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三國(3)

就在諸葛亮出山的第二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開始南下,進逼荊州。面對曹操的強大勢力,劉表憂郁病死,次子劉琮被擁立為荊州牧,投降曹操。劉備得知曹操南下后,棄新野,走樊城(今湖北襄樊),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撤退。劉備路過襄陽,眾百姓都愿跟隨劉備南逃,人數已經達到十余萬,輜重數千輛,一天只能走十余里。雖然行動緩慢,但劉備不忍舍棄。與此同時,劉備派遣關羽乘數百艘船先行一步,然后到江陵會合。曹操派遣了五千精騎追趕劉備一行,在當陽的長坂(今湖北東陽東部),曹操軍隊追上了劉備。劉備的軍隊大敗,他和妻子在亂軍中失散,只得突圍逃走。后在漢津遇到關羽,與劉表長子劉琦萬余人,一起逃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此時,東吳孫權派魯肅到夏口來探聽消息,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結成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后,劉備上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征荊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雷緒也率部下數萬口人投效。后劉琦病死,眾人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孫權也將其妹嫁給劉備。建安十九年(214),益州牧劉璋投降,劉備奪取益州,勢力增強。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派諸葛瑾向劉備索還荊州,劉備不從。孫權大怒,派遣呂蒙率軍奪取荊州三郡。后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分割荊州,但孫劉關系已趨惡化。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劉備率軍北上,占據漢中,自稱漢中王,同時占領上庸。同年冬,孫權占領荊州,關羽被殺。孫劉聯盟正式決裂。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篡漢稱帝,建立曹魏。劉備也于第二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建立了蜀漢政權。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決心奪取荊州。同年七月,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親率五六萬軍隊,發兵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敗,撤退到白帝城。劉備憂郁成疾,不久于人世。在臨終前,劉備將其子劉禪托付于李嚴與諸葛亮。章武三年(223)春,劉備病逝,謚號為昭烈帝。劉禪即位后,諸葛亮忠心輔佐,對內精心治理蜀國,對外南征北戰,鞠躬盡瘁,將蜀漢政權又延續了數十年。

從歷史事實上看,諸葛亮真正發揮作用是在劉備死后,總攬蜀漢軍政事務之時。在此之前,除諸葛亮的《隆中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外,諸葛亮基本沒有參加過多少重大的軍事決策和行動,所以《三國演義》中那些近乎神話的情節都是后人為了神化諸葛亮而進行的藝術虛構。

江東豪俊

江東又稱江左,是中國古代對長江以南地區的稱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逐鹿爭權之時,一批有志之士在江東慢慢崛起,后來成為三國鼎立中的一方強大政權,這就是以孫氏為首的江東集團。

江東孫氏集團的崛起始于孫堅,經過其子孫策、孫權的經營,曾達到一度的強盛。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是春秋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孫堅出生在一個官宦人家,他年輕時曾做過縣吏,后又應郡府征召,代理校尉之職。由于討伐許昌反兵有功,孫堅被任命為鹽瀆縣丞,數年后,又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黃巾起義爆發后,孫堅招募士兵,跟隨朱儁共同鎮壓起義軍,孫堅憑借戰功被朝廷任命為別部司馬。中平三年(186),孫堅又隨同張溫到涼州平定邊章、韓遂的叛亂。中平四年(187),長沙人區星起義,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前往鎮壓。孫堅很快平定了起義軍,朝廷褒獎他的功勞,封他為烏程侯。

董卓專權后,孫堅加入了關東群雄討伐董卓的隊伍,殺死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增強了勢力。而后,孫堅率兵到達魯陽(今河南魯山),與袁術相見,袁術表奏他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初平元年(190),孫堅不戰而退去了董卓的騎兵。初平二年(191),孫堅被董卓的部將徐榮包圍,豫州兵全軍潰敗,孫堅和十幾個騎兵突圍逃出。他收集殘部,進駐陽人(今河北汝陽東北),伺機再戰。董卓派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帶五千人馬,前往迎擊。孫堅利用胡、呂二人的矛盾,大敗董卓軍隊。

