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性說愛:寫給女性的性心理24講
- 甄宏麗
- 4716字
- 2022-09-02 10:42:11
第1講
我們都誤解了“處女膜”
眾所周知,一個人能在各種表格的“性別”一欄里,堂堂正正地填寫“女”,并不是因為花容月貌,而是因為她具有女性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正常存在,才能讓我們擁有性別身份,即是男還是女。
兩性生殖器官具有同等重要的生理意義和心理社會意義,但是在我國重男輕女的文化影響下,從嬰兒降生時“恭喜您,是個帶把兒的”開始,男孩子的生殖器官始終得到積極關注。女孩子的外陰卻幾乎無人檢查,甚至婚前檢查時也不會檢查女性的陰道,所有人都在保護處女膜的完整性,只有丈夫才能得此殊榮,把自己的女人“開包”,得到妻子的貞潔,從此對她負責。從表面看來,“處女”是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女性生殖器官卻被圣潔的帽子制約在不能看、不能摸、不能說的狀態。
在這樣的性文化影響下,女性認定了初夜必痛的宿命,抱著忐忑不安、等待驗貨的心態迎接自己的“破處”之痛。殊不知,這樣的狀態和女性真正想要發生性行為的狀態背道而馳:緊張替代了放松,警惕替代了忘我,戳破替代了抱持,為愛犧牲替代了兩性和諧。過度緊張導致以陰道為中心的肌肉痙攣,陰莖無法插入,雙方通過各種溝通協作均不能解決,這就是女性最常見的性功能障礙,即陰道痙攣性交恐懼。
在我的性心理臨床工作中,這樣的病例非常常見,就像內科醫生看感冒一樣。女性覺得自己得了罕見的不可告人的疾病,痛苦且無助。她們的性堅守成了自己婚姻的壁壘,丈夫受不了性壓抑要離婚,父母催生的壓力越來越大。每當在治療中,她們真正看到自己“處女膜”的長相,真正感觸到自己陰道的長相,都有一種無言的憤慨:為什么沒人早告訴我真相?
真相,一個多么簡單的需求,可是,給起來卻那么不容易。我將盡我所能,在這本書的最開始,就告訴女性朋友這個最基本的真相。
開篇測試
首先,請大家先做一個測試,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你在鏡子里認真看過自己的外陰嗎?
你看得到自己的處女膜嗎?
如果針對這兩個問題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要給你雙手點贊。這說明你現在掌握的性知識已經很到位了,非常不錯。
如果你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對第二個問題打了一個大大的驚嘆號和問號,那你就有必要認真往下看了。
首先,如果你在鏡子里能夠確認看到了陰道口,那么其實你就已經看到了處女膜。這句話聽起來很神奇,就是說,處女膜生長的位置,不是在陰道深處,而是在陰道口。如果我們把進入陰道看成穿過一道門,那么處女膜就長在門框上。它并不是一層膜,這些知識都已經過時,你也永遠看不到,更看不到膜上篩子似的孔洞。
你能夠看到的是陰道口,它不是特別規則的一個圓,長有一些類似黏膜的結締組織。可以說,這些東西實際上就是處女膜的殘骸。可能有人會問:“甄老師,我是處女,沒有過性生活,你為什么說這是殘骸呢?”因為女性的處女膜是長在陰道口的一圈東西,本來就不是一層完整的膜。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陰道口長大,之前的處女膜組織就會慢慢被扯動變薄,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在成年女性的陰道口,只能看到一些殘缺不全的黏膜褶皺的痕跡,所以我叫它殘骸。
國外的兒科專家在檢查新生兒時,會看女嬰的陰道口是不是已經很好地形成了一個通暢的管道。如果這個管道不通暢,那就要在女嬰還小的時候做一個小手術,讓管道通暢。所以說,我們的處女膜從來就沒有閉合過,從來都是破裂的,從來都沒有一層膜。所以,“處女膜”這個名字是非常不科學的。
如果一定要給陰道口這一圈沒有任何生理意義的東西起一個名字的話,我寧可叫它處女瓣,或者陰道口的褶皺。
文化溯源
古今中外都有“處女膜”這個表達,因為我們都處在男權社會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隨著社會對平等、尊重、和諧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對女性真正意義上的尊重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對處女膜的科學研究,對“處女鑒別”的嚴重質疑,都是性教育發達國家發起的,并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認可。為什么會有處女膜這個名字?實際上這是男權社會用來管理女人的一種手段。
