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的自我
- (英)R.D.萊恩
- 1096字
- 2022-09-02 11:00:54
初版序言
幾位作者有志涉獵生存論(existential )[1]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開辟原創(chuàng)性的系列研究,本書為該系列首項成果。
本書關切類精神分裂和精神分裂(schizoid and schizophrenic)[2]個體,研究探索臨床瘋狂現(xiàn)象,理解其發(fā)生和發(fā)展機制。這一努力是否成功,讀者自可判斷。我希望不要引入題外之爭,尤其要強調的是,本書不想提供一套條分縷析的精神分裂理論,不涉及機構和組織問題,不討論體質和器質因素,不介紹我的醫(yī)患關系或我的臨床療法,望讀者明鑒。
本書還想借助日常語言,對臨床上的瘋狂現(xiàn)象,展開生存論哲學的討論。這也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努力。所以,最初幾章出現(xiàn)了若干術語,會讓大多數(shù)讀者感到陌生。不過,所有這些用語,我先已做出審慎的考量,而且若非必要,絕不會采用。
此外,為避免誤解,還須另作聲明如下:熟悉生存論和現(xiàn)象學文獻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本書并非簡單套用任何已知的生存論哲學,相反,本書的努力,在若干重要方面,歧異于克爾凱郭爾、雅斯貝爾斯[3]、海德格爾、薩特、賓斯萬格[4]和蒂利希等人。
無論歧異或一致,本書均不作細節(jié)上的討論,免得偏離主題。總體上我承認,生存論哲學傳統(tǒng)是本書主要思想來源。
感謝本書所涉各位患者及其父母,他們欣然同意本書的出版。相關的人名、地名和細節(jié),凡可能暴露當事人的,均已作技術性處理。除此之外,讀者盡可信任本書學術上的嚴肅性。
感謝安格斯·麥克尼文(Angus MacNiven)博士和弗格森·羅杰(T. Ferguson Rodger)教授,他們?yōu)楸緯峁┝伺R床基礎方面的各種方便,并給我鼓勵。
我于1956年進入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任助理醫(yī)師;在此之前,作為本書基礎的臨床工作,業(yè)已全部完成。其間,薩瑟蘭(J. D. Sutherland)博士熱情奉獻,擔當文秘工作,保證了本書初稿得以順利進行。1957年本書定稿,許多人閱讀了書稿,許多人給予鼓勵、提出有益的批評,此處無法逐一列舉。在此特別感謝卡爾·阿本海默(Karl Abenheimer)博士、瑪麗安·米爾納(Marion Milner)夫人、羅杰教授、羅馬諾(J. Romano)教授、查爾斯·里克拉夫特(Charles Rycroft)博士、肖斯坦(J. Schorstein)博士、薩瑟蘭博士,以及溫尼科特(D. W. Winnicott)博士,他們對書稿做出了建設性的“反應”。
R. D. 萊恩
1960年
[1]existential一詞,本書一般譯為“生存(的)”或“生存論(的)”;亦另加“慣例法”的考慮,偶爾酌情譯為“存在(的)”或“存在論(的)”。——譯注
[2]schizoid一詞,本書通譯為“類精神分裂”,對應的schizophrenic一詞通譯為“精神分裂”。個別特殊情況視前后文酌情處理。——譯注
[3]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德國神學家、現(xiàn)象學家、生存論哲學家、精神病學家,致力于探討內在自我的現(xiàn)象學描述、分析,強調個人存在的獨特性、自由性。——譯注
[4]賓斯萬格(L. Binswanger,1881—1966),瑞士精神病學家和作家,他將生存現(xiàn)象學原理(尤其海德格爾的理論)應用于心理治療。——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