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負責歷史課:刷新三觀的懸案八卦
- 陳深名 王志艷
- 3590字
- 2022-08-16 19:54:44
名妓李師師的晚境之謎
芳容麗質更長嬈,秋水精神瑞雪標。鳳眼半彎藏琥珀,朱唇一顆點櫻桃。
露來玉指纖纖軟,行處金蓮步步嬌,白玉生香花解語,千金良夜實難消。
這是小說《水滸傳》里描寫宋朝東京名妓李師師的詩。宋江正是透過她向皇帝表達愿意接受“招安”,最后梁山全體好漢都接受了朝廷招安,那么李師師是否真實得存在過呢?
李師師與趙佶的傳說
在《貴耳集》和《李師師外傳》中,都記載了李師師和北宋皇帝趙佶的一些風流韻事。
據《貴耳集》記載,一次徽宗來到李師師家,恰巧周邦彥也在那里,他當時是開封府的監稅官。一聽皇帝來了,躲在床下嚇得不敢喘氣;等皇帝走了以后,周邦彥填了一首詞〈少年游〉記錄這段見聞: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吹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刺骨寒冷的水,潔白如鹽的雪,纖細的手指剝開鮮嫩的新橙。錦繡房里很溫暖,燃著獸香,兩人對坐著吹笙。偶然低聲問:今晚你去哪里去住啊?已經已三更了。馬走路容易打滑,寒霜又重,還不如不走了,路上人也很少。
后來宋徽宗又去找李師師,聽她唱〈少年游〉時,驚覺詞中所寫之事好像是上次拜訪的情景。聽說此詞是周邦彥所寫后大怒,回宮后就搬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罷了周邦彥的官,并將他逐出京師。
宋徽宗又去找李師師,看到李師師很憔悴,淚眼愁眉,其實她剛送別周邦彥出京。她與周邦彥纏綿徘惻的感情和那憂郁而無處申訴的的哀怨,讓宋徽宗很感動,于是下令召回了周邦彥,并提拔他做大晟樂正。
《李師師外傳》記載:李師師是北宋汴京人,是洗染工的女兒。按當時當地的民俗,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都會被送到佛寺里,掛個出家的名,叫做“舍身”。師師從小就眉清目秀,聰明伶俐,爹娘把她看做掌上明珠,于是就為她舍了身。那時候佛門弟子習慣稱“師”,因此她就叫做了“李師師”。
四歲時,師師的父母不幸雙亡,于是她成了的孤兒,跟隨李姥姥生活。李姥姥年輕時曾經做過妓女,可以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于是她將李師師當成她的“搖錢樹”,悉心調教她,讓她也當煙花女子,為她賺大錢。長大后的李師師,色藝雙絕,于是入了教坊,成了當時東京的第一名妓,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文人學士,都以能與她交往為傲。
恰巧當時皇帝宋徽宗是個生性風流、熱衷玩樂的人,他不理朝政,而讓奸臣來把持,自己卻打扮成平民徜徉于花街柳巷,私會妓女。
他第一次見李師師時,假扮的是出手闊綽大商人,將大把的金銀和綢緞送給李師師,以顯示他的富有。可是李師師對他仍然不屑一顧,態度極其傲慢,問她什么話也不好好回答,使徽宗干坐一宿,徽宗非常掃興。李姥姥問師師為何這樣冷漠,她說,她看不起這種拿錢買笑,渾身都是銅臭味的人。
后來,聽說來者是皇上,李姥姥很害怕,覺得可能將要大禍臨頭了。而師師卻很冷靜,因為她知道逛妓院的事不光彩,皇帝肯定忌諱,不可能聲張。而且還推測,宋徽宗第一次討了沒趣,是不會甘心的,一定還會再來。
果然春節時,宋徽宗又來了。之后李師師和宋徽宗就打得火熱,經常一起彈琴下棋、寫字畫畫,倒也卿卿我我、情愛甚篤。宋徽宗還特別欣賞李師師的身姿,為她作了一幅畫,題字“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入醉杏花天”。
李師師是否真的存在
以上兩本書雖然將李師師和皇帝趙佶的事寫得栩栩如生,但也引出了兩大疑問。
第一個疑問是:到底趙、李、周之間有沒有這件風流韻事?
經考查,周邦彥是生于西元一〇五六年,死于一一二一年的,在汴京李師師家里見到宋徽宗的時應該是一一〇九年,那時后李師師已經四十多歲了,而宋徽宗趙佶只有二十七歲,他怎么可能看上一個老婦?再者,周邦彥根本沒有做過稅監這樣的小官,也沒有“大晟樂正”這一的官職。
不過,大多數研究宋史的人對他們之間的這些風流韻事,還是持一定肯定態度。因為這段風流韻事流傳很廣,記載的人也都有一定地位,所記的事也應該是有依據;另外,當時叫“師師”的女子還有不少,熙寧時代有師師、宣和時代也有師師,這個“師師”不是那幾個“師師”。憑一家之言來推斷宣和時代師師的年齡是錯誤的;還有,宋代官僚文人到妓院鬼混,可以說是大有人在,周邦彥好像行為不太檢點,可是“人老心不老”、年近花甲仍有花心未必沒有可能。
第二個疑問就是:李師師的晚景如何?
