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隨直覺之路(新版)
- (美)約瑟夫·坎貝爾
- 2363字
- 2022-09-14 14:26:53
原版編者序 庫伯聯盟學院的神話專家
1972年,坎貝爾在依據自己過去20年來的演講內容編撰《指引生命的神話》這本書時,體驗到了下面這個“大徹悟”:
我是這么審視我自己的:在過去那段時間內我已經有所成長,我的想法也有所改變,我又往前邁進了。但在整理這些演講內容的時候,我才發現它們根本講的是同樣的東西——在長達數十年的光陰里,內容從未改變。我確實在那之中找到了讓我感動的某個事物。但直到我辨識出了貫穿整本書的那些連續性之后,我才真正了然于心地明白,感動自己的是些什么。24年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發生過許多事情。而能夠讓我一直念念不忘、喋喋不休的,卻是同樣的東西。1
在整理1962年至1983年間近20篇坎貝爾的演講、訪談和研討會發言,以編輯成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坎貝爾上面這段陳述,更加感同身受。
在這些選中的演講中,處處可見坎貝爾對于“神話的功能”這個概念的探索痕跡。神話是個人了解自我心靈成長并促進個人心靈成長的工具,也就是坎貝爾所說的神話的第四個功能,或說是心理功能。而我最初的編書構想,就是想在本書中呈現坎貝爾在這個主題上的歷史性回顧。
然而我后來發現,坎貝爾在庫伯聯盟學院(Cooper Union)(4)系列演講的收尾階段,以及《眾神的面具》(Masks of God)四卷本中所諄諄訓誨的突破性思維,其實和他直到晚年都持續探索著的主題是相當一致的。盡管“爆發”這些突破性思維的,只是些緊湊卻“非正式”的“機緣”,如,坎貝爾每年為慶生而親自到舊金山伊莎蘭學院所主持的例行工作坊。他的某些思想會持續發展、修正——譬如說,拿迷幻藥來開啟深埋于集體無意識中的神話意象,究竟是可兌現的承諾?還是在玩火?但是他的整體思想主軸則維持一致,始終如一。他認為神話提供了個人成長和轉化的架構,我們若能了解神話和象征影響一個人心智的方式,我們就可以過著一種和自己的本性“調和共生”的生活——也就是找出了那條通往自己內心“直覺”的道路。
坎貝爾對于自己思維的“慢速”闡述方式,使得這本書的編輯工作相較于之前編撰的《坎貝爾作品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seph Campbell)書系顯得輕松、簡單多了,但其中也有困難無比的挑戰。《亞洲記行:日本卷》(Sake & Satori: Asian Journals-Japan)出自單一主題的系列演講,我的編輯重點就單純地在于確保最會說故事的坎貝爾在書中能夠“精彩重現”。《光之世界》(Myths of Light: Eastern Metaphors of the Eternal)則集結自多場演講以及一些未出版的作品,內容涵蓋坎貝爾長達30年來針對印度宗教以及東亞宗教的思考、闡釋。內容看似浩瀚龐雜,但一旦我將各個主題分門別類,理出對于“探索至高無上的神性”這個初衷具有可行性的具體探索路徑框架時,書中的每一部分也就自然成型了,一場場演講迅速在各個部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簡單明了。
本書的第一部分“人與神話”,重在探討神話作為個人(而非社會)成長工具的發展歷史。這一部分來自一組主題類似、場次各異的不同演講,我的主要任務就在于讓這些演講內容在呈現出來時,已先行去除掉所有不應出現的多余內容,好讓讀者不至于重復閱讀基本內容,如神話的四大功能,等等。
第二部分“現存的神話”則關注神話的基本心理功能,摘錄的是一系列單一主題的演講,“活出你的個人神話”,但這些演講的時間跨度長達近十年之久,也是坎貝爾自己從未完全感到自在的主題。其中有些只是一小時長的匆促演講,有些則是長達一星期的研討會形式的演講。每場演講的主題都共享類似的方式,卻又通過不同的規則來呈現,所強調的重點也不同,因為坎貝爾會依據聽眾之別、當時所發生的時事以及他自己對這個主題所發展出來的新想法,而在演講中額外衍生出新內容來。這也讓“針對坎貝爾的觀念拼湊出深入淺出內容”的編輯工作,出現非比尋常的挑戰性。
第三部分題為“英雄的旅程”,主要探討坎貝爾通過《千面英雄》這本經典著作所確立的基本前提——英雄的旅程可作為檢視個人生活的一項工具。這部分在編輯過程中意外地出現了另一項挑戰,原因就在于這部分的主要素材來自于1983年一場長達一個月之久的研討會其中三天的研討內容。由于該場研討會從頭到尾都在極度自由的討論形式中進行,涵蓋的范圍也極其廣泛,所以研討會最后所呈現的樣貌,自然也極度發散。因此,編輯只能硬設一個論述主題,或是將整理工作簡化到只看語句通順的程度,否則,理出一條敘述思路是不可能的!而這還只是最低限度的挑戰。在我的編輯生涯中,這算得上是最困難、最讓我沒有成就感的經驗了。
閱讀和編輯坎貝爾作品的樂趣之一就是,坎貝爾的心智就像一張因陀羅(5)的寶石之網,能夠將思想中的閃亮寶石,一個個編織在一起,他總能找到聯結這些思想的線索。正如我在《光之世界》的引言中所說的,讀者可將書中的非凡概念性驚喜歸功于坎貝爾,但是任何邏輯上的疏忽就是我的責任了。
我必須一提的是,除了我之外,尚需許多其他人的力量加入,這本書才能夠誕生。我要感謝約瑟夫·坎貝爾基金會總裁羅伯特·沃爾特(Robert Walter)的無私付出。沃爾特不只讓坎貝爾遺留的珍寶在他死后仍然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他也要管理坎貝爾基金會這個小而美且不斷成長的非營利機構,好持續推廣坎貝爾的作品。他更協助我將堆積如山的手稿和影音內容分類整理好,并依據他多年來身為坎貝爾的友人、特約編輯的身份以及對坎貝爾的了解,為本書理出最恰當、最適合出版的內容。
我更要感謝新世界圖書館(New World Library)的賈森·加德納(Jason Gardner)的持續付出,他也是出版這一系列坎貝爾遺作的最佳搭檔。還有麥克·阿什比(Mike Ashby),他幫助處理了書中艱澀的梵語、日文以及天書般的《芬尼根的守靈夜》,這些對他來說簡直易如反掌。
我也要感謝西拉·米爾曼(Sierra Millman)和肖娜·謝默斯(Shauna Shames)這兩位前途無量、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的貢獻,她們為本書多個章節寫了草稿。西拉更額外完成了本書第一部分的初次文稿的編輯工作。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太太莫拉·沃恩(Maura Vaughn),她不但和我攜手共走我們的人生之路,也讓這條道路更值得我們這么努力走一遭。
戴維·庫德勒
2004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