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叉
- 經濟學經典名言的智慧(超值金版)
- 牧之 趙凡禹
- 2430字
- 2014-10-29 17:04:34
人類的決定常常與根據標準的經濟理論作出的預測大相徑庭。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
了解一個人之動機的最大困難,是因為人們都會試著將一切合理化。大多的人都會傾向比較有智慧的方式解釋行為,尤其當事實的真正原因普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時候,更會隱瞞事實的真相。
——美國心理學家迪希特·歐內斯特
大多數投資者并非是標準的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并不總是回避風險的。
——丹尼爾·卡尼曼
名言解讀
在2007年中國股市火爆的時候,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濟南市的一位老大爺在大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停下來對路邊的人說:“我要買股票。”大家都很奇怪,就問他:“大爺,您要買哪支股票呀?”老大爺頭也沒抬的說:“我要買股票,就是買了就能賺錢的那個票。”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事情很多,只是沒有老大爺這么突出罷了。心理經濟學認為,這種現象說明,人的心理感情在大多數時間里代替理智,主導人們的經濟行為,而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從眾行為和群體心理。
心理經濟學又稱經濟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對生產關系、經濟政策和經濟機制的心理反映規律的科學,是經濟學、管理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心理經濟學是20世紀中葉以后逐步形成的。早期泰羅曾對勞動心理作過研究。而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1970年代才正式建立的。
相對于其他學科,諸如經濟學的完整的結構框架而言,心理經濟學的體系還不完善,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心理經濟學在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時,其所依據的理論主要是借助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總的來說,心理經濟學常用的理論基礎主要有效應理論、預期理論、風險理論、對策論、福利理論等。
目前,國內外心理經濟學家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般心理特征;
2. 勞動者的心理狀態與勞動生產率的相互關系及其表現形式;
3. 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勞動者的社會心理行為;
4. 符合勞動者心理特點的經營管理措施和方法;
5. 不同年齡、性別、職務所表現的特殊心理現象;
6. 人們對經濟發展狀況、產品供求狀況、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與消費情況的心理反應等。
故事佐證
如何治理通貨膨脹和生產停滯不前是很多經濟學家苦苦思索的問題。傳統理論認為通貨膨脹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大于供給,而需求的過量主要是因為貨幣膨脹和政府的財政赤字。長期工資的上漲趨勢引起的成本變化也被認為是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
心理經濟學對通貨膨脹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當時,雖然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通貨膨脹有害,因為它制造了不穩定,暗中降低了自己的收入。但是他們在面臨通貨膨脹時,其行為不是大量地采購必需品,而是采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心理經濟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們對通貨膨脹的行為反應也受心理預期的支配。當人們預計今后價格還將繼續小幅度上漲時,往往維持消費,或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只有在預期物價將會大幅度上漲或通貨膨脹的初期,人們才可能采用囤積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以對付通貨膨脹。經濟學家通過對歐共體成員國的通脹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對通貨膨脹率的敏感性是隨通脹率的上升而下降的,這證明了人們對通脹有著適應性。
家庭的經濟行為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儲蓄行為。儲蓄是貨幣收入中扣除消費后的剩余部分,是一種待實現的消費。儲蓄行為與消費行為可以說是相輔相成,都是人類經濟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經濟學認為,人們的儲蓄傾向與收入水平同方向變化。在經濟繁榮時期或收入增加的情況下,人們通常將更多的錢存入銀行,增加儲蓄;經濟蕭條時期或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人們將更多的錢用于消費,減少儲蓄。1975年,卡托納等人在調查了消費者儲蓄偏好后卻得出了與之相反的結論。他們發現,收入與儲蓄量之間缺乏絕對的正相關聯系,并非儲蓄能力越強,儲蓄數量一定就越多。對儲蓄行為起決定作用的,除收入以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經濟心理因素:
第一,儲蓄動機。通過研究發現,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的儲蓄動機更強烈。盡管低收入者的存款總額可能遠遠不及高收入者,但他們是“堅定的儲蓄者”,會持續不斷地把錢存入銀行,對儲蓄行為的“忠誠度”大大高于高收入者。正因為如此,利率的變化對兩者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利率上升,高收入者的儲蓄動機會增加,于是他們會將更多的錢存入銀行;而利率下降則可能使高收入者失去儲蓄興趣,將存款取出轉向其他更為有利可圖的投資,如證券、期貨等。但無論利率是上升還是下降,都很少引起低收入者儲蓄行為的明顯變化。其原因在于貨幣持有量的限制和與高收入者不同的儲蓄動機。低收入者儲蓄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獲得增值,而是為了目前及今后日常生活之需的“非生產性儲蓄”。
第二,對社會經濟狀況的理解及期望。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儲蓄動機多高于經濟繁榮時期,因為蕭條的經濟具有緊迫感和威脅性,往往帶來普遍的心理恐慌,使人們感到前途未卜,迫切需要有一個能夠幫助自己抵御風險、度過難關的經濟緩沖期——一筆足夠保障當下及今后一段時期基本生活需要的資金儲備,于是盡可能少消費多儲蓄。在經濟繁榮時期則通常是樂觀主義情緒占上風,于是更多的資金被轉向購買耐用消費品和滿足更高層次如旅游、度假等其他享樂性需要,儲蓄量就相對減少。因此,1970年美國經濟衰退期間會出現創記錄的個人儲蓄率,而前幾年我國央行先后幾次調低利率以期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帶動宏觀經濟增長,但均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也正是由于我國儲蓄者普遍注重儲蓄資產的保值功能和長期消費預算(社會保障、家庭教育、遠期消費),以及對當前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期望。
另外,心理經濟學還涉及以下的問題:人們對國家財政政策的反應特征,耐用消費品周期性波動的心理規律,國民生產總值的經濟指數和生活質量的社會心理指數的統一性,儲蓄與借貸的關系及工資和價格的變化率,社會經濟發展預測,國際經濟關系等。當然,心理經濟學家目前并沒有就心理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取得一致意見,他們似乎比較多地通過“研究什么”去發現和思考“應該研究什么”,這種狀況反映了這門新生科學的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