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日落帝國

第二次布爾戰爭最為驚人的不是曠日持久、血雨腥風的游擊戰,而是英國軍隊的慘狀。本書是一部英格蘭史,而非不列顛史。但本書會不斷提到不列顛的陸軍、海軍、政府、君主制和帝國等制度與機構,因為它們與英格蘭的歷史密不可分。出于同樣的原因,書中還涉及了發生在更廣泛的聯合王國的某些事件。——原注士兵營養不良,體弱多病,士氣低落。1902年戰爭結束后的一項調查顯示,有16 000名軍人因口糧不足和體質虛弱而病死他鄉。許多英國士兵都是因為貧窮而被迫入伍的,但大約60%的志愿者因不適合服役而遭到拒絕。這一發現促使人們進一步對“某些階層的人口狀況惡化”進行調查,只不過這些調查至少晚了50年。

對戰爭軍事行動的調查同樣令人不安。這場戰爭耗資2.5億英鎊,幾乎征用了50萬名英軍才打敗了與布萊頓人口規模大致相仿的布爾人。這些調查的公布促使政府成立了一個帝國防務委員會,協調軍隊的運作,并遏制英國的侵略主義浪潮。1900年,在戰爭的勝利開局階段,帝國主義的熱浪使得保守黨和自由統一黨的聯盟在所謂“卡其色選舉”卡其色選舉,指受到戰時或戰后情緒嚴重影響的國家選舉。——除特別注明外,本書腳注均為譯注中上了臺。保守黨主導的該聯盟獲得了壓倒自由黨的絕大多數席位,致使英國政治的“鐘擺”定律失靈了。

隨著戰爭的延續,從前那些有過帝國榮耀感的人開始感到失望和丟臉。工人階級甚至聲稱自己對布爾叛軍充滿欽佩。“在我們的法庭上暗無天日之時,”一個倫敦人如此說道,“談論日不落帝國又有何益處?”到那個十年結束之時,有關“大英帝國”的陳詞濫調會引起一片大笑。

英國軍隊的種種缺陷標志著全國性的衰退嗎?19世紀有很多人認為,英國人的進取與誠信曾給大英帝國的遠方領土和各種文化帶去了秩序;而在新世紀的肇始,他們不再相信這些自夸了。第二次布爾戰爭后,政客們慣于談論現有殖民地、自治領和“經濟勢力范圍”的“鞏固”或“整合”。人們認為,面對德國、日本和美國的蓬勃發展,英格蘭如果要作為一個大國生存下去,就必須加強帝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聯系。

有些政客認為,由于英國軍隊能力有限,而在英國控制的領土上,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在帝國內建立一個“自治領”的制度是確保一統的唯一出路。19世紀末,受過教育的印度精英根據“國家代議制”的原則發展出種種政治理論。愛爾蘭民眾對“自治”的支持率也幾十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反英情緒愈發強烈。

在英格蘭也能聽到類似的批評。英軍燒毀了數千戶布爾人的房屋和農場,并建造了8 000座“集中營”來安置被驅逐的布爾人,這一做法激起了公憤;而隨著大約2萬名婦孺死于集中營中,人們更是怒氣上涌。隨后又有消息傳到英格蘭,說政府竟然允許5萬名中國勞工在南非礦區工作,工資微薄,生活條件惡劣。在野的自由黨政客驚呼政府居然“奴役中國人”。英國將文明饋贈給了“原始”社會,一直是為帝國擴張的正當性辯護的理由。19世紀末,英國的印度總督曾吹噓要向該國輸入“正義的統治”以及“和平、秩序與善政”。但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之后,許多觀察家認為英國的“文明使命”不過是一種剝削的借口。

進入20世紀后,英國人還不得不面對其國際經濟地位的下降。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制造商主導了世界貿易。技術革新和廉價勞力的結合,使英國人能夠以低廉的成本生產商品;帝國市場的存在和擴大,加上制海權,確保了商品能夠安全銷往世界各地。同時,英國各個殖民地利用從倫敦金融城借來的資金,委托英國公司建設復雜的工程項目。19世紀70年代,聯合王國制造業總額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但在20世紀初,這一數字下降到10%。

