“水華”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調查結果表明,爆發“水華”的藻類主要有甲藻、硅藻、綠藻及隱藻。“水華”發生時,水體一股呈藍色或綠色,并出現腥臭味的浮沫。
據有關資料顯示,自三峽水庫初次蓄水后,“水華”現象就長期存在。在三峽庫區重慶段23條支流中,大多數在每年的5~10月都會不同程度地爆發“水華”。“水華”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水體的富營養化。
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三峽庫區,主要污染物為面源污染。這些污染,包括來自庫區及其上游的水土流失,農業生產、工業生產、日常生活的污染,以及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不少的高污染化工企業,正俏然流向三峽庫區城市。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留住企業,對國家的相關規定置若罔聞,甚至弄虛作假,強行讓其過關,希望借此發展當地的地方經濟。
例如,主要生產黃磷、工業磷酸、三聚磷酸鈉等化工產品的公司搬遷后,搬到靠近長江主流的高陽鎮白沙河村。2009年3月,記者來到時,工廠正在進行生產作業,煙囪冒出的滾滾濃煙彌漫在整個峽谷里。昭君村村民告訴記者,自從化工廠建成后,幾乎每天都是濃煙滾滾,空氣污濁了,茶葉沒人要了,水變得渾濁,河里的魚也死得差不多了。
類似的化工項目,還正在三峽庫區大肆擴張。參與三峽工程環保論證的環境學家認為,不該在三峽庫區建設化工廠。因為大量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水,加上水域沿線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等排入水庫中,致使水庫中的氮、磷、鉀等含量上升,使水體富營養化,使得藻類大量繁殖,進而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水華”現象便隨之產生。淡水富營養化后,“水華”會頻繁出現,而且面積會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
第二,水流速度的減緩。
三峽工程的修建對有效減少洪澇災害、避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三峽成后庫區的水位上升,使得之前流動的河流變成“湖泊”,幾近靜止的湖泊的水流速度大幅減緩,幾乎不再流動,進而水體的自凈能力減弱,水環境承受力逐步降低,庫區的水質狀況呈下降趨勢。另外,三峽水庫建成后,大量泥沙沉積,水質變清,有利于水生植物,特別是藻類進行光合作用,進而導致藻類的生長繁殖加速,引起“水華”的產生。
“水華”現象造成的最大危害
一、日常生活的飲用水源受到威脅。
重慶主城區在長江、嘉陵江的取水口共有28處,這28處取自上游的水質總體上都在Ⅲ類標準,水質堪憂。
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中,富營養化水體被禁止作為飲用水源。在三峽庫區城市湖北省宜昌市等地,考慮到人們的健康,飲用水的采集也都不選擇長江或長江支流。盡管如此,三峽水庫作為中國水資源的戰略儲備庫,一旦全面富營養化,其影響無疑是災難性的。
二、影響人類的健康。
經研究發現,導致“水華”爆發的部分藻類,還會分泌釋放出藻毒素。最常見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種強烈的肝臟致癌劑,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嚴重時可使人罹患疾病。即使對其進行加熱煮沸和常規的飲水消毒處理,其毒素也不能被破壞,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三、導致魚類產量逐漸下降,甚至會使大量的魚類死亡。
當藻類大量生長時,這些藻類能釋放出毒素——湖靛,對魚類有毒殺作用。另外,“水華”會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會耗盡水中的氧氣,并且會大量擠占魚類易消化藻類的生存空間,進而造成魚類的死亡。
四、會減少水生植物的多樣性。
“水華”發生后,大量的浮沫和帶狀物會惡化水的通風及光照條件、抑制了庫區中浮游植物有益種類的生長繁殖、阻礙水藻的光和作用,使許多絲狀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營養成分而死亡。
發生“水華”時,水體的指標常常超出水中浮游植物的忍受限度,從而會引起浮游植物的大量死亡。例如,“水華”白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體的pH值上升到10左右,超過浮游植物的忍受限度而使浮游植物死亡。
五、影響景觀,并伴有難聞的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