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先秦與秦朝(5)
- 歷史百科(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5128字
- 2014-10-30 13:59:18
當時,秦國正好是秦惠文王執政,蘇秦拜見了惠文王以后,就向他建議道:“秦國是個四面山關險固的國家,為群山所環抱,渭水如帶橫流,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這真是個險要且富饒的天府之國啊。如果大王能憑著秦國眾多的百姓,把士兵訓練得精良有素,就可以吞并天下建立帝業而統治四方了。”他滔滔不絕地給秦王講了自己為秦國設計的稱霸天下的策略,可是那時的秦惠文王正因商鞅之事而遷怒于那些能言善辯的辯士,所以一開始就不太喜歡蘇秦,更別提他所說的道理了。秦王認為秦國還沒有到可以稱霸天下的地步,不宜輕動,最終沒有采納蘇秦的建言。蘇秦見自己在秦國不能被任用,便離開秦國往東而去。
途經趙國,本想在趙國一試身手,可是趙國的權臣奉陽君趙成也不喜歡蘇秦,無奈之下,他只得碰壁而回。但蘇秦并沒有灰心,他繼續往燕國,以圖發展。在燕國等了一年多的時間,蘇秦終于有機會拜見了燕文侯。他向燕文侯建議說:“燕國東邊有遼東各族,北邊有林胡、樓煩等族,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河、易水。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燕國沃野千里,國富民強,況且南有趙國為屏障,這真是上天賜給大王的天然屏障啊!我認為,大王您應當與趙國聯盟對抗強秦。這里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和燕國相比,秦遠而趙近,秦國如果想攻打燕國,必須從千里以外而來;而趙國若要攻打燕國,就像是在百里以內的地方作戰一樣。所以說,一個君主如果不憂慮百里以內的禍患而特別重視千里以外的敵人,那可再沒有比這樣的想法更錯誤的了。因此,我希望大王能與趙國合縱相親,同時把其他諸侯聯成一體西御強秦,那么燕國以后一定不會有什么后顧之憂了。”
蘇秦一番高論之后,燕文侯是頻頻點頭,然后對他說:“先生,您說的當然不錯,我燕國西邊緊靠著強大的趙國,南邊又與強齊接壤,這樣看合縱肯定可以保我燕國無憂。這樣的話,就請先生幫我聯絡各國,寡人愿意傾國相從。”
于是,在燕文侯的贊助下,蘇秦再次回到趙國。這時,趙國的奉陽君已經死了,沒有人再阻攔蘇秦與趙肅侯相見。蘇秦見到肅侯,先分析了趙國的形勢。
他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使百姓生活得安寧,國家太平。要想獲得這樣的結果,根本在于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當,百姓就能安定;邦交選擇不得當,百姓就會遭受離亂之苦。而趙國東有齊,西有秦,都是一等強國,您和誰結盟都會引來戰爭而使得國家遭受戰亂之苦。不過,我有一計,如果您能聽我的忠告,不久燕、齊、楚等國都會討好趙國,到時候您的功績就可以與古代帝王相媲美了。”
趙肅侯聽得興起,拉住蘇秦,懇請他繼續分析。
“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結盟,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也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可是魏、韓兩國一旦被他國征服,而楚國一旦被削弱,趙國可就孤立無援了。我曾考察過天下大勢,發現各諸侯國的土地五倍于秦國,士兵總和有秦國的十倍,假如六國能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就一定會被打敗。但是,如果趙國向秦國稱臣,災禍就會降臨到趙國頭上。您想一想,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難道是可以同日而語的嗎!”
