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認真地生活
- (日)稻盛和夫
- 9字
- 2022-08-30 16:25:28
第一章 領導者的條件
支撐日本經濟的中小企業
日本企業有99%是中小企業,日本勞動人口的一大半在中小企業工作。考慮到這一點,應該說是中小企業支撐了日本的經濟。盡管如此,現在的日本經濟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僵硬的秩序,許多中小企業被封鎖在這種架構之中,辛苦輾轉,呻吟嘆息,并漸漸失去了活力。
回顧過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在戰后的一片廢墟中,像不死鳥一樣,卻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中小企業。它們抱著“經濟立國”的夢想,自由豁達地開展事業。它們一邊相互競爭,一邊切磋琢磨,給日本經濟注入了活力。
促使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就是這些生機勃勃、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而且從中還孕育出了世界級的大企業,京瓷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直到今天,仍是一個官僚主導的國家,商業活動受到許多規則的限制。而且所謂“系列企業內部交易”的習慣勢力很強,中小企業可以發展的空間很小。
但是,直面這樣的現實,富于企業家精神的中小企業如果不能一展鴻圖,日本經濟就無法恢復活力。日本要再生,仍然需要中小企業發揮出它們的力量。
因此,在20多年前,當京都中小企業的年輕經營者們向我提出要求,希望我向他們傳授經營經驗的時候,我的心被打動了。
當時我工作極度繁忙,根本沒有余暇。盡管如此,但是“激發支撐日本經濟的中小企業的活力,我愿意盡我的綿薄之力”這種想法日益強烈。于是,我設立了傳授我的思想理念的“經營塾”,給大家講解“經營是什么”、“理想的經營者應該是怎樣的”等等。
開始只是二三十人的小小的學習組織,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喝,圍繞企業經營的各種話題展開議論。隨著次數增加,反響愈發強烈,參與的人數和地區也不斷擴大。后來我就把名稱改為“盛和塾”。發展到現在,包括海外在內,已經有57個分塾,約4000名塾生,就這樣我們組成了一個大家庭。
一年中20多次,我義務到各個分塾,與塾生們展開認真的對話?,F在,我在盛和塾的活動上傾注了極大的精力,我認為這樣做很值得。
對于加入盛和塾的企業家們,我一開始會這樣說:
“如果你真想經營好你的企業,那么一定要盡可能地讓員工們感到幸福,盡量多為社會做貢獻,具備這種光明正大的大義名分非常重要。只想著自己賺錢,把從父輩那里繼承的家業做大,光憑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愿望,員工們是不會心甘情愿努力工作的。不管是自己創業,還是從父輩手里接班,既然當上了經營者,那就承擔了一定的社會工作。經營者自己必須率先垂范,拼命工作,認真經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在這個提高心性的過程中,就能夠拓展經營。首先要磨煉自己的心志,從而形成優秀的人格。”
植入經營之心
在盛和塾,我對塾生的要求非常嚴格。佛教里有“大善”“小善”的說法。對孩子的教育中,如果一味地溺愛和嬌縱,孩子就不可能健康成長,他們的人生就會失敗。相反,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嚴格管教,外人看來似乎苛刻無情,但這是“大善”,能把孩子逐步培養成優秀的人才。
我的用心在于“大善”。我對塾生的態度,表面上不講情面,實際上則充滿關愛,就是那種嚴厲管教的父母之心。
然而,在盛和塾有很多第二代、第三代的經營者。典型的情況是:他們大學畢業后去大企業就職,過了30歲回來繼承家業。
該如何接班?最好是一畢業就進入父親的公司,從學徒做起。但一般人都不愿這么做。兒子自己不怎么有出息,卻看不起父親的公司,或許他們并不想繼承這么不起眼的中小企業。父親也察知兒子的心思:“暫時先到別人家弄飯吃,積累些經驗也好,反正到時回來就行?!焙芎唵尉桶褍鹤哟虬l出去。
