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三國(5)
- 歷史百科(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2800字
- 2014-10-30 13:59:18
嘉平三年(251),司馬懿去世,其子司馬師繼續控制曹魏軍政大權。嘉平六年(254),司馬師羅織罪名,殺害了反對他的李豐、夏侯玄、張緝等人,皆夷三族。又廢掉了曹芳的皇后張氏,另立皇后王氏。司馬師的這些舉動,令年輕的曹芳極為不滿。但由于司馬氏權傾朝野,曹芳敢怒而不敢言。當時,司馬師之弟司馬昭鎮守許昌,曹芳下詔命他出擊西蜀姜維,借機疏遠他,分散司馬氏的力量。司馬昭可沒有那么傻,在司馬師的示意下,他在出征前,率領著軍隊進入洛陽城。名為朝見皇帝,實則向曹芳示威,威脅皇權。曹芳的親信勸他下詔趁機除掉司馬昭,控制軍權,進而威脅司馬師交出軍政大權。曹芳立刻寫下詔書,但他畢竟年輕,面對著詔書竟然嚇得渾身顫抖,不敢發出。曹芳優柔寡斷,司馬師卻雷厲風行,廢帝的陰謀正在秘密進行著。
司馬昭的軍隊進入洛陽城后,司馬師認為心里有底了,便以皇太后的命令召集大臣們開會,說曹芳荒淫無度,不能繼續做皇帝了,大臣們沒有人敢公然反對。這次會議的結果是,收回曹芳的皇帝印信,讓曹芳仍然去做他的齊王。
曹芳被廢后,司馬師又以太后的名義,立了另一個小傀儡皇帝,14歲的曹髦。曹髦即位一年后,正元二年(255),司馬師病死,其弟司馬昭繼掌曹魏大權。司馬昭由大將軍做到相國、晉公,加九錫,氣焰熏天。曹髦即位后,已漸漸長成一個小伙子,他見到皇權日漸衰落,氣憤難忍。一天,他對王沈、王經、王業等人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斃,今天我就想和你們一同聲討他。”王經連忙說:“目前司馬昭權傾朝野,天下人都愿為他賣命,這已不是一兩天的事了。況且陛下身旁沒有軍隊,沒有兵器,您靠什么聲討司馬昭啊?如果不謹慎行事,恐怕就要大禍臨頭啊!”年輕氣盛的曹髦哪里聽得進王經的話,從懷中掏出了黃綾手詔,毅然說道:“我已經決定了!即使是死,又有何懼,何況也許還不至于死呢。”隨即入宮去見太后。王沈、王業見狀,立刻跑到司馬昭面前告狀,王經不同意他們的做法,堅決不去,后來被司馬昭殺害。
曹髦見過太后后,手持寶劍,登上馬車,率領眾人沖出宮門。在宮門,曹髦遇到了司馬昭之弟司馬伷,大喝一聲,嚇得司馬伷驚慌逃竄。正在這時,中護軍賈充、成濟等人聞訊趕來,成濟問賈充怎么應付。賈充說:“晉公命令,要死的不要活的。”于是成濟挺戟刺死了曹髦。
曹髦被殺后,14歲的曹奐又被推上了傀儡的位置。曹奐在位期間,司馬昭完成了滅蜀的戰略計劃,司馬氏獨掌天下的時機成熟了。此后,司馬昭晉爵晉王,立其子司馬炎為世子。咸熙二年(265),就在司馬昭死后不久,曹奐禪位于司馬炎,曹魏滅亡,西晉建立。曹奐貶為陳留王,得善終。
魏末的三個小皇帝,兩個被廢,一個被殺,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的陰霾下,度過了悲慘的青少年時代。他們的悲慘命運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而是由當時政治形勢的發展趨勢造成的。
孫吳末路
經過孫權的治理,東吳在江東已然站穩了腳跟,并向四周擴展。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孫權稱吳王。吳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定都建業,與魏、蜀成鼎足之勢。但到孫權統治后期,東吳內部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孫權的進取之心漸漸消退,大臣間的爭權斗爭也頻繁發生,東吳的統治進入了衰落期。
