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負責歷史課:刷新三觀的懸案八卦
- 陳深名 王志艷
- 2809字
- 2022-08-16 19:54:45
成吉思汗的陵寢在哪里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的陵園建筑在美麗而遼闊的鄂爾多斯高原之上,在藍天白云、黃沙綠地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宮殿矗立在那里。朱紅色的門,明亮的墻,金黃色的琉璃寶頂,完全是一派雍容典雅的氣象;可這不是他真正的陵墓,這里其實沒有他的遺骨。
蒙古的英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一生坎坷。九歲的時候,父親被仇人塔塔爾人毒死了,于是他成了孤兒。他不斷的逃亡、潛伏甚至被捕,也曾經被人當眾羞辱。可是生活的痛苦磨練他的意志,他化仇恨為力量,私下積聚力量,秘密收羅父親的殘部,培植自己的親信。在短短七年,他就橫掃塔塔爾部、克烈部和乃蠻部,一舉成為當時蒙古各部當中最強大的首領。
西元一二〇六年,在“忽里勒臺”大會上,鐵木真被各部貴族一致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命名為“成吉思”,后人稱他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一生在馬背上度過,他能征善戰,所向無敵,四處擴張。他首先向南擴張,降服了西夏;接著攻陷了金國的中都;之后他揮師西進,一直到達中亞、東歐,把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君逼到里海的荒島上,又向東擊潰俄羅斯軍隊,擴張到了頓河一帶。西元一二二六年,他再次率軍攻打西夏。西元一二二七年,在即將攻克西夏首都之時,他逝世于行營中。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為他的孫子忽必烈日后統一中國、建立元朝打下了基礎。可以說,他的蒙古鐵騎震撼世界。可是,他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呢?
尋找成吉思汗陵
按蒙古民族風俗,君主無論死在哪里,遺骨必須送回祖先的發祥地——漠北。
據《元史》載,“成吉思汗葬起輦谷”,“起輦谷”,可能是一道山谷,在肯特山脈中。“輦”是古代帝王們乘坐的車。“起輦”意思是說,成吉思汗從這里乘車起步,開始統一了蒙古各部,后才建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汗國。只可惜,這個“起輦谷”年代太久,早已湮沒無聞。
據《多桑蒙古史》載,成吉思汗墓地在怯綠連、斡難(今鄂嫩河)、土兀剌三水的發源處;在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上,可惜這山沒留下任何標志。莽莽群山,四顧茫茫,去哪里尋覓?為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為他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叫做八白室。
“八白室”,也就是八座白色的氈帳。氈帳里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物,象征著墓地。這樣的陵園既方便遷移,也方便祭祀,符合蒙古游牧民族遷徙的特點。“八白室”曾經遷移了很多地方,起初在肯特山一帶的蒙古高原上,后來又移到黃河河套一帶,最后又遷到鄂爾多斯高原了,現在“八白室”在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在蒙語里是“主人的陵寢”的意思。
成吉思汗究竟葬于何處
為什么成吉思汗墓地難尋呢?其實原因其實很簡單。
傳統上看,蒙古是遷徙頻繁的游牧民族。草原瀚海無邊,黃塵漫天,即使建高大陵寢也一樣會被沙丘掩埋。因此蒙古族是薄于“墓葬”,而奉行“野葬”和“天葬”。不管天葬還是野葬,都是將尸體暴露于荒野之中,讓鳥獸吃完然后風化。王公貴族身分高貴,所以不行天葬、野葬,但仍舊遵循“墓而不墳”的原則,也就是深埋在地下是“墓”,隆起在地面是“墳”,成吉思汗的陵墓很可能是按傳統深埋于地下。
從當時現實來看,成吉思汗是在征戰中去世,那是在即將攻克西夏都城的關鍵時刻,萬一大汗去世的消息傳出去,必然會動搖軍心,就會給敵人喘息和反攻的機會。因此可以斷定,那時成吉思汗為騙取西夏早日投降,必會留下“秘不發喪”的遺囑。等西夏投降之后,才透過一支秘密的騎兵部隊,將靈柩護送到到預定墓地;到達墓地把靈柩深埋后,還把原本地面上的土連同草、木、石等一切,還原成原來的樣子,不留下一點痕跡,并讓馬在墓地上踐踏,使地面平整,再在一匹母駱駝的面前殺死牠的小駱駝,然后派部隊遠遠守護牠。為確保萬無一失,待到第二年青草長起、這片地方與四周的大草原綠成了一片,無法辨認后,這支隊伍才撤走。