英格蘭再也不能自稱“世界工廠”了——德美兩國如今在爭奪這個稱號,這兩個國家都因19世紀下半葉的統一而增強了實力,并在近來的戰爭中發展了現代生產方法。1900年,美國的煤鐵產量超過了英格蘭,而德國的采礦技術、電氣工程和化工業則更有優勢。英格蘭的部分問題在于其工業化遠遠早于對手,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資本和勞工代表,都缺乏振興制造業的遠見與意愿。英格蘭技術僵化,無法拓展帝國疆土,并且由于外國政府的關稅而被許多國際市場拒之門外。鐵、羊毛、船舶和煤炭等主要出口產業都已老朽不堪。而且英格蘭還越來越依賴外國進口,更使出口額下降的問題雪上加霜。1900年后,英國出現了國際收支赤字,流出的錢比流入的多。在接下來的14年里,其經濟增長減半。

1901年初,《年鑒》認為英格蘭的前景令人“充滿憂慮”。幾周后的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國民的焦慮更加嚴重了。消息傳遍全國,教堂敲響喪鐘,人們紛紛擁上街頭,劇場停演,交通中斷。對于許多人來說,絕望中夾雜著茫然。外國觀察家有時會說,君主制就是英國人的宗教,但絕非舉國都是王室的信徒。小說家阿諾德·貝內特認為:“無論記者怎么說,[倫敦人]大體上沒有受到很深的震動。”

不過,所有評論家都認為,女王的去世是這個國家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泰晤士報》宣布:“我們的地位不那么穩固了。”作為一個“國家”,“我們的勢頭可能已經耗盡”。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后不久,有人預言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也將一去不返。下議院保守黨領袖阿瑟·詹姆斯·貝爾福在議會演說中宣布“一個偉大的時代結束了”。

不久,維多利亞時代的另一根支柱也倒下了。1902年7月,索爾茲伯里勛爵辭去首相職務,理由是健康狀況不佳,他的龐然體重給雙腿和心臟造成了過大的壓力。自從1886年自由黨因愛爾蘭地方自治而分裂,自由統一黨投靠保守黨后,這位保守黨大佬就一直掌控著政治生活,16年中除3年之外的其他時間都在執政。作為老派的保守黨貴族,他憎惡現代的民主傾向,認為本黨的使命是代表持有土地的“執政”階級,為了他們的利益維持現狀。“無論發生什么都是壞事,”這是他最著名的政治宣言,“因此,發生的狀況越少越好,這才是我們的利益所在。”一些觀察家認為,索爾茲伯里的去世正是大英帝國即將崩潰的先兆;還有一些人認為,他的去世再度表明,維多利亞時代徹底結束了。

然而,索爾茲伯里風格的保守派竭力否認舊秩序的消亡。在保守黨看來,維多利亞時代的真理,包括自由放任的經濟和政治,以及貴族、王室、英國圣公會和帝國在國家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都是神圣不可動搖的。雖然自由黨代表了英國人口中的商人和不信奉國教者,但其內部頗具影響力的貴族成員比對手黨派更熱衷于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兩黨內部的被動性反映出政治制度缺乏活力。英國選舉的“簡單多數當選制”使得新政黨幾乎不可能勝選。結果數十年來都是由保守黨和自由黨分享權力。選舉權僅限于每年支付10英鎊地租或擁有同等價值土地的男性,這意味著40%的英國男性以及全部女性都無權投出選票。由于議員不領薪水,因此只有最富有的男子才有能力參選下議院。議員一旦當選,就會制定立法提案,由不經選舉產生的、由保守黨主導的上議院修改或否決,然后提交給君主批準。名義上的“立憲制”君主除了是英國教會、軍隊和貴族的領袖之外,還是英國最大的地主之一,他或她實際上還享有廣泛的行政權力,即所謂的“王室特權”,包括罷免和任命首相的自由。

與英國的政治家不同,這里的知識分子贊美維多利亞時代的結束,并急切地鋪陳出一個美麗新世界的計劃。H.G.威爾斯將維多利亞女王比作“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壓在人們心頭上的一方碩大的鎮紙……一旦被移除,他們的創意就開始在此地肆意傳播”。威爾斯等激進派將“維多利亞時代”用作貶義詞;而如今更公平、更理性的時代即將到來。自由派經濟學家J.A.霍布森指出,越來越多的人突然看似“鬼迷心竅,覺得有義務、有意愿提出令其父母震驚的問題,并堅決要求簡單易懂的答案”。國家的作用是什么?帝國的目的是什么?婦女和工人階級為何被排除在選舉程序之外?經濟與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和對策又是怎樣的?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大量的政治和文化運動應運而生。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女性主義團體紛紛成立,工會也蓬勃發展。一些知識分子轉向神智論等宗教哲學,或致力于包括反活體解剖和反疫苗接種在內的單一議題的政治事業。許多改革者期待著科學為他們指明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雖然不同的激進主義者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但費邊社費邊社,由一群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發起的英國社會主義團體,成立于1884年。該學社以古羅馬名將費邊命名,意在師法費邊有名的漸進求勝的策略。的社會主義者比阿特麗斯·韋布相信,他們都在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她寫道,“整個國家”正在“滑向社會民主主義”。