在遠古的母系社會,人們掌握的物質資源非常少。男性如果需要在女性的族群中謀求一個位置,最好就要和女性有交配的機會,并且留下屬于他的孩子。主動權都是在女性手上。
但后來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男性身體強壯,可以占到更多生產資源,人類社會就慢慢進入男權社會。在男權社會中,男性要保證后代一定是自己的,他必須明確這個女性在跟他有性生活之前是不是跟別人發生過性關系,同時也必須確保這個女性今后不能和其他男性發生性關系,而男性在確定后代方面是被動的,因此就找出很多理由來管理女性,把女性當成他們的私有財產。
擁有三妻四妾成為男性能力和財富的標志,很多人覺得女性在結婚時還是處女就有身價,如果不是就掉價了,沒法嫁到好人家。出于這樣一種理念,才有了處女膜這個名字。大家以訛傳訛,為了共同的性道德觀念,就這樣傳了下來。這個過程中還進行了各種演繹。比如,在封建社會,新婚之夜在婚床上要放一塊白色手帕,如果新娘因為“破處”而流血,就會染紅手帕,稱為“落紅”,以證明這家娶到了貞潔的兒媳婦,是吉祥的象征。在一部國產劇中,一個已婚的國家干部和一個女孩發生關系,事后在女孩坐過的汽車座椅上看到了血跡,男人就以為自己得到了這個女孩的第一次,無比感動,不惜以身試法,發展這段婚外情。而事實是,當時恰好趕上女孩來月經,她早已和男友同居很久了。
還有人認為女性的第一次會非常痛苦,女性必須在婚前守住這個關口。疼痛這種犧牲是要給丈夫的,因為他能保證一個女人后半生有吃有喝,而且有尊嚴。這樣對于女性而言,性就成為一種犧牲,一種交換。有性生活你痛苦,但你會有孩子;不這樣痛苦,你就得不來孩子,沒有孩子,你就沒有地位,沒有活下去的理由。這就是男權社會的產物。
但女性為什么特別相信初夜必痛這件事情?為什么特別相信處女膜是真實存在的一層膜呢?因為從歷史文化到影視作品,都是這個調調,這已經成為不需要考慮對錯的“常識”了。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疼痛就是橫在初夜前的一道坎。女性在首次性交時必然是緊張焦慮、無法真正放松的,現實生活中女性在第一次過性生活時,不疼的人真的不多。經歷了疼痛的女性就像過了一道關一樣,要為自己的付出發聲,證明自己對愛的堅守。這種疼也就成了女性貞潔的標志,即便有不疼的、沒有出血的,她也不敢說出來,因為這相當于是在給自己扣屎盆子。
關于處女膜的醫學新發現
根據現在的調查,中國60%以上的女性在初次性生活時是不疼不出血的。曾經我有機會與一位荷蘭專家交流,通過他了解到,在荷蘭、瑞典,百分之八九十的女性初次性交是不疼不出血的。荷蘭、瑞典是全球性健康教育人士公認的性教育最先進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荷蘭開始倡導性教育工作,90年代,性教育已經進入中學教育內容。進入21世紀以來,性教育陸續進入了荷蘭的小學和幼兒園教育體系。經過若干年努力,雖然荷蘭有合法的紅燈區,但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是全球最低的。近一半的荷蘭年輕人在18歲之前會發生性行為,他們的非意愿妊娠發生率也是全球最低。這些都是因為正確使用安全套在荷蘭已經非常普遍,而這正是安全性行為至關重要的保障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各國性教育工作的重點。在荷蘭,家長會告訴剛上小學的孩子,家里某個角落有一個叫“安全套”的東西,現在他們用不上,但隨著年齡增長,以后會用上;不要在任何時候以任何理由告訴爸爸媽媽,他們因為找不到安全套而忘了使用它,因為在家里,你總能找到。由此可見,性教育在荷蘭已經深入人心,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都是很自然的東西。
我前面提到的關于處女膜的認知更新就是來源于荷蘭,荷蘭有給青少年提供完全免費輔導服務的診所,在那里醫生通常先詢問青少年是否發生過性行為,然后再做檢查,這樣就有機會接觸到沒有發生過性行為的女孩子,在做婦科檢查的時候,醫生有機會去看她們外陰原本的樣子。隨著檢查人數的增多,醫生發現,單純從外陰的狀態看,根本不能判斷這個女孩子是否發生過性行為。