張溫是孫權非常信任的重臣,曾任選曹尚書,后又拜為太子太傅。由于張溫在出使蜀國時,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引起了孫權的猜忌。恰巧張溫推薦暨艷為選曹郎,官至尚書,為東吳選拔人才。暨艷試圖改革當時的弊政,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孫權聽信讒言,將暨艷等人殺死。由于暨艷是由張溫推薦,孫權便以此為由,將張溫下獄。孫權不忍殺他,將他罷職為民,遣返原郡去了。孫權又借立太子事件,逼死了曾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的陸遜。孫權還任用呂壹等人為校事,監督大臣,凡事無論巨細,吹毛求疵,羅織罪名,誣陷忠良,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后孫權迫于壓力,殺掉了呂壹,但在東吳內部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孫權在確定繼承人方面也經過了一番周折。孫權首先是按照慣例,立長子孫登為太子。當時,孫權非常寵幸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二子,孫和與孫霸。太子孫登的母親出身低賤,孫登自覺羞愧,便有意將太子之位讓給孫和。孫登當了20年的太子后死了,孫權便立孫和為太子。但是孫權更喜愛孫霸,對他的待遇與對太子一般無二。這樣,孫和與孫霸,一方為了維護太子地位,一方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各自形成了一個小集團,相互展開了斗爭。最后的結果是,孫權既廢掉了太子孫和,又將孫霸賜死,另立潘夫人之子孫亮為太子,以此息事寧人。
吳太元元年(251),孫權已到古稀之年,病重垂死。當時太子孫亮剛剛10歲,無法親政,侍中孫峻便向孫權推薦了時為大將軍的諸葛恪入朝輔政。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亮的侄子,在軍事上為東吳屢建功勛。孫權自知以諸葛恪的才能和聲望足以擔當輔政的大任,但又擔心諸葛恪剛愎自用,恐誤大事。在孫峻的再三建議下,諸葛恪得以入朝輔政,同時,孫弘、孫峻等人協助輔政。神鳳元年(252)四月,孫權病逝,終年71歲。太子孫亮即位,諸葛恪與孫弘受遺詔處理后事。諸葛恪與孫弘本來就不和,孫弘是第一個知道孫權病逝消息的人,他想乘此機會,封鎖消息,偽造詔書,除掉諸葛恪。不料此事卻被孫峻得知,孫峻連忙向諸葛恪匯報,諸葛恪設計將孫弘殺死,獨攬大權。
此時,曹魏在得知孫權去世的消息后,出兵七萬,兵分三路大舉伐吳。諸葛恪率軍四萬抵擋,大勝曹兵。此后,諸葛恪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產生輕敵思想。建興二年(253),諸葛恪不顧眾人的反對,率領二十萬大軍再次向曹魏發起了攻擊。四月,諸葛恪的軍隊進入淮南,包圍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魏軍頑強抵抗,新城久攻不下,吳軍傷亡慘重,勞而無功,被迫撤軍。
諸葛恪回到建業后,更加肆無忌憚,獨斷專行,逐漸失去了人心。孫峻當年曾保舉諸葛恪入朝輔政,又與諸葛恪同受遺詔輔政,但諸葛恪看不起孫峻,經常侮辱他。孫峻懷恨在心,便與吳主孫亮合謀設計殺害了諸葛恪,東吳大權落入孫峻之手。
孫峻死后,從弟孫綝代替輔政,氣焰熏天。孫亮親政之后,十分厭惡孫綝的專權。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他調集了三千多軍士的子弟,從中選擇年輕力量大的組成團隊,每天在宮中操練,以防不測。孫綝對此已有察覺,便暗中防備,讓他的四個弟弟分別控制了禁衛軍。后孫亮想先發制人,計劃殺死孫綝,不料事情敗露,孫綝發動政變,反將孫亮廢掉。孫亮被廢為會稽王,那時他還不到20歲。
永安元年(258),孫綝迎立孫權第六子孫休為帝。孫綝自己擔任丞相,孫綝一門,職掌禁兵,權傾朝野。孫休不滿于孫綝的權重,經過一系列的籌劃,在臘月孫綝入朝時,將其殺死。
孫休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生產生活的措施,使東吳進入了短暫的發展時期。但孫休只信用舊臣濮陽興、張布,令時人大失所望。元興元年(264)七月,孫休病重,口不能言,但可以寫字。他用手書將濮陽興等人召入,用手臂指著自己的兒子孫霸,意思是這是未來的皇帝,希望他們衷心輔佐他。過了幾天,孫休就死了,年僅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