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三國(4)

劉備首先派遣吳班、馮習率先頭部隊,在巫縣(今四川巫山)擊敗吳軍,占領了秭歸。治中從事黃權勸說劉備應坐鎮后方,劉備不聽,以黃權為鎮北將軍,駐扎長江北岸,自己親率大軍繼續向長江南岸進發。同時,劉備還派侍中馬良到武陵,聯絡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助作戰。

吳軍大都督陸遜雖然年輕,但沉著冷靜,機智勇敢。他認真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力以及地形等情況,認為劉備率軍東下,銳氣正盛,求勝心切,而且居高守險,難以立即攻破,吳軍應該避其鋒芒,等待時機,后發制人。當時,吳軍將領們都不理解陸遜的意圖,認為陸遜年輕膽小,十分不滿。在陸遜的耐心勸說下,終于說服了眾將。陸遜命令吳軍退出山地,將數百里的山地留給了蜀軍,把軍隊后撤到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帶,等待蜀軍的到來。

章武二年(222)正月,吳班、陳式的水軍已進入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區,在長江兩岸駐扎。劉備沒有料到陸遜會采取堅守不戰的戰略,不得已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的土地上設立了數十座營寨,犯了兵家大忌。從正月到六月,雙方相持不決。劉備為求速戰,派人到陣前罵陣,陸遜毫不理睬。為了引誘吳軍出戰,劉備又派吳班率數千兵馬在平地扎營,還在山谷中埋伏了8000人馬。吳軍將領紛紛要求出兵,陸遜識破了劉備的計策,穩住軍心,仍然堅守不戰。此時正值暑熱季節,蜀軍將士酷熱難耐,加之兵力分散,運糧困難,軍心開始渙散。劉備無奈,只得將水軍轉移陸上,在深山密林中扎營,等到秋后再發動進攻。

此時,陸遜認為反攻的時機到了。陸遜首先向蜀軍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進攻,雖然沒有取勝,陸遜卻從中找到了擊敗蜀軍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火攻。

一天夜里,天氣像往常一樣,依然潮濕悶熱。疲憊不堪的蜀軍懶散地沉入夢鄉。劉備在大營中煩躁不安,久久難以入睡。他不知道,災難正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陸遜命令士卒們每人各帶茅草一把,乘著沉沉的夜色,做好放火焚燒蜀軍營寨的一切準備。一聲令下,所有到達蜀軍營寨的吳兵一齊點火。剎那間,火借風勢,蜀軍營寨被熊熊烈火吞噬了。數百里的聯營變成了一條火蛇,拼命地掙扎著。陸遜乘蜀軍大亂之際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朱然率軍率先突破蜀軍前鋒,與韓當所部切斷蜀軍退路。潘璋率兵擊敗蜀軍馮習率領的軍隊。諸葛瑾、駱統、周胤等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吳軍連破蜀軍營寨40余座,并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將張南、馮習和少數民族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投降了吳軍。

劉備倉皇逃遁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部署軍隊,憑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從四面圍攻,蜀軍再次被殺得大敗,車船、器械及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數萬將士喋血沙場。劉備乘夜突圍,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暫避一時。鎮北將軍黃權在長江北岸防御魏軍,劉備戰敗后,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率眾降曹。

劉備逃到白帝城后,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陸遜顧忌曹魏乘機偷襲后方,不宜深入蜀境,下令撤兵。

建興元年(223),兵敗白帝城的劉備由于在夷陵之戰中遭到重創,一病不起。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將諸葛亮等人請到白帝城托付后事。四月,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逝。

夷陵之戰,以吳軍取勝告終。由于劉備的固執,葬送了自己和數萬將士的性命,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孫劉聯盟,葬送了諸葛亮苦心經營的三國鼎立局面,也為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敲響了喪鐘。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夷陵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劉備死后,建興元年四月,后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正是從這時起,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發揮出來。諸葛亮牢記先帝的臨終囑托,忠心輔佐劉禪,治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蜀漢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并積極改善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劉備的興兵伐吳,破壞了業已形成的孫劉聯盟,對蜀漢的發展極為不利。劉禪即位后,蜀國國力薄弱,當務之急就是恢復并鞏固孫劉聯盟,以抵抗曹魏。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斷絕與曹魏的關系,重新建立了與蜀漢的盟友關系。

諸葛亮治蜀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在政治方面,他強調依法治國,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法檢》、《科令》、《軍令》、《蜀科》等就是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諸葛亮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同時,還重視人才,任人唯賢。諸葛亮還對蜀漢的行政機構進行了改革整頓,精簡了吏員,節省了國家開支。在農業方面,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員不要耽誤農時,妨礙農民作業,同時還要減輕賦稅。他鼓勵農民種植,還在漢中一帶推廣屯田,以解決北伐所需的軍糧供應。在水利事業方面,派專人對蜀國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進行維護和管理,以保證農業灌溉的順利進行。在諸葛亮手工業政策的引導下,蜀國的鹽鐵業和織錦業都非常發達。當時蜀國一些地方已經可以用火井煮鹽,鋼鐵冶煉也非常先進。在織錦業中,錦江、錦里都因織錦而得名。諸葛亮鼓勵桑蠶事業,蜀錦成為當時蜀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國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與魏、吳對峙,繼續延續了40年的時光。