這樣的結論也是近年來知識的一種更新。即使在經驗非常豐富的中國婦產科醫生里,很多人也沒有學過這樣的知識。
這個知識點是性生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屬于性教育中的基礎知識。由于目前性教育并未被納入我國的義務教育體系,所以,大多數女孩子還是“不明真相”的。只有一部分接受過我們的綜合性教育師資培訓的老師,學習過這個知識點。這些老師并沒有性教育的教學任務,他們是靠著一種責任感去做這件事。只有當這些老師真正在學校中開展性教育課程的時候,他們的學生才有可能受益。這些老師雖然優秀,但只是師資隊伍中的極少數,他們力排眾議開展的性教育課程肯定要從大眾更關心的問題入手,比如保護孩子不受性侵犯,不可能首先拋出這個很可能招來各方壓力的顛覆性的知識點,所以,目前看來,“真相大白”的時刻還未到來。但是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判斷你是否有過性行為。
反思:處女身份的意義
這時候,我們要反過來問自己,處女的身份對自己而言意義是什么?你保存著這樣一個身份,它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心理作用?
“處女”這個詞,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沒有發生過性行為的女性這個概念了。它衍生出的意義是,任何非常值得珍惜的第一次經歷。這是非常美好的概念。顯而易見,處女的身份可以讓女性得到積極的認可,就像含苞待放的美麗花朵一樣,讓人珍惜、憐愛、小心翼翼地呵護。這是保存處女身份帶給女性的積極心理意義。
同時,社會上也依然存在著物化女性的現象,處女的身份還意味著更高價值的性資源,男性想占有她們,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由此不難看出,即使女性不覺得第一次性行為是一種犧牲,知道初夜不疼,也知道自己用鏡子就可以看到處女膜,它就長在陰道口,不是一層膜,也沒有什么可沖破的,不會出血也不會疼,保有處女身份對女性而言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心理意義。
每一個女孩子對第一次性生活有新鮮感、好奇感,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確實有女性利用自己的處女身份,在物化女性的社會中,主動去換取更多的物質利益,這和現代新女性的身份太不相符了。
但反過來,很多人即使獲得了處女膜的新知識,也不見得性生活時不疼。這是因為一個女性成長過程中接收到的一直是過去的舊信息,面對這種突然的知識更新,大腦還不能產生穩定的認知。要想讓大腦形成全新的概念,必須有強有力的事實為依據,即多次體驗在放松身心、性興奮的時候,陰道充分潤滑,肌肉充分舒張,容納陰莖的進入,完全不疼痛的性交過程。這樣大腦才會用新的認知替代舊的認知,我們也不會再擔心性交疼痛這件事。
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學員在了解了相關知識以后,知道了第一次性生活不疼,她的新婚之夜也確實沒疼。但過了一個月后,她仍然覺得在過性生活的時候,心沒有放在這個上面,也沒有什么美好的感覺,于是來找我咨詢。我問她:“你在過性生活的時候,是否還在想著自己要印證些什么東西?”她說:“您說得沒錯,我覺得好像真的不疼,怎么每次都不疼?”我說:“你堅守了這么多年的信念,被我一夜之間打破了,你是否有一種自己之前被騙的感覺?”她說:“我確實有這種感覺,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有意讓她通過行為強化一下認知,于是告訴她:“你回去以后用小本子做一個記錄,比方說過一次性生活沒疼,你就記一次,看一個月之后,會不會發生一些什么改變。”結果沒到一個月她就又來找我了,她說:“甄老師,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有感覺了,我知道真正性生活的時候女人的那種感覺了,我徹底放棄了以前初夜必痛的認知,不覺得自己被騙了,而是覺得我已經比別人聰明太多,我沒有體會過痛苦,這是我的幸運。”你看,她真的從積極的角度去體會,一切就都步入正軌了。如果她從消極的角度去體會,就是期待自己會疼,從而證明自己沒被愚弄,這種困擾就會長期在她身上留存。
以上是對一個知識點的闡述,我們學知識,要去反思自己的性觀念和性態度,耐心等它們慢慢轉變,一點一點步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