董卓對孫堅的人望和勇猛非常懼怕,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拉攏孫堅的計策。他派人勸說孫堅,想與他結為婚姻之好,還讓孫堅開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單,答應保舉任用他們。孫堅拒絕了董卓的“好意”,繼續進軍洛陽,與董卓正面交鋒。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交戰,被擊敗,轉守澠池和陜城。孫堅進入洛陽,命令清掃漢室宗廟,并得到了漢王朝的傳國玉璽。隨后,孫堅回到魯陽。

初平二年,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孫堅擊敗了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但在一次出行時,孫堅被黃祖部將從竹林間發射暗箭射死。

孫堅死后,長子孫策繼承了其父的事業。孫策字伯符,喜愛結納豪俊之士,他與舒城人周瑜同歲,二人關系密切。孫策繼承父業的第一步戰略是去壽春找袁術,經過一番周折,孫策說服了多疑的袁術,得到了父親原來統率的部隊,勢力由此開始發展。

袁術反復無常,他曾許諾任用孫策為九江太守,但不久又改用丹陽人陳紀。袁術攻打徐州,向廬江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大怒,派孫策去攻打陸康,并答應孫策如果占領廬江(今安徽合肥),廬江就歸孫策所有。孫策占領廬江后,袁術再次失信,任用部下劉勛為廬江太守。孫策對袁術再次感到失望。丹陽尉朱治勸說孫策趁機返回家鄉,占據江東,發展勢力。于是孫策去見袁術,對袁術說:“我想幫助舅父進攻橫江,獲勝后,我還可在當地招募士卒,可得到三萬人馬。然后,我再率領他們幫助您平定天下。”愚蠢的袁術答應了孫策的請求,并上表朝廷任命孫策為折沖校尉。這樣,孫策脫離了袁術,向自己的家鄉進發了。

孫策沿途招募軍隊,到歷陽(今安徽和縣)時,軍隊人數已達到五六千人。當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率兵前來迎接孫策并贊助軍糧。孫策大喜,對周瑜說:“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能成功。”孫策隨即攻克了橫江、當利,擊敗了揚州刺史劉繇、下邳相笮融、會稽功曹虞翻,威震江東,自任會稽太守。

建安二年(197)夏,曹操派人攜帶獻帝的詔書給孫策,任命他為騎都尉,襲父爵為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并命他與呂布、陳瑀等一起討伐袁術。不料,陳瑀卻想乘機奪取孫策的地盤。孫策發現了這一陰謀,大敗陳瑀。此時,曹操又表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袁術死后,孫策又相繼擊敗了劉勛、黃祖、鄒倫、錢銅、王晟、嚴白虎等部,平定了江東。孫策繼承其父孫堅基業,一統江東,奠定了此后東吳政權的基石。

孫策好打獵,坐騎是一匹上等的好馬,矯健如飛,奔跑起來,誰的馬也趕不上它。建安五年(200)四月,孫策又出去打獵。他志得意滿,追逐獵物,享受著勝利的喜悅。突然,一支冷箭從草叢中射出,孫策躲閃不及,正中前額,翻身落馬。孫策身邊的護衛連忙趕上,將射箭的刺客斬殺。原來這些刺客是曾被孫策殺死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當初,許貢曾上表給獻帝,認為應該將孫策召回朝廷,控制起來。孫策得知后,殺死了許貢。許貢死后,他的門客就隱藏在民間,伺機為許貢報仇。孫策中箭后,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請來張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說:“中原正在大亂之中,如果以吳、越之眾,憑借三江的險固,足以觀成敗。請各位忠心輔佐我的弟弟孫權。”說罷,孫策把孫權叫來,把印綬交給孫權,對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當天,孫策去世,時年26歲。