為什么要對駱駝母子那樣呢?因為駱駝有辨識血親的天性,日后要尋找成吉思汗的墓地,只要讓母駱駝為先導,牠就能找到小駱駝死的地方——也就能找到大汗的墓;可如果這只母駱駝死了,成吉思汗的墓地可能就永遠無人知道在哪里了。最終駱駝死亡,謎也就解不了了。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寢就是這樣被湮沒,化成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點擊謎團——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
馬可波羅(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三年),義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經他口述,作家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敘述了他在中國及東方其他國家游歷的所見所聞,尤其是敘述了中國發達的經濟、技術和文化,遠遠超出西方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在個別保守的西方人認為那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不少人認定馬可波羅從未到過中國,他這本天方夜譚似的書更是撒了彌天大謊,馬可波羅本人則是一個欺世盜名的騙子。聽說在西元一三二四年,馬可波羅去世前夕,親朋好友們都還勸說他應該為自己的謊言懺悔,馬可波羅很生氣:“上帝作證,書中所記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據傳,馬可波羅于西元一二五四年生于威尼斯的一個商人家庭,父親和叔父都富于冒險精神。為了找尋威尼斯以外的廣闊市場,兄弟二人從西元一二六〇年就從黑海岸沿陸路,到歐洲人極少涉足的中亞一帶。在那里,他們遇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便在使者陪同下從陸路來到中國。兩人在元朝受到忽必烈的熱情招待,忽必烈還交給他們一個任務:問候教皇,并請教皇派一百名傳教士到中國傳教。
西元一二七一年,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帶著給元世祖忽必烈的親筆信和幾十名傳教士前往中國,隨行的還有對東方和中國充滿強烈好奇心的馬可波羅。這群人歷盡千辛萬苦,經過地中海、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波斯、阿富汗、中亞細亞、帕米爾高原、塔克拉瑪干沙漠,于西元一二七五年五月到達上都,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多倫縣西北。年輕的馬可波羅深得忽必烈賞識,在元朝為官十七年,除在京城大都視事外,足跡還遍及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云南、江蘇、浙江、福建一帶。
西元一二九八年,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爆發戰爭,馬可波羅出錢捐造軍艦“東方號”并自任艦長,但威尼斯海軍不幸戰敗,馬可波羅被俘。在獄中他口述自己的東方見聞,由魯斯蒂謙整理成書。一本小書《馬可波羅游記》就這樣誕生了,引起舉世震驚。
從這本書誕生開始,各種懷疑紛至遝來。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為他辯解:“從上帝創造了亞當……之時起至現在,任何一個人,無論是基督徒或異教徒,韃靼人、印度人或任何種族的人,從來沒有一個如馬可波羅一樣到過世界上那么多地方,實地觀察和探險,像馬可波羅那樣知道那么多的奇風異俗。”
現代社會也仍有很多學者對他的真實性提出懷疑。德國學者福赫伯于一九六五年在一篇報告中指出,游記里記載馬可波羅稱自己在中國做官數年,可是在中國史籍中卻任何紀錄都沒有留下。
但也有人說,此書的見聞概述,不僅資料很豐富,而且趣味盎然,充滿真實感和冒險趣味,是很好的故事集,應該不完全是虛構。況且馬可波羅口述,魯斯蒂謙記錄加工,要還原歷史真相很難,畢竟事隔那么多年,回憶肯定有些模糊。
但關于《馬可波羅游記》到底是真是假,馬可波羅本人究竟有沒有到過中國,至今還是在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