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帝國基業:從史前到金雀花王朝(英格蘭史六部曲1)作者名: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本章字數: 1415字更新時間: 2022-09-15 15:23:05
3 氣候變遷
英格蘭的氣候特征向來是普遍的潮濕和缺少陽光。但是,本地人都知道,這里的天氣狀況其實是因地而異的。在東南部,夏天溫暖,冬天寒冷;而在西北部,冬天溫和,夏天涼爽。西北部7月份的平均日照時間為四個半小時,在南部沿海則為六個半小時;西海岸地區的降水量要比東海岸地區多40%。這里的秋冬兩季主要刮西南風;春天刮東風。這種天氣在這片土地上造就了潮濕的橡樹林和梣木林,以及濃霧彌漫的沼澤和荒野。北部和西部地區是沼澤和山地,那里的土壤貧瘠,適合充當牧場,而非種植莊稼,當地的農戶只會種點自用的糧食。南部和東部是低地地區,土壤要相對肥沃許多;這些地方既適合種植糧食,也適合放牧牲畜。它算得上是“混合農業區”。
在英格蘭的歷史上,這些氣候模式至關重要。在公元前500至前300年,如果溫度下降兩攝氏度的話,北方的莊稼就會大幅度減產。一度之差會使減產的風險增加七倍。在這一時期,我們看到,地勢較高的農場和村落變得荒無人煙。南部地區氣候比較溫和,收成更加穩定;這里的莊稼很容易豐產。氣候普遍潮濕意味著,即便是在沙石和白堊成分較多的稀薄土壤中,莊稼也能茁壯生長。因此,東南部應該種小麥,而北方應該種燕麥,這是一條普遍的真理。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牛津郡和薩福克郡的東北部普遍種小麥,而諾福克的黑麥種得更多。燕麥是蘭開夏郡的主要作物,而黑麥則是約克郡的主糧。小麥和大麥在威爾特郡平分秋色,但在該郡降雨量較大的西部農村,大麥才是主角。
與北方人相比,南方人雖說健康程度有所不如,但他們更為富裕。所以說,氣候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氣候比較干燥的東部社群不同于多雨的西部社群;在公元前1000年,兩個地方社會制度的差異十分明顯,西部形成的是小型貴族勢力中心,東部形成的則是分散的村落。孤立的農莊住宅和小型村屯是北方和西部的特色;而集體耕作的村莊和莊園制度在東部和南部更為常見。
在羅馬人占領時期,英格蘭的氣候要比后世更加溫和,但是,到了4世紀末之后,寒冷潮濕的時期到來了。從536年開始,一連十年,日照時間變短;這很可能是一段鬧饑荒的時期,然而,我們迄今為止還未發現這方面的記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阿爾弗雷德大帝之所以發明一種計時的古鐘,據說就是因為大霧遮住了太陽。
生活在東盎格里亞的本篤會修士比爾赫特斯記錄了1009至1010年的氣候情況。冬天從11月7日延續到2月6日,天氣寒冷潮濕;春天始于2月7日,終于5月8日,潮濕、炎熱;夏天始于5月9日,終于8月6日,炎熱、干燥;秋天始于8月7日,終于11月6日,寒冷、干燥。他是唯一一位詳細記錄天氣狀況的神職人員。
事實上,11至12世紀的天氣比前幾個世紀要暖和,但是,到了13至14世紀,氣候惡化了。這兩百年的編年史提到水旱災害的頻率開始上升,這表明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嚴重的霜凍一直持續到春秋,猛烈的颶風刮倒了林中的樹木。1309至1310年的冬天,泰晤士河結冰上凍了,1315年和1316這兩年陰雨連綿。莊稼歉收,死者枕藉于路。這是一個疫病流行的時代,犯罪率也相應地上升了。
14世紀降雨量增大的一個標志是,人們開始挖掘排水壕溝,搭建陽臺;教堂的地板也抬高了。在有些村莊,地勢較低的區域已無人居住。在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磨坊主的故事”向我們顯示,主人公總是擔心會再來一場大洪水淹沒世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1362年1月14日的那場超級大狂風預示著末日審判的到來。在中世紀時期,天氣主宰了一切。外在的氣候造就了內心的氣候。英格蘭史就是一部氣候史,這么說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