孫策死后,其弟孫權在張昭、周瑜等人的輔佐下,繼續開拓江東事業,建立了東吳政權,與曹魏、西蜀成鼎足之勢。

赤壁鏖兵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重大戰役,在《三國演義》中,作者以濃重的筆墨將這次戰役描寫得生動傳神,其中不乏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諸葛亮舌戰群儒”、“孔明用智激周瑜”、“群英會蔣斡中計”、“用奇謀孔明借箭”、“龐統巧授連環計”、“七星壇諸葛祭風”、“關云長義釋曹操”等。事實上,這其中有不少情節都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夸張以及傳說的成分。讀起來雖然津津有味,實則離真實的歷史很遠。這里,我們要還歷史以真實,講述那場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赤壁大戰。

赤壁之戰的始作俑者是曹操,所以要先從曹操說起。官渡一役,曹操擊敗了袁紹,又在隨后幾年平定了烏桓,統一了北方。為了實現他統一全國的理想,建安十三年(208)正月,曹操返回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后,開始了南下用兵的準備。他讓朝廷罷去三公,恢復設置丞相、御史大夫,自己任丞相,把持朝政,在政治上穩固了地位。為了增強水上作戰能力,他在鄴城開鑿了玄武池專門訓練水軍。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在許都附近駐扎,加強防備。將西涼馬騰及其家屬遷到鄴城,從而減輕來自西北的威脅。在后方的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十余萬南下,進逼荊州。

身染重病的荊州牧劉表聞訊,驚慌失措,不久便病死了,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此時,曹操軍隊已到新野,面對曹軍的強大攻勢,劉琮不戰而降。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占領了荊州,曹操水軍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依附劉表的劉備此時正屯駐在樊城,當他得知劉琮降曹的消息后,立即向江陵方向撤退,并命關羽率領一萬水軍,由漢水撤退,待到江陵會合。由于劉備不忍舍棄百姓,致使行進緩慢。曹操見劉備撤退,便親率精騎5000,一路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劉備被曹軍追上。劉備大敗,在亂軍中逃脫,并與妻兒失散。隨即,曹操占領了江陵。此時,通往江陵的道路已被曹軍截斷,劉備只得向漢水方向撤退,與關羽會合。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也率兵前來接應,劉備總算逃出了曹軍的追擊,隨劉琦來到了夏口。

曹操占領江陵后,決定乘勝進軍,向孫權、劉備發起了攻勢。

早在劉表去世之時,孫權就曾派魯肅出使荊州,以吊喪為名,觀察荊州動靜。劉琮投降,劉備南撤后,魯肅還曾到當陽去見劉備,勸說劉備與東吳結盟,同心破曹。劉備還聽從了魯肅的建議,進駐到鄂縣的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當曹操即將從江陵順江東下之時,劉備忙遣諸葛亮隨魯肅往東吳會見孫權,共商破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后,孫權已接到了曹操寫來的挑戰信,信上說:“今治水軍80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曹操的口氣十分桀驁不馴,使孫權非常惱怒。孫權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顧慮孫劉聯軍不是曹操的對手,處于舉棋不定的境地。此時,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張昭為代表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在這個關鍵時刻,諸葛亮見到孫權,為孫權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利弊,魯肅又用激將法勸說孫權,同時將主戰的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是東吳的名將,孫權十分信任他。魯肅在此時召回周瑜,也是為了讓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曹。周瑜回來后,十分贊同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他在眾人面前分析了曹軍的弱點,認為曹操的后方不穩定,馬超、韓遂尚在關西,是曹操的后患。曹軍不習水戰,遠道而來,水土不服,必生疾病。再加上此時正值嚴冬,戰馬缺少草料,供給不足。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周瑜還認為此次南下的曹兵并沒有80多萬,實際數量應該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對曹操也并不信任。周瑜的一番話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于是,孫權命周瑜為左督,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精銳部隊3萬人,同諸葛亮沿江而上至樊口,與劉備會合,共同抗曹。

