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改變生活的十個真相
- (英)卡羅琳·福蘭
- 5721字
- 2022-08-22 17:22:30
第一章 真相1 參透所有,永不可能

本章的標題是“參透所有,永不可能”。你永遠不會把事情搞清楚,這一章的篇幅不長,容易激發大家的閱讀欲望。
從寫這本書的初稿到完稿,就是現在呈現在你面前的文字,整個過程十分痛苦。(盡管沒幾個作者愿意承認,但編寫工作確實不是個好活兒)寫這本書無疑是我的職業生涯中最令我產生自我懷疑和脆弱的任務。你如果想問我的個人生活里有沒有這樣的時刻?一定有的。那就是生完孩子回家的時刻。
其實你看,我在動筆時就想錯了。我將自己置身于一種壓力之下,總覺得永遠也沒辦法達到令我滿意的地步。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既然已經創作過兩本暢銷書,如今要再寫一本關于如何過好一生的指南,那么就得什么都搞清楚。“我應該像個專家!我該把這人生的事講得透亮!”這是我對自己說的話,語氣嚴厲,不帶絲毫讓步。多年來我都是如此。
我對這本書的寫作要求是,它是一部為讀者提供指南的著作,既可靠又有力,讀者只要按照書中所說的去做,就可以永久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態。書中的字字句句都有著脫口秀女王奧普拉[1]般的自信,會從書頁里跳出來,生龍活虎地說:“我必須像奧普拉一樣,我怎么就不能像奧普拉呢!”
不用說,第一天我在寫了一個小時之后,我自言自語地說:“哦,我做不到。”我給編輯發短信,也是這么說的。我知道編輯很冷靜,她不會介意。我希望私下里她會告訴我,別再干了。我祈求著,快發我一張“免罪卡”[2]吧?因為我就是個騙子!我交稿的那一刻就會露餡的。很扯淡,是吧!
我剛意識到自己能力不足,黔驢技窮時,我的老熟人“焦慮”和“冒名頂替綜合征”就沖了進來。他們抓起一杯飲料,在我身旁的椅子上坐了下來,說:“嘿,好久不見啊。”他們嚷嚷著,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
他們一出現,我立刻就像被剝光了衣服,赤裸裸地面對原本就深藏不露的脆弱。當然,把焦慮和冒名頂替綜合征這樣擬人化給人的感覺總是不太好。
焦慮是我熟知的。只要我的生活里一有重大的事情,別管是私人生活里的,還是職場上的,焦慮就會出現。對焦慮我已習以為常,不再害怕。事實上,要是我正著手做一些對于我意義重大的事情之前,不感到焦慮反而會令我擔心。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召喚我行動的總是“天哪,我能做成嗎”或“要是不承擔這件事,日子不是更愜意嗎”這樣的感覺。沒錯,身處這樣的焦慮會讓我感覺渾身難受,但它帶來的也不全是壞處。它令我做好準備以面對眼前的任務,它讓我的感官更敏銳,讓我更有勇氣嘗試,去看看是不是能柳暗花明。
這種時候,我一般化焦慮為助力。我需要焦慮。
但是冒名頂替綜合征沒有辦法忽略。我真的是個冒名頂替者嗎?還是這就是我的脆弱心態編出來的說法,而我選擇了篤信?