諸葛亮在治蜀的同時,還南征北戰,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圖恢復漢室基業。

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分布著一些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乘劉備新亡,蜀漢政權不穩之時發動了叛亂。首先是益州地方豪帥雍闿的叛亂,他殺死了益州太守正昂,氣焰囂張。諸葛亮又任命張裔為益州太守,卻被雍闿抓起來送往東吳,孫權任雍闿為永昌太守。隨后,雍闿又與同郡人孟獲等人煽動當地少數民族起兵叛亂,牂牁太守、越巂夷王等也紛紛起兵響應,嚴重威脅著新生的蜀漢政權。

諸葛亮首先試探性地采取和平解決的方式,給雍闿寫信,勸他停止叛亂,但遭到了雍闿的拒絕。隨后,諸葛亮決定通過武力平定叛亂。建興三年(225)三月,諸葛亮親率蜀軍,兵分三路,開進南中。蜀軍很快平定了越巂郡和牂牁郡,五月,蜀軍渡過瀘水,進入了益州郡。此時,雍闿被殺,孟獲代替他繼續領導叛軍。諸葛亮命令軍士對孟獲只擒不殺,要讓孟獲心服口服。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終于收服了孟獲。孟獲率部來降,并答應南人永不反叛。七月,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徹底平息。

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對當地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如增加郡的數量,任用當地官吏管理當地事務,還讓一些有威望的少數民族豪酋到蜀漢中央任職,對改善蜀漢與少數族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南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平定南中叛亂后,諸葛亮又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戰爭。黃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好機會,第二年春天,他親率大軍開始了第一次伐魏戰爭。著名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在這次北伐前,向后主劉禪上的。諸葛亮首先在漢中駐扎,建興六年(228),他決定出兵伐曹。很快,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陸續降蜀,諸葛亮還在天水收降了姜維,使蜀軍如虎添翼,整個戰爭形勢對蜀軍非常有利。但由于蜀將馬謖輕敵自傲,致使重要軍事據點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并上書劉禪,自貶三級。這年冬天,諸葛亮乘魏吳交戰之機,再次伐魏,包圍陳倉。但由于蜀軍糧草不足,諸葛亮下令撤軍,返回了漢中。

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由于連續陰雨,阻礙了蜀軍的前進,使得蜀軍被迫撤退。建興九年(231)春,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在這次戰爭中,諸葛亮與魏將司馬懿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比試。正在勢均力敵之時,劉禪突然要求諸葛亮撤兵,諸葛亮急忙撤回漢中,卻被告知并不是劉禪下令撤軍,而是負責運糧的李嚴失職,假傳圣旨。諸葛亮雖然上書劉禪將李嚴治罪,卻喪失了戰勝魏軍的大好時機。

為了解決軍糧輜重的運輸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為戰爭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后援補給。經過了三年的修養生息,魏、蜀雙方的實力都有所增長,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軍兵出斜谷口,駐扎在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繼續對峙。但諸葛亮由于過度勞累,身體每況愈下,終于病倒在前線,逝于五丈原。諸葛亮死后,蜀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被曹魏所滅。

劉禪為了紀念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做出的豐功偉績,將其葬于漢中的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追謚為忠武侯,所以歷史上稱諸葛亮的祠廟為“武侯祠”。

曹丕代漢

赤壁之戰后,曹操轉而采取了穩定自己后方的戰略,不敢再輕易南下。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為魏王。十月,曹丕逼漢獻帝退位,代漢稱帝,曹魏建立。

曹丕稱帝后,繼承了其父曹操的施政方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生產生活的措施。他下令減輕刑罰,為百姓提供更為寬松的生活環境。在大災時節,他多次頒布詔書,開倉賑恤災民。他非常重視人才,曾幾次下詔地方推薦人才。他曾下詔禁止厚葬和淫祀,還在病重的時候,釋放后宮的部分宮女回家。鑒于前朝的教訓,他禁止婦人、宦官和外戚干政。曹丕對諸王限制得非常嚴,當時,諸侯國有名無實,與漢代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

曹丕在位的六年期間,曹魏政權穩定,文治算是較為成功,而武功卻遠不及其父。曹丕曾經多次出兵伐吳,但都沒有成功。他曾面對波濤洶涌的長江慨嘆道:“我雖然擁有上萬鐵騎,卻毫無用武之地,看起來我是沒有辦法戰勝吳國了!”曹丕最終沒有伐吳成功,只能帶著遺憾去見他的父親。