周瑜與劉備會合后,繼續前進,在赤壁(今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赤壁山)與曹軍相遇。曹軍雖然新收編了荊州水軍,但戰斗力較弱,再加上北軍水土不服,導致疾疫流行。建安十三年十月,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江中進行了第一次交鋒,曹軍戰敗。曹軍被迫退到北岸烏林一帶,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帶,蓄勢再戰。由于初戰失利,再加上北軍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曹操便下令用鐵鏈將戰船首尾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準備過冬后再戰。周瑜急欲速戰,幾次出兵向曹軍挑戰,曹軍仍舊堅守不戰。此時,部將黃蓋向周瑜建議用火攻擊敗曹軍。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建議,并安排黃蓋用詐降計接近曹操戰船。曹操接到了黃蓋的降書,信以為真,并派人將受降的時間和信號告知黃蓋。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的晚上,天空中刮起了少見的東南風。黃蓋準備了十艘戰艦,滿載著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還在每艘大船后拴上一些小船。黃蓋率領的艦隊順風向曹軍戰船駛來。船離曹軍戰船二里多遠的時候,黃蓋命令各艘大船上的士兵點燃柴草,黃蓋和眾士兵立刻跳上小船,撤到南岸。剎那間,各艘大船變成了火船,船與火都借著風勢,向曹軍戰船沖去。曹軍戰船變成了一片火海,大火還燒到了岸上各營。長江被染成了血紅色,曹軍人馬燒死甚眾。

剩余的曹軍在孫劉聯軍的追擊下,倉皇逃到南郡,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撤回北方。從此以后,曹操沒有再大規模發兵南下。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孫劉聯軍的勝利,奠定了此后三國鼎立的格局。

夷陵之戰

赤壁之戰后,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西蜀和東吳圍繞荊州的歸屬問題,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雙方矛盾加深。建安二十四年(219),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軍大戰,孫權乘機派呂蒙偷襲關羽的后方江陵。關羽聞訊率軍回救,兵敗被殺,孫權占領了荊州。

黃初元年(220),曹丕代漢稱帝,建立曹魏。章武元年(221)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劉備稱帝后,為了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準備大舉伐吳。諸葛亮、趙云等人對劉備此舉不持贊同意見,認為曹魏是國賊,而孫權不是。現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正好應該順應民心去討伐兇逆。從目前的局勢看,大舉伐吳對蜀漢是不利的。持這種意見的人還有許多,他們也都再三勸諫劉備不要出兵伐吳。此時的劉備已然做了皇帝,既志得意滿,又報仇心切,根本聽不進去眾人的意見,他固執己見,決意伐吳。

這年七月,劉備親率五六萬大軍,大舉伐吳。孫權面對劉備強大的攻勢,為了保證荊州不再失守,將都城從建業(今江蘇南京)遷到了武昌(今湖北鄂城)。同時,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五萬人抵御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劉備在東進的過程中,又得知了張飛被殺的消息。而且殺害張飛的張達、范強又投奔了孫權。劉備聽罷,猶如火上澆油,更加堅定了他伐吳的決心。孫權雖然占領了荊州,但他仍不愿意破壞業已形成的孫劉聯盟。他得知此事后,曾派遣使臣向劉備求和,南郡太守諸葛瑾也給劉備寫信,勸他罷兵,但都被劉備拒絕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温州市| 确山县| 定西市| 正阳县| 微山县| 南乐县| 临邑县| 鄂伦春自治旗| 西乌| 巧家县| 雷山县| 云阳县| 宁波市| 长治县| 汕尾市| 丰城市| 马鞍山市| 新野县| 石狮市| 张北县| 衡东县| 昂仁县| 涪陵区| 陆河县| 呼和浩特市| 彭水| 余庆县| 常山县| 新疆| 乐安县| 应用必备| 胶州市| 龙州县| 获嘉县| 朔州市| 红原县| 黄骅市| 若尔盖县| 岚皋县|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