我對冒名頂替綜合征的理解是,這是一個至少70%的人在某個時刻都曾有過的心態。它有幾個形態,多數定義認為,冒名頂替綜合征患者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感到心虛。這一點在女性身上尤其常見,她們比男性更傾向于將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運氣或巧合,而不是歸功于自身的勤奮和堅毅。根據這個定義,冒名頂替綜合征是指這樣一種偏見,即總認為自己是個騙子,是個失敗者,哪怕所有證據都表明她們不是。
當我有機會寫我的第一本書時,我就產生了這種冒名頂替綜合征。我有資格寫這本書嗎?我不這么認為。
然而,當我們要動筆寫第三本書的時候,冒名頂替綜合征卻以一種略微不同的形式呈現了。在這一點上,它成為一個聽起來很陰險的名字,用來形容當我們相信我們向世界展示的自己與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不一致時,我們所經歷的一種非常常見的不和諧感。這是我最常經歷的。這并不是說在你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獲得了升職,覺得自己不值得,而是說在你即將開始一件事或者你正處于某件事的最緊要時刻時,你會覺得自己像個騙子,比如,在面試中,當你試圖表現得比自己想象的更有能力時,感覺自己像個冒名頂替者。
在這種情況下,在我寫作生涯的這個階段,我希望向世界展示的是,我現在是一個真正的專家。但是,事實上,我的名字后面沒有那么多頭銜,我的資歷也沒有那么深,我是不是專家這并不是一個主觀看法。我不是專家,那又怎么樣呢?
更多的恐慌隨之而來。我是不是該接受自己不是專家的事實,馬上放棄寫作呢?或者是硬著頭皮堅持下去,期待沒有人戳穿呢?
我認真考慮了這兩個選項。
我決定公開說明我是個專家,繼續寫這本書,假裝一切都已經弄好了。因為只要我決定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專家的樣子,裝成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繼續寫作,冒名頂替綜合征就不由自主地冒出來,無時無刻地在我周圍纏繞,我就不得不去應對它。但我也不能完全棄船,我可是簽了合同的。我的確還有第三個選項,那就是我必須將我示人的那面和真實的那面合二為一,當沒有了撕裂感,即可擺脫苦惱,穩步向前。20世紀90年代不是有句話叫作“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嗎?不管是不是以前的經典名句,我想表達的撕裂感就是這個意思。可以看出,能不能擺脫撕裂感就看一個人敢不敢暴露脆弱。而當我坐下來寫第一章的第一頁時,我對如何面對脆弱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看完我的樣章,編輯回復我的短信里“嘲笑”我說:“你寫的是一本探討脆弱的書呀,這才是重點。你該有這種感覺吧,你現在最該面臨的挑戰是克服自我懷疑,走出困境。”
這個回復我雖滿意,但是,真要命,她說得對。這樣的感覺很痛苦,卻很有必要。它不僅僅對寫作有必要,對生活也是必要的。
我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接受了這個事實,而且還時不時地回想。但這就是我必須面對的第一個真相,我必須吞下的第一顆解藥,那就是,我永遠不可能參透所有問題。而你也一樣。
人們永遠不可能對所有問題都了然于胸。未知本就是人類的境況,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實上,未知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未知,生活才有趣。如果一切皆知,那該多么無聊。沒有未知,我們就不會為了成長或學習而感到煩惱了。
所以,為了把那兩個我重合起來,從而杜絕冒名頂替綜合征冒頭,我要一點也不夸張地坦率承認,我和你沒有什么兩樣,我一樣不懂如何生活。
即便是醫生,他們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盡管你希望在他們拿著手術刀靠近你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比你多。)我所能做的,是跟你分享我的經歷;通過文字分享我的收獲,分享現在的抑或是未來的心得和想法。這里有自信,也有焦慮;有工作中的壓力,也有家庭生活的幸福點滴。我不會從第一頁開始就給出所有的答案,盡管那是個不錯的提議。但相反,我會一邊寫一邊解決問題給出答案。
雖然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家,但我有好奇心。一直以來,我著迷于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比如,思想是如何影響情緒的,情緒又是怎樣影響行為的,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等等。
我最喜歡閱讀的是有關神經科學方面的書籍,因為它們揭示了人腦的運作方式及其道理。當其他人沉迷于探討我們生活的這個小小星球之外的問題時,我更關心的是我們腦袋里那堆脂肪有著怎樣的工作機制。支配人們行動的那團糨糊般的物質,盡管平均僅重3磅[3],只占成年人體重的2%,卻需要我們身體總能量的20%甚至更多來完成它的工作。它是我們身上能量需求最大的器官,盡管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堆肉末(我不是說過平時我經常長時間觀察大腦),但它有著1000多億個神經元。正是這些神經元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得我們能夠操縱雙腿向前邁步,能夠解決復雜的問題。
我曾有過嚴重的焦慮,經常過度思慮和分析。這是我癡迷人類生理機制研究的原因。為什么呢?因為我認為,這些知識是強大的武器,能最好地幫助我應對問題。
大家都承認,有時候不管你覺得生活有多順,生活總會出其不意地給你來上一腳,把你踢到一邊。但我很想知道的是,我怎么能從中更加理解生活,怎么能變得更加有韌性、更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以便我能快速回彈到原本相對滿足的狀態。我相信,你也會產生這樣的愿望。
我給自己施加的另一個的壓力是,我30歲出頭,盡管眼角已有了細紋,抬頭紋深得都能夾得住鉛筆了,但還經常被人說成是乳臭未干,你能有多少見識?我還真沒有,可難道我只能等到50歲或風燭殘年時,待我洞悉了一切,了然世俗智慧和經驗時,才能回視一生,創作此書嗎?
