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先秦與秦朝(4)
- 歷史百科(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5405字
- 2014-10-30 13:59:18
戰國初年,經過春秋爭霸洗禮的各個諸侯國都鼓足了力氣發展自己,但曾經稱霸西戎的秦國反而日漸衰落。當時,秦國內部守舊貴族把持朝政,弄得國家烏煙瘴氣,動蕩不堪。而與此同時,位于東方的魏國、齊國因先后變法而逐漸強盛,特別是魏國,屢屢侵犯秦國疆土,最終把秦國肥沃的西河之地全部占領。中原各國看到秦國國勢如此,再次變得看不起秦國了,甚至有的諸侯還將它看做“夷狄”一樣的國家。秦國的君臣雖有心振作,但做起事情來總是力不從心。經歷了幾代較為孱弱的君主之后,秦獻公即位了,他在位期間著手進行了一些改革,把國勢稍稍扭轉了一些。
公元前361年,獻公的兒子渠梁即位,他就是秦孝公,由于這個人的出現,秦國歷史為之一變。從孝公秉政之后,國家振起,中原各國逐漸改變了鄙視秦國的態度,而且從此以后中原各國再也沒有資格去鄙夷秦國了,因為秦國真正成為了一個“虎狼”之國,誰招惹了它,誰就會倒霉。
秦孝公即位以后,看到中原各國經過不同程度的改革,國力大增,特別是魏國和齊國的強盛,讓他深感如果不發奮自強就不能振興秦國。于是,他下令求賢,廣泛征招有才能有見識能使秦國強大的人才。這求賢令一傳開,立刻驚動了一個衛國的沒落貴族,即公孫鞅,也就是戰國中期名震諸侯的大改革家商鞅。
商鞅年少時最喜好“刑名之學”,頗為崇拜李悝、吳起等人,對當時的儒、墨、道、兵等各派學說也有涉及。所以,一旦學有所成,他便開始尋找“棲身之佳木”。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一躍成為中原霸主。商鞅見魏國強盛,有意到那里施展才華。于是,他到魏國投奔在魏相公叔座門下任中庶子。商鞅雖年少,但胸藏錦繡,才華得到了公叔座的認可與賞識。可惜的是,公叔座在病危之際才特意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不過,魏王未能聽信其言。公叔座見魏王不想重用商鞅,便對魏王說:“大王,您如果不想任用商鞅,就請您找個借口把他處死。若是他一旦為別國所用,必定會威脅到我們魏國的安危。”魏王聽后,安慰公叔座,表示會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可是他回去后卻告訴人說,公叔座真是病糊涂了,這么一個小小的中庶子能掀起多大的風浪呢!最后,魏王并沒有聽公叔座的話,商鞅就這樣躲過了劫難。
公叔座死后,商鞅聽說遠在西陲的秦孝公已經頒布了求賢令,他當機立斷,收拾行囊,西行入秦。商鞅通過孝公寵臣景監引見得以拜見了孝公。孝公聽商鞅講霸王之道后,頓覺豁然開朗,于是決定重用商鞅,為秦變法。
到了入秦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59年,商鞅逐漸掌握了秦國當時的國情,便向孝公提出變法革新。但是,變法是一場艱巨的斗爭,變法還未付諸實施,即遭到甘龍、杜摯等舊貴族的反對,雙方展開激烈的辯論。商鞅既總結了“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歷史經驗,進一步指出圣人治國,只要能夠強國,就不會拘泥于古代法令;只要是利于百姓的事情,就可以不必非要遵守古代的禮制。就這樣,又過了三年左右的時間,經過多次與守舊貴族的辯論,商鞅最終贏得了孝公的信任。
公元前356年,轟轟烈烈的變法終于拉開了大幕。商鞅針對秦國的土地和勞動力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人們舍農經商的現實狀況,下令貫徹重農政策,鼓勵秦國民眾專力農耕和為國征戰,對于怠于種田或因從事商業或手工業而致貧的人給予嚴厲的懲罰。這是針對束縛和妨害生產力發展的貴族制度和游食習俗的一次重大改革,商鞅確立獎勵農耕和軍功的方針。
此后,他開始改革刑法,以取得變法的法律保證。他改“刑不上大夫”的舊法,剝奪了貴族的政治特權。他還制定輕罪重罰法,比如有人要在街道上亂棄灰土,也要處于“黥”的重刑,以此加強了變法的權威,保證了變法的貫徹實施。
對于保守勢力,他進一步采取嚴厲打擊的策略,禁止大家族聚居,建立什伍“連坐”之法。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這樣一來,便沉重打擊了養著一大群吃閑飯的人的貴族之家。同時,新法強調按連坐制的要求,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以此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
更為重要的是,商鞅還取消了世卿世祿的世襲制度,重新制定了以軍功為晉級原則的二十等爵制,用來獎勵人們從事農耕和作戰。按照新軍功爵制,不論是誰,都需建立軍功才能獲得爵位,獲爵得依次定額占田,才可做官。有爵是良民,無爵是賤民。如果奴隸作戰勇敢,可以賜爵升為良民。如果沒有機會參加作戰,而能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向國家繳納更多的糧食布帛,這也是軍功。