黃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長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叡在位的十幾年中,曹魏并沒有什么大的作為,但曹叡的奢侈腐化在當時卻是出了名的。他即位不久,便大興土木,在鄴城為自己的母親修建墓園,還在洛陽修建曹氏宗廟。他下令整修了許昌皇宮,興建了景福殿、承光殿,并征調大量民夫,在洛陽興建洛陽宮,修建起昭陽、太極殿,筑成高十余丈的總章觀。還命令馬鈞監造崇華殿、青霄閣、鳳凰樓、九龍池,極盡奢華之能事。在群臣的勸說下,曹叡才略有收斂。曹叡不僅奢華,而且淫逸。他的后宮寵幸著數千美女。他選出了六名有才的美女任女尚書,讓她們幫助處理群臣的奏章。他經常乘坐著指南車在宮中隨意游幸,見到中意的美女,就拉她上車共度良宵。曹叡毫無節制的縱欲,使得他年紀輕輕就骨瘦如柴,疾病纏身,終生也沒有生一個兒子。

曹叡36歲便去世了。曹魏政權在曹丕、曹叡在位期間,雖然沒有什么大的建樹,但魏國還是度過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曹叡死后,司馬氏逐漸崛起,曹魏政權岌岌可危。

高平陵驚變

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初,曹叡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遂安排后事,令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輔佐太子。曹叡死后葬于高平陵。

曹芳即位后,司馬懿、曹爽作為輔政大臣,均加侍中、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行政權、軍事權集于一身。司馬懿這邊,有其子司馬師、司馬昭作為左膀右臂。曹爽這邊,不僅有其弟曹羲、曹訓、曹彥輔助,更有畢軌、鄧飏、李勝、何晏、丁謐等人為心腹,從而形成了兩大政治集團。為了分散司馬懿的權力,曹爽接受丁謐建議,令皇帝下詔,將司馬懿的官職改為太傅,名義上是提高地位,實則奪權。此后,曹爽專擅朝政,樹立黨羽,頻繁改易制度。司馬懿無法制止,便不動聲色,假裝稱病,不參與朝政,暗地里卻與司馬師、司馬昭籌劃,伺機反撲。

在曹芳即位的第十個年頭,機會來了。嘉平元年(249),又是一年的年初,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曹芳要去高平陵祭奠先帝,曹爽陪同前往。

就在此時,司馬懿集團開始了行動。司馬懿首先假傳皇太后的命令,關閉了洛陽城的所有城門,派兵占領了武器庫和重要軍事據點,并命人控制了曹爽及其兄弟的軍營。隨即向皇帝參奏曹爽,歷數其罪。曹爽得知事發后,更是驚慌失措,不知所為。司馬懿進一步發難,派人假意勸說曹爽如果認罪,處罰僅是免官而已,曹爽等人信以為真。

此時,曹爽的同鄉桓范冒死來見曹爽,建議曹爽兄弟挾天子至許昌,發四方兵馬以自備。曹爽經過一夜的“深思熟慮”,將刀擲于地上說:“我雖然被免了官,怎么著也能做一個富翁吧。”桓范聽罷,失望至極,哭著說:“像曹真這樣的能人,怎么生出了像你們這樣的兄弟啊,真是一群蠢豬!他怎么也不會想到今天會落到滅族的地步啊!”心灰意懶的桓范丟開曹爽兄弟,默默地離去了。

曹爽還指望司馬懿僅僅會免了自己的官就罷手,乖乖地向曹芳奏明罷免己官,然后護送曹芳回轉了洛陽。曹爽兄弟一到家,司馬懿便立刻派人把曹爽家包圍了起來。緊接著,司馬懿便開始羅織罪名,旋以謀反的罪名把曹爽下獄,夷滅三族。

高平陵政變以曹爽集團覆滅,司馬懿集團勝利告終。從此,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曹氏的命運也將走向終結。

魏末三少帝

在曹魏末年的短短二十余年中,連續出現了三位年輕的皇帝,他們是曹芳、曹髦和曹奐。

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養子,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青龍三年(235)立為齊王。景初三年,明帝病危時立為太子,時年僅8歲。明帝死后,8歲的曹芳即位為帝,在位十五年被廢,年僅23歲。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孫。正始五年(244)封為高貴鄉公。曹芳被廢后,十四歲的曹髦即位為帝,在位六年被殺,年僅20歲。

曹奐是魏武帝曹操之孫。甘露三年(258)封為常道鄉公。曹髦死后,十四歲的曹奐即位為帝,在位六年被廢,年僅20歲。

這三位皇帝即位時還都是少年,曹芳甚至可以稱為兒童,他們離開帝位時也就是二十幾歲。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們,本應該享受花季少年的幸福時光,卻無可奈何地卷入了腥風血雨的政治斗爭中。而就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始終籠罩著一道揮之不去的陰霾,那就是司馬氏的控制。最終,這道陰霾將他們完全吞噬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县| 阳高县| 铜鼓县| 屏山县| 沾化县| 齐齐哈尔市| 陈巴尔虎旗| 肇东市| 屏东县| 贺州市| 贡嘎县| 嫩江县| 远安县| 漯河市| 延津县| 富蕴县| 定襄县| 射洪县| 揭西县| 桃园市| 保亭| 肥东县| 即墨市| 攀枝花市| 嘉定区| 察哈| 奉化市| 渝北区| 威宁| 永城市| 洞口县| 丰原市| 盐源县| 东兰县| 舞钢市| 汾阳市| 沁水县| 方山县| 会宁县| 阿荣旗|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