問題是:他們一旦回來,馬上就占了專務董事、常務董事的位子,準備子承父業。在大企業時,他們不過是普通員工,至多是主任之類,回到只有10人、20人的中小企業,員工們口口聲聲叫自己“專務”“常務”,本人當然心情舒暢。至于工作方面,有與父親一起摸爬滾打、撐起公司門面的掌柜以及干部們擔著,即使自己什么都不干,公司也照常運轉。
另外,受到公司所在地區的關注,經營者團體會來邀請,在各種聚會上表達所謂“一家之言”,不久就成了該地區的名人,這又讓自己心滿意足了。
這樣,準備接任父業的兒子把公司的事情拋在一邊,整天在外轉悠,變成了大忙人。因此,“經營者應該如何去凝聚員工們的心?”“如何激發員工們的積極性?”“公司到底應該是怎樣的?”這些基本問題,如果不去認真思考,只會碌碌無為,度過一天又一天。
這些“嬌生慣養的新一族”進入盛和塾,開門見山,我先當頭棒喝,給他們一個下馬威:
“在你下面的員工,包括總經理和部門經理,都是從底層的工作開始一點一點學起來的。而你呢,還什么都不懂。先從那個專務、常務的位子上下來,拉住資格比你老的前輩,低頭對他們說:‘請讓我從最底端的工作做起,從基礎學起吧,請大家指導我,否則,我不了解現場的情況,也不能給大家做正確的指示,只是虛有其名,成為一個愚蠢的經營者?!悻F在領著高薪,周圍是一片奉承之聲,大概你認為經營企業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吧。錯了!企業經營并沒有那么容易。如果你真想把公司搞好,讓員工自豪,讓員工感覺到工作的喜悅,那么你就要把全部心血傾注在事業上,并做出自我犧牲,為員工的幸福和公司的發展殫精竭慮。沒有這樣的奉獻精神,就不要當經營者?!?/p>
聽的人似乎很吃驚,但當他們捫心自問時,就會意識到“自己確實太淺薄,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這就是他們成長為一個優秀企業家的出發點。
那么做,作為人正確嗎?
很遺憾,在日本可以學習企業經營的場所幾乎不存在。大多數經營者都沒有受到任何有關方面的教育,每個人只能自己一邊摸索,一邊經營,這就是現狀。在這種情形下,年輕的第二代、第三代經營者不懂企業經營,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回顧我自己,在京瓷創業之初,對經營也是一竅不通。因為是技術員出身,把產品做出來,為客戶做技術方面的解釋,并把東西賣出去,這些我能做到。但企業該怎么經營,人心該如何掌握,連ABC也不懂。對于企業管理基礎的財務,我更是一頭霧水,莫名其妙。
盡管如此,作為經營者,對于部下提出的各種問題,卻必須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明確的指示。因為一旦判斷失誤,公司就會倒閉,員工及其家屬就可能流落街頭。
暗中摸索的結果,我這么想:
“我們在兒童時代經常受到父母和老師的斥責:不許說謊,不要給別人添亂,要為人正直,不可貪心,不能只考慮自己……把這些教導作為經營的方針,作為判斷的基準。也就是說,把貫徹做人的正確原則作為判斷的基準,這樣去經營企業?!?/p>
隨后,許許多多經營問題接踵而來,針對碰到的問題,每次我都用“貫徹做人的正確原則”作為判斷的標尺去對照衡量。同時,每每反復自問自答,追求企業經營應有的理想姿態。
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被私心雜念所束縛,就看不到問題的本質。反過來說,提升心性、達到純粹的精神狀態,就不會產生錯誤的判斷。結論就是,不以“賺錢還是不賺錢”這種基于私利私欲的判斷標準去處理問題,而是具備“貫徹做人的正確原則”這一普遍性的判斷基準,這樣公司就會順利發展。
“作為人,何謂正確?”我在對這一命題的自問自答中構建了我的實踐經營哲學。在缺乏學習企業經營機會的現狀下,我認為我在盛和塾傳授這種哲學很重要,并且備感自豪。
京瓷處在中小企業的階段時,我還很年輕,也不成熟,當時困擾我的問題,現在塾生們也碰到了,他們因找不到解答而困頓煩惱。對于這些塾生的提問,我全力以赴,認真回答。提問的一方極其殷切,回答的一方極度誠懇。在盛和塾,時間就在這種緊張而又熱切的氣氛中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