公元前350年,秦國變法進一步深化,秦孝公將都城遷往咸陽,在國內普遍推行縣制。商鞅把許多鄉、邑聚合并成縣,全國共建縣41個,首長由中央派任,直接聽命于國君。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誕生了。它既加強了對農民的統治,也削弱了貴族對政治干預的可能。最后,商鞅又下令重新規劃全國土地,把一些貴族土地沒收,用來獎勵耕戰有功的新興地主和農民,然后按軍功爵祿重新分配,重劃田界,強迫貴族和普通農民一樣平均負擔國家的賦稅,剝奪了貴族“不課不納”的經濟特權。為了保證賦稅平均,同時頒布標準的度量衡器,統一了秦國的度量衡。這些改革措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秦國得以富強起來。
這期間,變法還遇到了更大的阻力,即太子師傅唆使太子犯法,故意破壞變法。不過,在孝公的堅定支持下,商鞅秉公執法,為了表示對犯錯誤的太子的懲罰,他狠狠地懲罰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分別施以劓刑(割掉鼻子)和黥刑(在臉上刺字),以表明他們教導儲君無方。有了孝公的強力支持,秦國的保守勢力被革新勢力所遏制。商鞅終于也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商鞅變法十年,使得秦國百姓民心大悅,人們都努力為公,勇于公戰,羞于私斗。從而使得秦國的民風為之一變,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的大好局面。秦國國力日漸強盛,終于能洗前朝之恥。于公元前339年出兵伐魏,大敗魏國,重新在諸侯國中樹立起大國的威望。
但是,商鞅相秦二十余年,也將秦國的宗室貴戚得罪得不輕,而為自己埋下了殺身的禍根。公元前337年,秦孝公卒,太子即位,是為秦惠文王。秦國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于是,惠文王下令緝拿商鞅。商鞅被迫逃亡到邊境,想投宿館驛,卻被主人以“商君之法,旅客住店要有官府憑據,客店不能收留沒有憑據的旅客”為由,予以回絕。走投無路的他不禁慨嘆,自己竟然也會被自己所制定的法令所害,落得作繭自縛的可悲結局。其后,他轉而赴魏,但魏國君民對他恨之入骨,不僅拒其入境,還逼迫他返回秦國。無奈之下,商鞅回到自己的封地商、于十五邑,調集兵馬準備反抗,但是在秦軍的進攻下,終于寡不敵眾,兵敗被俘。最后,被處以五馬分尸的車裂之刑。
秦國變法,對于商鞅個人來說,雖然他推行了戰國時代最成功的變法運動,但自己卻落得了慘遭車裂的下場,這當然是不幸的事情。然而,對于秦國的發展來說,商鞅苦心經營的變法成果并未被后來的秦王所廢除。商鞅雖然死去了,但其法未敗。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發展成為“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的強國,進而為后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胡服騎射
公元前326年的時候,一位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國王登上了趙國國君的寶座,那一年他只有十五歲。他就是趙武靈王,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他所面臨的形勢十分兇險,國家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諸侯國或少數民族部落包圍著,當時的人們就用“四戰之國”來形容趙國的地緣政治,可見那時趙國形勢的險惡程度。特別是那些以游牧為主的少數民族,他們常常騎著快馬,穿著緊身衣服,手執輕便的勁弓,能夠馳騁自如,像旋風一般地侵入趙國,忽東忽西,燒殺搶掠,趙國軍隊卻來不及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敵人就迅速地撤退了。這樣的局面持續了很久,也嚴重地破壞了趙國邊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所以,為了能夠取得長久的安定,趙國不得不與周邊游牧民族進行頻繁的戰爭。
在交戰的過程中,趙武靈王發現了中原國家與游牧民族作戰方式的不同。中原各國的傳統的車戰方式和穿著寬袍大袖、裳下裙軍服的將士們在平原作戰時還比較得心應手,一旦與敵人在山地和丘陵等地形發生沖突,則處處掣肘,十分不便。同時,中原各國的作戰方式還保持著步兵與戰車兵協同作戰的傳統陣法,即便有騎兵助陣,也大都與其他兵種混雜在一起,很不利于指揮。尤其是,當敵我雙方在交戰的時候,往往不如游牧民族的騎兵那樣機動靈活。趙武靈王就是在實戰中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他便下決心學習胡人短衣裝束與騎射戰術。
有一天,趙武靈王召來他的大臣樓緩和肥義商議,二人很贊同這一主張。
在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趙武靈王對改革服飾和軍事制度的想法逐漸開始向實施的方面轉化了。不過,“胡服騎射”不是簡單的一個軍事改革措施,這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更是中原農耕文明向游牧文明學習,進而更新傳統觀念的變革。因此,在這個改革即將貫徹施行的時候,就在朝廷內外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不但有的百姓表示不會接受,而且趙國朝廷內的一批貴族官僚更是抱有很大的抵觸情緒。
趙武靈王再次找來肥義商量,他問道:“看來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趙國的風俗真是一件難事啊,你看如此多的人都表示反對,寡人究竟該怎么辦呢?”
