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本研究是通過剖析世界上第一部西方人為促進以英語為母語者的漢語學習而編纂出版的《漢英英漢詞典》,探究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在學習詞典的設計與譯義方面如何體現“漢語學習”的“針對性”特征,探討如何在21世紀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的設計和譯義中體現出漢語學習的特色,為當代編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漢語學習工具書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打破當下漢語學習詞典的編纂熱衷模仿英語單語學習詞典的迷信,總結歷史成功經驗,基于漢語自身特點,從漢英對比的角度,以具體案例展示如何熔古鑄新,創(chuàng)新21世紀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的設計特征和譯義方法。

以往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國際學者對馬禮遜的《漢英英漢詞典》的研究,是分別從語言史、文化翻譯、文獻學的角度展開的。本研究立足于詞典學,是國際范圍內首次從詞典學和詞典文本入手對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進行研究的專著。為此,在研究中筆者精心設計了以“需求-功能-設計特征”為核心的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研究方法,幫助當代人理解歷史上漢英學習詞典的功能和設計,剖析其所具有的輔助漢語學習的功能和功效。不同于國內學界模仿英語單語學習詞典的路向,本研究另辟蹊徑,以早期漢英學習詞典為根基,探索發(fā)展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的新路徑。

專著由六章和五個附錄組成。作為跨學科視野下的研究,第一章先追溯了英語單語學習詞典和外向型學習詞典的不同發(fā)展歷程,馬禮遜的《漢英英漢詞典》作為歷史上繼往開來的漢語學習詞典典范,是回應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迫切需求而衍生出的一支獨立漢語學習詞典傳統(tǒng),一條迥異于當下借鑒英語學習詞典設計漢語學習詞典的新路向。基于此認知,本書以馬禮遜的《漢英英漢詞典》為核心,根據筆者在海內外探訪到的珍貴原始文獻,盡可能真實地再現歷史上馬禮遜的漢語學習方法以及編寫第一部《漢英英漢詞典》的過程。接著,從詞典編纂角度剖析詞典文本,以詞典編纂具體過程為綱,結合詞典學理論分析詞典設計特征、歐美漢語學習者的需求及詞典文本如何服務歐美漢語學習者,探究馬禮遜詞典中蘊含的積極因素和功用,以及它們對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編纂的啟發(fā)。同時,適度地引入學習詞典理論以及用戶視角,以此搭建起對詞典史研究與當代詞典編纂實踐的橋梁,從而超越單純詞典史研究的個案意義,更好地挖掘詞典史著作在當代的普適性價值。

第二章采用史學的方法概括性地勾勒了詞典作者生平、詞典編纂背景、編纂過程以及印刷出版的歷史,尤其重視描述和詞典編纂、出版等相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從事詞典研究的都是語言學學者,研究編寫于兩百年前馬禮遜的《漢英英漢詞典》,如果沒有史學研究的基礎和方法,只對詞典文本進行研究而不清楚詞典文本的產生過程,文本研究也不能深入。因此,了解詞典作者的人生經歷、漢語學習過程以及詞典編寫過程等背景資料,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續(xù)章節(jié)的詞典文本分析。歷史學者們?yōu)轳R禮遜作傳者不乏其人,馬禮遜的生平也是兩百年來學者們著力較多的一個領域。然而本章中筆者所采用的文獻,均是未被以往致力于馬禮遜研究的歷史學者所見所聞的第一手資料。馬禮遜的后人在20世紀末新捐獻的馬禮遜的家譜、馬禮遜自撰的個人年譜、馬禮遜親筆寫的編纂詞典的中文藏書目錄、入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記錄等一大批珍貴原始文獻,都是以往研究馬禮遜的專著或專題研究中所無、本研究首次采用的原始文獻,這些珍貴的文獻被收入附錄一和附錄二。第二章的內容簡潔而豐富,筆者按照馬禮遜自擬的人生階段敘述馬禮遜的生平,用一手新文獻補史之闕,還重點剖析了馬禮遜的漢語學習經驗以及詞典編纂過程的史實。馬禮遜的《漢英英漢詞典》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漢英雙語詞典,與其艱辛的出版過程有關。這些史實的挖掘和梳理對從近代史、世界漢語教育史、雙語詞典史等領域深入了解馬禮遜的生平和作為有新的貢獻,也正因為原始文獻的珍貴,文中傾向于使用直接引用原始文獻,而非轉述。

