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世界的中國語言:以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為橋梁
- 楊慧玲
- 1664字
- 2022-09-06 16:19:43
序二
章宜華
2015年4月,楊慧玲博士通過電話聘請我為她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研究的“咨詢專家”,并帶著她那仍散發著油墨香的書稿專程從京來穗,在美麗的白云山下讓我來最先分享她的研究成果。當時我們一起探討書中的亮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她對馬禮遜歷史資料掌握之豐富、理解之深透,以及她謙遜嚴謹的學術態度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3月中旬,她又來函說其成果已經順利結項,并得到國際儒學聯合會的資助,將在北京的三聯書店出版,希望我能作一篇序言,還附上了最新修訂的電子版的書稿。當然,對于像她這樣積極向上的青年學者的學術研究,我自當鼎力支持。
認識楊慧玲博士的時間大概是2009年10月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的第八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上,她有些“特別”的發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年輕人一般熱衷于用現代語言學理論來研究詞典,特別是研究學習詞典的編纂和使用,而她卻從史學的角度來談“漢英雙語詞典的誕生及其早期設計特征”,從明末西方傳教士入華開始的西方傳教的歷史文化背景的視角來審視這些“業余作者”所編寫的漢英詞典,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事實上,楊慧玲博士從碩士階段起就開始了對馬禮遜編寫的世界上第一部漢英英漢詞典的第二部分《五車韻府》的研究。十多年來,她到過西方許多國家訪學,這為她系統搜集有關馬禮遜與其《漢英英漢詞典》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或歷史記錄提供了便利條件,她也因而獲得了大量的史實資料。她的博士論文和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也都是圍繞馬禮遜及其《漢英英漢詞典》展開的。她可謂是國內在馬禮遜研究方面取得成果最為顯著的青年學者之一:2011年7月,《19世紀的漢英詞典傳統——對馬禮遜、衛三畏、翟理斯漢英詞典的譜系研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2013年1月,該論文獲得“2012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同年,她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最近又入選北京外國語大學“卓越青年教師”。
有關馬禮遜及其詞典的研究資料我也讀過一些,但大多是就事論事,而像楊著這樣掌握的資料之全、涉及的史實之翔實、研究視野之寬廣、學術見解之深刻,所見不多。作者從英語單語學習詞典和漢外、外漢雙語學習詞典的源流入手,闡述了馬禮遜詞典產生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及其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作者以翔實的歷史資料對馬氏詞典的編纂動機、詞典內容和規模、詞典用戶及需求、詞典的類型及功能,以及馬氏詞典的個性化特征等都做了全面系統的闡釋,著力論述了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的設計理念,并從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兩個方面論述了《漢英英漢詞典》中蘊含的不同于英語學習詞典的設計特征,較真實地反映了馬氏詞典設計和編纂的全過程,揭示了歐美漢語學習者對漢語詞典的需求,以及編者為滿足用戶需求所做出的努力,從用戶需求的視角分析了馬氏詞典中對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編纂的實踐意義。
最后,通過對馬氏詞典中大量的漢英翻譯例證進行具體分析,探討了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突破的詞典翻譯方法,為突破語言文化障礙做出了有益的探討。
研究200多年前的詞典史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資料的搜集和分析難度很大,故大多是搜集別人的零星或個案研究進行綜述,從中獲得一些“靈感”;而本書所用的文獻,包括馬禮遜親筆編寫的編纂所需的中文藏書目錄和原始條目的編寫與修改記錄,以及馬氏家譜、馬氏自撰個人年譜等,均是以往馬氏研究未曾提及過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獻,加上作者深厚的史學研究積累和歷時的研究方法,使本書得以向讀者真實地展現馬禮遜的對外漢語詞典產生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以及其詞典編纂動機、設計理念和編纂過程。這些史實的挖掘和梳理對于豐富近代文化史、世界漢語教育史、雙語詞典史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閱讀此書稿,使我也對馬氏詞典編纂的理念,以及《漢英英漢詞典》的價值有了重新的認識。如果說還有些許微瑕的話,就是文中對馬氏及作品的評價多了一點主觀色彩,少數段落的句子還不夠精練。但瑕不掩瑜,本書從理論闡釋和史例分析都展現出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創新思維。我有幸在此書出版前通讀全文,謹此誠懇地向讀者推薦這部對外漢語詞典研究的佳作。
2016年初夏于白云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