眼見肅侯有所觸動,蘇秦進一步說:“我看,不如使韓、魏、齊、楚、燕、趙結成一個相親的整體,對抗秦國。到那時,六國相親結成一體共同抵抗秦國,那么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山東六國了。這樣,大王您的霸業就成功了。”
聽到這里,肅侯起身答拜蘇秦道:“寡人愿意聽從先生的能使趙國長治久安的策略。寡人也愿誠懇地資助先生幫助趙國游說各國以合縱抗秦。”
于是,趙國也送財寶、車馬給蘇秦,請他游說各諸侯國加盟合縱。
就這樣,蘇秦又先后來到韓國、魏國、齊國和楚國游說“合縱”的好處,各國諸侯都十分欣賞他的“合縱”策略,表示愿意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不久,六國組成合縱聯盟,約定秦攻一國,其他五國各出精銳救援。如果有一國先背叛盟約,其他五國則共同征伐這個國家。蘇秦因游說六國合縱成功,而被六國任命為相,佩戴六國相印,擔任“縱約長”。
在游說六國合縱期間,蘇秦唯恐秦國搶先攻打趙國,迫使趙國與秦國結盟而破壞合縱,為了能夠保障合縱的順利實現,蘇秦還特意設計促使自己的同學——辯士張儀投奔秦國,去阻止秦國發動戰爭。相傳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后,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表面冷落張儀,對他冷嘲熱諷,不予收留。張儀滿懷希望而來,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在受辱之后,張儀一怒之下便投往秦國去了。張儀西去秦國,果真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在秦國做出了一番事業。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開始實行“連橫”的戰略,以破壞六國聯合抗秦的態勢。蘇秦創合縱之法,游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后,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游說六國親近秦,來拆散合縱。這兩個人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一同導演出了一幕戰國末期群雄混戰的大戲。
張儀欺楚
在那個亂云飛渡、兵火連綿的“合縱”、“連橫”之戰中,秦國的不斷強盛,給其他各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可是,在合縱的國家里,比較強大的齊國和楚國也同樣給了秦國很大的威脅。于是,秦國千方百計地要破壞齊、楚聯盟,而能夠承擔起破縱任務的人,就是張儀。公元前313年,張儀為了實現“連橫”的戰略意圖,便向秦王請命,自己親自前往楚國,開始了離間齊、楚的游說。
張儀到楚國后,首先收買了楚國的權貴靳尚,然后利用他的關系取得了懷王的信任。隨后,張儀便開始離間齊、楚關系。他對懷王許諾稱,如果楚國能夠與齊國斷絕關系,秦王就會把商于六百里的地方獻給楚國,并與楚國結盟。這樣,楚國就不僅可以結好于秦,而且可以削弱齊國勢力,同時又能獲得商于之地,可謂一計三利。楚懷王聽張儀講得眉飛色舞,就十分高興地應允了他。楚國大臣們也都昏昏然地向楚王慶賀,滿朝上下一片歡喜之聲。不過,楚國也有明智之士。當時,楚國大臣陳軫對張儀的意圖非常清楚,他勸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所言,以防被秦國欺騙,而失去盟友齊國。但楚懷王早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聽不進陳軫的意見,還竟然把楚國相印交給張儀,隨后一面派人去齊國宣布斷交,一面派人跟隨張儀去接收土地。
張儀在完成“欺楚”計策之后,就返回了秦國。為了避開楚國派來索要土地的使臣,他先是稱病,連續三個月不上朝。而秦王也借著這個理由,一直搪塞楚使,根本不提割讓商于的事情。懷王認為是他和齊國斷交不徹底的原因,就派人到齊國當面辱罵齊王。齊王大怒,就和秦國和好了。就這樣又過了許久,張儀才出見楚國使者,告訴他當時許諾給楚國的是“從某至某,廣袤六里”之地。他還譏誚楚使道:“獻商于給楚,哪有這回事啊!是楚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里能輕易送人呢?”當楚使垂頭喪氣地回報懷王后,懷王暴跳如雷,大罵張儀,在盛怒之下,他一心只想報復張儀,立刻派出兵馬進攻秦國。結果公元前312年,楚、秦戰于丹陽,而最終失敗的還是楚軍,楚軍有八萬多人戰死。最不幸的是,楚國不但沒有得到商于,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漢中郡。失去漢中后,懷王更加氣惱,他再次調集軍隊重新組織反攻,一直打到秦國的藍田(今陜西省藍田市),但因孤軍深入,遭到秦國猛烈反擊。這時韓、魏兩國也趁火打劫,讓楚國腹背受敵,楚軍又一次大敗而回。秦國取得了漢中,不僅加強了本國關中和巴蜀的聯系,更重要的是解除了楚國對秦國的威脅。
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游說于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于秦或拆散其聯盟,使其力量削弱,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后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310年,張儀病死。
屈原之死
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開始重新和齊國聯合。后來,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再次采取了拉攏楚國的政策。公元前299年,秦國又一次遣使赴楚,邀請楚懷王到秦國的武關(今陜西省丹鳳縣東南)相會,要與楚國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開始的時候,他有所顧慮,一來是怕不去會盟而得罪秦國;二來是怕去了之后又會有危險。所以,他就跟大臣們商量此事。大臣中的革新派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堅決主張不能赴秦,他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和欺騙可不止一次了。如今,大王您要一去,準會上他們的圈套。”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和懷王的寵姬鄭袖,以及那些守舊的貴族們卻憚于秦國的威脅,而慫恿楚懷王前去會盟。他們有的竟然對懷王說:“大王,咱們曾經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導致兩國交戰,我們楚國死了好多人,又丟了許多土地。如今秦國愿意跟咱們和好,怎么能拒絕人家呢。”那個沒有記性的楚懷王最終還是聽信了這一伙人的話,就這樣往秦國去會盟了。