第三章從實用詞典學的角度深入剖析馬禮遜的《漢英英漢詞典》。馬禮遜詞典編纂年代距今久遠,馬禮遜詞典中的許多內容設計和功能并不為當代學人所理解,而且翻閱過或者能夠查閱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的人也不多。為此,作者采用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相結合、內容描述和功能分析相結合、文字與圖像相結合的綜合模式,立體地呈現馬禮遜詞典中的內容與功用,在此基礎上客觀地為該詞典定性。由于《漢英英漢詞典》的三個組成部分是各自相對獨立使用成書的詞典,每一部分的設計特征和功能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三章從“功能”的角度分別對三個部分《字典》《五車韻府》《英漢詞典》進行了宏觀微觀結構描述和詞典功能剖析。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漢語學習詞典的用戶需求以及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設計時如何在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中滿足這樣的需求。這與學習詞典學理論所倡導的功能理論有一定關系,功能理論強調學習詞典滿足未來潛在用戶的需求,而本章研究的對象是首部漢英學習詞典中所具有的滿足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實際需求的實用功能,建立在此基礎上服務于未來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同時兼具功能理論所提倡的價值和意義。

第四章主要從詞典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兩個方面,提煉出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中蘊含的能體現出不同于英語學習詞典而頗具“漢語學習詞典”設計特征的精髓,按照“需求-設計特征”的模式解析馬禮遜詞典中對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編纂仍有價值的歷史經驗。第一節(jié)結合實證研究的調查結果,首先確定漢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查閱詞典的類型和目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最能滿足學習者需求的檢索系統(tǒng)和編排系統(tǒng)的設計方案。第二節(jié)是對微觀結構的分析,首先對被以英語為母語者視為難記的漢字,在詞典中增加釋字部分,通過解析有限的表音表義的漢字部件,結合漢字故事,增強學習者對漢字的文化理解和對形音義的聯系記憶。接著,對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編纂中涉及的詞類標準問題和詞語搭配問題,提出了利用語言學和計算語言學的最新成果,編寫具有扎實漢語語料庫根基的學習詞典的設想。最后,針對學習詞典必不可少的文化信息,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詞典篇幅中全面引入中國文化的知識和信息,總結了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中的成功經驗。

第五章利用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所包含的海量雙語翻譯例證,通過具體案例,對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如何跨越語言與文化障礙進行了探討。第一節(jié)對于所有的漢字都能進一步分解成為意符、音符、記號這三類字符,通過具體實例探究這三類字符譯義以及出現在形聲字中譯義的理據與方法。第二節(jié)分別以虛詞“什”和復雜多義動詞“打”為例,摸索在學習詞典中展現漢語的語法和搭配信息的方式。第三節(jié)通過具體案例“五臟”和“脈診”,探討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中,在向毫無任何中醫(yī)學知識的學習者介紹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中醫(yī)藥專業(yè)術語時,如何將復雜的專業(yè)知識化繁為簡,以普通學習者可理解的方式納入學習詞典。

第六章全面總結了前面章節(jié)在漢語學習詞典功能、設計特征、應用實例等方面的成果,總結了歷史上第一代漢語學習詞典的設計特征,展望21世紀新型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的新時代。至此,本研究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完成了從過去到當代的研究時空的跨越,實現了史學、詞典學、語言學的跨領域研究的初衷,同時也展望了如何創(chuàng)新未來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的前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四川省| 藁城市| 吉木萨尔县| 连江县| 庆元县| 河南省| 宜良县| 江源县| 临猗县| 宜宾县| 正宁县| 安平县| 敦煌市| 深水埗区| 诸城市| 米易县| 额敏县| 雷州市| 巫山县| 土默特右旗| 永顺县| 全南县| 遂平县| 和田市| 托克逊县| 平原县| 岑溪市| 溆浦县| 安国市| 长垣县| 安图县| 兴宁市| 旺苍县| 彭山县| 双峰县| 淮南市| 昌黎县| 邻水| 乃东县|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