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自序
2015年至今,我走訪了中國大陸20多個市縣,包括海南海口,福建福州、廈門,廣東深圳,云南昆明、普洱、景洪、勐海、臨滄、大理、保山,重慶,江蘇蘇州,上海,湖北武漢,山東青島,陜西西安、咸陽,北京,天津,遼寧大連,吉林延吉,黑龍江哈爾濱。此外,還有香港特別行政區。這是我動筆寫《精品咖啡學》之初,未料想到的美事,5年來廣交咖啡專家、學者、咖友與玩家,相互切磋交流,收獲滿盈。
之前,我去過中南美洲和亞洲的一些咖啡產地,一直苦于沒有機會走訪中國大陸的咖啡種植場。2015年終于圓夢,我受邀出席在海南澄邁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主辦單位還安排參訪福山的羅布斯塔咖啡園,我得以見識到海南傳統的糖炒羅布斯塔絕技,風味甘苦平衡,余韻深長。最令我驚艷的是產自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隕石坑的羅布斯塔,干凈度(clean cup)極佳,喝得到奶油與巧克力香氣,風味比馳名世界的印度皇家羅布斯塔更為干凈豐富。這應該和隕石坑海拔達600~800米,以及土壤富含多種礦物質有關。這是我喝過的最優質的羅豆。可惜海南羅豆的年產量不到500噸,內銷尚且不足,更無力外銷。
大陸的阿拉比卡主產于云南。云南是我參訪最多的省份,咖啡品種以混血的卡帝汶(Catimor)為主,迥異于寶島臺灣的鐵比卡(Typica)、波旁(Bourbon)、SL34以及藝伎。云南咖啡發軔于1904年賓川縣的朱苦拉村。2017年我出席朱苦拉咖啡論壇,并參訪有著百年歷史的朱苦拉古咖啡園,一路上飽覽云南干熱河谷宏偉壯麗的景致,畢生難忘。
我曾三次出席古都西安的咖啡活動,主辦單位陪我走訪秦始皇兵馬俑、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華清池、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及大雁塔等名勝古跡。西安的書友還邀我漫游風景如潑墨山水畫的華山。最讓我感動的是,上海的書友得知我的祖籍在蘇州,花了一天時間帶我游覽太湖畔的東山島風景區,按照先父生前留下的地址,居然找到父親90年前的故居。
為了促進海峽兩岸咖啡產業進一步交流,2019年5月,我發起首屆兩岸杯30強精品咖啡邀請賽,在臺灣地區南投縣的正瀚風味物質研究中心舉行,為期一周。評審團由海峽兩岸的杯測師(cupping judge)組成,為兩岸精選的30支極品豆評分,受邀觀禮的包括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的貴賓。兩岸咖啡人共聚一堂,鑒賞評委們選出的金質獎、銀質獎、優等獎和主審特別獎,共30支賽豆的千香萬味,為這場共贏共好的比賽畫上圓滿的句號。
《精品咖啡學》分兩篇,共30余萬字,詳述咖啡三大浪潮的始末、產地信息、品種族譜、風味輪概要、知香辨味、杯測入門、金杯準則(Gold Cup Standard)與手沖技法,內容繽紛有序。
咖啡學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每隔幾年就會進化衍生出新的內容與論述。我目前正埋首撰寫《第四波咖啡學:變動中的咖啡世界》,而前作《精品咖啡學》可作為第四波咖啡學的暖身書。學海無涯,循序漸進,必有收獲。

謹志于臺北內湖
2020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