哦,不,怎么可能!
即使是奧普拉(上帝饒恕我,我又提到了她)或托尼·羅賓斯(Tony Robins)[4](抱歉,我是他忠實的讀者)或是那些能在拼趣(Pinterest)[5]平臺把陳詞濫調搞得妙趣橫生的人也不是什么都明白。你花了一小筆錢參加了一場有關動機的研討會后,感覺渾身上下都是靈感和精神食糧,但真相是,無論一個人說得多么天花亂墜,這個星球上沒有任何人能告訴我們大家如何生活。我不能,你不能,把照片墻(Instagram)[6]主頁做得完美到叫你酸溜溜直呼“我去”的那個人也不能。
世上沒有什么權威指南。痛苦、失敗、錯誤、混亂、跟頭才是人類生存的核心和常態。大家都會繼續遭遇這些,直到人生終點。
這些都無法避免,也不該刻意避免。
不過,我們能做的是分享經驗、教訓、見聞以互相支持。總之,我們可以一起得出一些論斷,讓生活更容易駕馭。我們可以說“哦,這很有道理”或者“哦,是的,我想我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感覺的人”。這些論斷會給我們力量。
人們很擅長的一件事就是與其他人建立關系。我真的把它看作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和幸福的最基本要素。有關這些后面的章節會討論,但是要獲得這種關系和幸福,需要的是脆弱,這是全書的精髓。
每個人都會有崩潰散架的時候,有跌倒摔跤的時候。但此時一點幫助、一點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就能讓我們試著重新站起來。但是,我又要說了,要站起來,我們需要允許自己脆弱。無論我們是10歲、20歲、55歲還是100歲,我們始終學習、成長、承受,然后崩潰、變強,再審視和思考。
這個道理就像在健身房鍛煉肌肉一樣,我們總是撕裂再重組,然后重建一個更強大的自我。
人們的一生都在不斷調整,對不期而遇的各色經歷和一系列的選擇做出回應。雖然在這本書首次出版的時候,我只有32歲,但是智慧不受年齡的限制,好奇心當然也是這樣。
理查德·泰普勒(Richard Templar)[7]在《破繭法則》中寫道:“你會變老,但不一定會變聰明。”這既令人欣慰,也令人擔憂,完全取決于你如何看待它。
我問我母親,在現年65歲這個年紀,她是不是已經能“從胳膊肘看出屁股的樣子”。這是愛爾蘭人的說法,意思是你了悟自己此生之所為,或者說已經參透所有。我問她是不是達到了這個境界。
她的回答是:“我只知道屁股比胳膊肘大。”
我只想說,她永遠是我靈感的源泉。
就這樣,我在內心與站在房頂上不斷咆哮著訴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冒名頂替綜合征作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完成了你們手中的這本書。我是怎么贏得這場斗爭的呢?答案是投降。我接受了自己不可能參透所有問題這個事實。我用谷歌搜索了那些成就非凡的人,我發現其實他們我們大家一樣無知。我放棄了假扮別人;我剝去了用以躲藏的層層偽裝;還有就是,我不僅接受而且掌控了自己的脆弱并與你們分享。我變得真實,真實到一絲不掛,正如書名所示。
事實就是,無論作者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寫出一本書,號稱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都不可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打包好的幸福藥方,號稱可以治愈他們所有的壓力和焦慮、保證讓他們永遠遠離那些問題或者像火種(Tinder)[8]交友應用吹噓的那樣幫助他們找到永恒的真愛。
作者們也只是些正在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的人。沒錯,即便是給人們花式啟迪的《當下的力量》一書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也是如此。他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用文字發聲,真實地反映人們所歷經的苦惱,引發大家的共鳴。