取代衰亡的維多利亞時代巨擘的人與前輩的名望并不相稱。繼任維多利亞的是她的長子愛德華,他年近花甲,用年輕的保守黨議員溫斯頓·丘吉爾的話說,是“終于有了用武之地”。1841年出生的愛德華髭須濃密、身材魁梧,一看就是個生活在19世紀的人。他喜歡雪茄、女人、八卦、笑話和軍裝,但最大的愛好是美食。他因放縱無度而致病,不得不推遲加冕典禮,這為他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當時的大部分臣民都生活在貧困中,新國王惹人注目的揮霍令宮廷尷尬不已。

愛德華也通身充滿了維多利亞時代特有的歡樂、活力和奔放。據目擊者描述,他在發泄“世襲的漢諾威壞脾氣”時“像公牛一樣咆哮”。他的許多政治觀點也表明他是屬于19世紀的人。在帝國事務上,他痛恨給予殖民地自治權。然而,同他狂熱的保守派母親相比,愛德華在黨派政治方面比較中立,不太愿意干涉政府和議會的事務。另一方面,新國王渴望對政府的外交事務施加決定性的影響。作為一個能講多種大陸語言的人,一個以“優秀的歐洲人”自居的人,他倒是比大多數現代英國君主更有資格這樣做。

維多利亞對長子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很不以為然,然而愛德華親切友善、衣著優雅又喜歡在公眾場合露面的特點,為他贏得了無數崇拜者。他最終舉行了加冕典禮,舉國歡慶,他在位期間也一直是一位廣受歡迎的國王。在“愛德華時代”成長起來的作家J.B.普里斯特利回憶起這位君主在全國上下激發的熱情,認為愛德華是自查理二世以來最受歡迎的英國國王。占絕對多數的右翼英國報紙將國王樹立為一個偶像,他們可以借由這個偶像,間接地享受到權力和快樂。

首相職位的承襲也像王位繼承一樣,變成了家族事務。索爾茲伯里勛爵于1902年離任時,沒有進行選舉,而是任命其外甥阿瑟·貝爾福為首相。這絕非索爾茲伯里第一次在政府內部提拔親屬,但沒有什么比這更能說明英國貴族統治階級的霸權,也沒有什么比這更能說明保守黨的本質特性了。

貝爾福慵懶的姿態和狡猾的智慧,與他所效力的國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最有名的著作是一本名為《為哲學質疑辯解》的哲學小冊子,此人熱愛哲學研究,還是個修辭的天才。然而,他以這樣的修辭來掌控議會,往往讓人很難聽懂他的要旨。貝爾福似乎從不主張或譴責某種觀點;他不提出行動方案,而是傾向于分析所有可能的選擇,到最后沒有一個方案會顯得具有可行性。這位保守黨貴族不想改變現狀本是情理之中,但此人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他懷疑一切形式的政治激情。他仿佛非常害怕國家會陷入無政府狀態,努力通過諷刺、演說甚至是強制的手段與之保持距離。19世紀80年代,作為愛爾蘭布政使,他因政策嚴厲而被稱為“血腥貝爾福”。他曾說,“允許”自治者“獲勝”,“就是放棄文明……和權威”。貝爾福經常為保守派的“價值觀”辯護,但他對任何具體的政治問題都沒有熱情。政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藝術,而不是成事的手段。

許多批評貝爾福的人認為這位首相軟弱無能,而另一些人則哀嘆他對自己統治的人民缺乏興趣。有人說,他一輩子都沒讀過報紙。保守黨首相對“下層階級”幾無興趣,對“除了生產制造之外不適合”做任何事情的中產階級唯有蔑視,他是執政貴族精英傲慢自大的集中體現。這就是帶領國家迎接新時代挑戰的領袖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留坝县| 东至县| 邵阳市| 广宁县| 济宁市| 长乐市| 临西县| 香港| 易门县| 开封市| 涟水县| 水城县| 凯里市| 司法| 遵化市| 西乡县| 张掖市| 仪陇县| 濮阳县| 昭平县| 昌图县| 芜湖市| 台州市| 彭泽县| 贺州市| 舟曲县| 高安市| 富源县| 信阳市| 元氏县| 明水县| 许昌县| 黄浦区| 石门县| 潜山县| 内乡县| 南靖县| 常山县| 杂多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