懷王赴秦,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國君臣一行人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就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后路。在會盟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遭到懷王拒絕后,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劫持到咸陽軟禁了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他。楚國的大臣們聽到懷王被劫的消息后,為了斷絕秦國要挾楚國的念頭,楚國大臣便擁立太子即位,他就是楚頃襄王。同時,守舊派貴族公子子蘭成為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過多久就死在秦國。得知懷王客死他鄉,楚國上下無不悲憤。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要留心搜羅人才,遠離身邊的小人,要整軍修武,操練兵馬,等待時機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沒有引起楚王的重視,反而招來了令尹子蘭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楚頃襄王也是一個糊涂的人,聽了讒言,不分是非與黑白,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遙遠的南方——荒涼的溆浦一帶去了。
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離開楚都,經過一路顛簸流離才到了被流放之所。這位懷抱救國救民之志和富國強兵之心的楚國忠臣,眼見自己的抱負不能施展,便將自己對祖國的一腔熱忱化作篇篇詩章,把自己對祖國的愛全部融貫到他的詩歌創作中。這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里,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無限的深情。
后來,當秦國軍隊南下攻楚以后,屈原趕緊順著沅江東下,入洞庭湖,渡過湘江,來到了汨羅江畔(今湖南省長沙市東北)。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的消息傳來,屈原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就在自己眼前,而自己卻又無法施展才能去為國分憂。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來到了汨羅江邊,抱起一塊大石自沉于江中,死時大約六十二歲。
弱燕破強齊
我們在前面的“變法之最”中曾經講到最富有戲劇性的變法,即燕王噲的變法,因為他把王位禪讓給了丞相,反而引起了國家的內亂,結果被齊國乘虛而入,打得大敗,燕國差點被滅掉。后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齊國的入侵,最終把齊軍趕出了燕國。燕王噲的另一個兒子職即位當了國王,他就是燕昭王。昭王立志要使燕國強大起來,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招納能夠治國安邦的人才。
相傳,昭王還專門修建了黃金臺,置千金在臺上,用來表示自己招賢的誠心。這一舉措實施了沒有多久,果真就引發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游說家劇辛等,昭王對他們都很禮遇。其中,最有名的是趙國人樂毅,他很有軍事才能,幫助昭王進行政治、軍事改革,主張根據每個人的才能給予任用,并嚴格訓練軍隊,使燕國的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起來。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了宋國,占領了宋國以前所取得的淮北之地,這下可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恐慌。當時,齊國似乎也強盛到了極點,齊國南敗楚,西威三晉,后又卻秦,繼之助趙滅中山國,最后滅亡宋國。一時間,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面前都表示臣服。而在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國當政的湣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樂毅答道:“現在還不可以,因為齊國地廣人多,單憑燕國去討伐它,無異于以卵擊石。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和別的國家聯合起來才行。”于是,昭王就派人分別到趙國、韓國、魏國取得聯絡。沒有多久,燕國又聯絡了秦國和楚國,幾國訂下盟約,做好了討伐齊國的準備。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各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奔齊國。齊湣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毫不示弱,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樂毅善于指揮,加之聯軍士氣旺盛,一鼓作氣打敗了齊國軍隊,齊湣王狼狽地逃回臨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