他們通過這些文字告訴你,有很多人和你一樣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通過文字讓你獲取所需的信息和鼓勵,激勵你做出改變或向前邁進;通過文字讓你換個視角看問題,或者把你往正確的方向推一把;通過文字提醒你想起那些你明明知道、但已經忘記或不敢承認的真相。我希望我的這本《穿透:改變生活的十個真相》能取得同樣的效果。我希望這十個觀察、提醒和新視角能幫助你理解事物的走向和人們行為方式背后的原因,然后你就能對自己的日常行為做出必要的改變或調整了。假以時日,你的生活必將有重大而積極的變化。
我們現在是不是該來點硬核內容了?
不錯,但還有下面的思考時刻……
思考時刻
盡力搞清自己的冒名頂替綜合征從何而來。
如果覺得自己的成就名不符實,那就多想想基本事實。你會看到,你的成就不僅僅是靠運氣。如果你像我一樣,覺得自己還沒有參透所有問題,你則需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永遠都不可能參透所有問題。但你不要因此止步不前,接受了這一點,你將感受到那是多么輕松。
多思考,多求助,有疑問就提出來,別猶豫。要知道,其他人要么也有同感,要么也做過同樣的事情。
盡力消除造成心虛感覺的名與實之間的差距。觀察自己在哪些地方存在多面性,是示人的那面和真實的那面不一致?是在戀愛婚姻中,還是在職場里?你能把這些多面的自己重合在一起嗎?一旦兩面性消失,你能在任何場景掌控脆弱,冒名頂替綜合征自然就消失了。相信我。
眼下沒有答案不能說明你沒有能力找到答案。
[1] 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1954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國密西西比州科修斯科,美國演員、制片人、主持人。《奧普拉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由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制作并主持,是美國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同時,它也是美國歷史上播映時間最長的日間電視脫口秀節目。——譯者注
[2] “免罪卡”(原文為“Get Out of Jail Free card”),持有此卡的玩家在游戲里進入監獄后,不用交錢就可以離開監獄。——譯者注
[3] 磅(pound)是英國與美國所使用的英制質量單位。1磅=0.9071847斤,文中3磅≈2.72斤。——譯者注
[4] 托尼·羅賓斯(Tony Robbins)勵志演講家與暢銷書作家,白手起家、事業成功的億萬富翁,是當今最成功的世界級潛能開發專家之一。——譯者注
[5] 拼趣(Pinterest)采用的是瀑布流的形式展現圖片內容,無須用戶翻頁,新的圖片不斷自動加載在頁面底端,讓用戶不斷地發現新的圖片。拼趣堪稱圖片版的推特(Twitter)。——譯者注
[6] 照片墻(Instagram)是一款運行在移動端上的社交應用,以一種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將你隨時抓拍下的圖片彼此分享。2012年4月10日,臉書宣布以10億美元收購照片墻(Instagram)。——譯者注
[7] 理查德·泰普勒(Richard Templar)歐美暢銷書作者,被譽為“個人成長”的導師。——譯者注
[8] 火種(Tinder),目前國內沒有官方統一中文名稱,是國外的一款手機交友App,作用是基于用戶的地理位置,每天“推薦”一定距離內的四個對象,根據用戶在臉書(Facebook)上面的共同好友數量、共同興趣和關系網給出評分,得分最高的推薦對象優先展示。——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