老臣肥義堅定地說:“大王,我聽說‘疑事無功,疑行無名’。講究大德行的人不附和世俗成見,能成就大功業的人不與一般俗人商議。愚笨的人在事情成功后才能明白,而聰明的人在事前就能有所預測。所以,要辦大事就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呢?”
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贊成我。”
果然,第二天,趙武靈王自己就穿著胡人的服裝上朝來見大臣們。而那些保守的大臣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被嚇了一跳。以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趙文、趙造、周紹等人為首的貴族官僚,抱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的傳統觀念,對趙武靈王的所作所為表示公開反對,以至于后來公子成竟然稱疾不朝。看到國君的叔叔都這么反對“胡服騎射”,大臣們更不愿意穿戴胡服了。一時間,朝內朝外對于改革怨聲四起。
可是,趙武靈王也是下了決心的,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做通他叔叔的思想,他親自上門拜見公子成,跟他說:“叔叔啊,服裝是為了便于使用的,禮制是為了便于辦事的。你看世間的事物還要變化呢,那人就更不能強求一致了。我穿胡服上朝,希望叔叔也穿上它。您想想‘家聽于宗,國聽于君’這句古語,這樣的大道理,您肯定會明白的。現在叔叔不愿穿胡服,天下人笑話的不是你我二人,而是會笑話趙國王室不團結。治國以利民為本,希望叔叔顧全大局。”就這樣,經過反復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于被說服了,也跟著趙武靈王穿起胡服來。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都再沒有話說,只好跟著改穿胡服了。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兒不習慣,后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看到時機成熟,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便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公元前306年,趙國北攻中山,西略林胡。次年,再伐中山,最后滅亡中山,解除了趙國的心腹之患。也因此拓展了疆土,壯大了力量。對于其他諸侯國而言,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十幾年中,趙國屢屢被秦、魏等國打敗。而自從軍事改革以后,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強,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之一變,一躍而成為當時中原的軍事強國。更顯著的變化是,趙國對秦國的戰爭不僅取得了反敗為勝的結果,而且還對那些北方曾侵犯過趙國的游牧民族給予了震懾。
趙國軍事改革之后,秦、齊等大國也爭相效仿,隨著中原各國對“騎射”的進一步接受,馬匹逐漸用于騎乘,大大加強了各地區間的交往與聯系,促進了各地間,尤其是中原漢族與邊地各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可以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國封相
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的聯盟與征伐常常是變來變去的,今天還是朋友,明天可能就反目成仇了。歷史上習慣稱這種多變的結盟關系為“合縱”與“連橫”。公元前324年,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締結盟約,相互尊王,意欲和秦國、齊國、楚國等大國抗衡,首開“合縱”先河。公元前318年,為了與日漸強盛的秦國抗衡,魏、趙、韓、燕又與楚國聯盟合縱抗秦。秦國為了消除六國威脅,則以“連橫”之策相應。“合縱”與“連橫”相持多年,許多策士奔走于各國之間,往來游說。其中,有個名叫蘇秦的人在這場國與國、人與人的相互博弈中脫穎而出,成為聞名天下的縱橫家。
據說,蘇秦早年在外游歷多年,窮困潦倒,無以為生,于是很狼狽地回到家里。對他的歸來,兄嫂、弟妹,甚至是自己的妻子都私下譏笑他,說他不安分,只圖賣弄口舌,所以才淪落到如此地步,真是活該!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好長時間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書讀完了,蘇秦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他自言自語道:“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的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最后,他便潛心研究《陰符》,下了整整一年的工夫,終于發現了諸侯國國君所期望的治國之術。于是,他再次辭別家人往秦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