有的說,李師師后來出家了。《李師師外傳》寫道,宗徽宗把皇位讓給兒子宋欽宗后,退居太乙宮,自號“道君教主”。李師師失去了靠山,再加上當時金兵入侵,河北告急,于是李師師到北城慈云觀里做了女道士。
還有一種說法是她殉難了。金兵攻破汴京后,統帥達賴聽說了李師師是名妓,指名要將她找來,張邦昌等人就到處派人搜捕,終于抓到她,把她送到金營。而李師師寧死也不愿受辱,于是拔下金簪自刺咽喉,沒死,就又把金簪吞入肚中。被金人拘押起來的宋徽宗聽說了李師師慘死的消息,禁不住悲痛欲絕。
還有不少人說她南渡了,流落在江、浙、湖、湘一帶,有人說甚至說曾在湖湘一帶見到過她;有人說是在江浙一帶出現,和士大夫一起聽歌;也有的說她在杭州重操舊業,到晚年嫁給一商人。劉子翚寫過一首〈汴京紀事〉: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今無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詩人曾經歷靖康之難,這首詩就是以目睹的口氣所寫,所說還比較可信。
不管怎樣,名妓李師師在國破家亡、兵荒馬亂的動亂時代,下場不可能太好,這么多種結局都只是猜測,真實的情況或許永遠是個謎了。
點擊謎團——楊貴妃真是被賜死了嗎
在中國興平縣馬嵬坡有楊貴妃墓,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也有楊貴妃墓。中國人說,在馬嵬坡的墓里,埋的只不過是個香囊——在貴妃化仙之時,請求土地神把自己胸前戴的香囊放在冢內;日本人說,大津郡的墓里埋葬的才是楊貴妃,馬嵬坡埋的只是她的貼身婢女罷了,貴妃本人是被日本武士救出后又護送到日本。
那么,貴妃楊玉環究竟怎么死的?
據記載,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范陽起兵,第二年六月攻破潼關,長安一片驚慌。唐明皇李隆基帶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及宦官宮人逃向西蜀,到馬嵬驛時,將士們饑疲難耐,都認為“禍由楊國忠”,要追殺他,又認為楊貴妃不宜供奉,請求皇上割愛正法……
“上乃命高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資治通鑒》與《舊唐書》的記載都相同,而《唐國史補》則說楊貴妃縊死于佛堂梨樹下,《長恨歌傳》(作者陳鴻)稱“倉皇輾轉,竟死于尺組(短帶)之下。”
除正史“縊死”說之外,唐人詩句中另有很多說法,杜甫的〈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是說楊玉環為亂軍所殺;李益的“托君休洗蓮花血”說她是淹死的;而另一句“太真血染馬蹄盡”又在說她是被馬踐踏而死;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說她被禁軍所殺;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埋血空生碧草愁”,又都說貴妃死得很慘烈。除詩語之外,劉禹錫根據“里中兒言”,得出了“貴人飲金屑”、“顏色真如故”,即貴妃吞金而死的說法。
楊貴妃的確是死在馬嵬驛,只是真正的“死法”可能不同,可是為什么后來又有“流落海外”、“藏匿民間”、“羽化成仙”等等的傳說?可能人們同情哀憐她吧。
小知識——宋徽宗以茶宴群臣
宋人筆記《隨手雜錄》中記載說,蘇軾任杭州知府時,有一天,朝中一位使者突然來杭,悄悄對蘇軾說:“我離開京師前,向官家(即皇上,此為宋哲宗)辭行,官家說:‘你向娘娘(此指高太后)辭行后再來找我。’我辭了太后再回到官家這里,官家帶我到一個柜子旁,取出一包東西,悄悄對我說:‘把這個賜予蘇軾,不得讓任何人知道’。”說著,使者就取出那包東西。蘇軾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斤茶,封口題字都是御筆。
但到宋徽宗時,賜茶的形式一變,變成以茶宴饗臣。這在內涵上顯得更豐富,也更奢靡。
宋徽宗趙佶是宋哲宗趙煦的弟弟,政治上腐敗無能,生活上荒淫腐朽,最后成了亡國之君。但他卻能書善畫,音樂、詩詞也是樣樣皆通。
當時,制茶的技藝日益精致,斗茶之風也日益盛行。北宋陶谷在《荈茗錄》中記載說:“近世有下湯運匕(匙),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宋徽宗居然也擅長這種分茶之道。
宋徽宗的權臣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中記載說,宣和二年(一一二〇年),徽宗延臣賜宴,表演分茶之事。徽宗先令近侍,取來釉色青黑、飾有銀光細紋,狀如兔毫的建窯貢瓷“兔毫盞”,然后親自注湯擊拂。一會兒,湯花浮于盞面,呈疏星淡月之狀,極富悠雅清麗之韻。接著,徽宗非常得意分給諸臣,對他們說:“這是我親手施予的茶。”
諸臣接過御茶品飲,一一頓首謝恩。
皇帝設茶宴賜待群臣,后來在清代乾隆年間還舉行過,并且每年都例行一次。每年的上元節后三日,皇上便欽點王公大臣中能歌善舞者,曲宴于重華宮內,演戲賜茶,賦詩聯句。有時還專設茶宴,款待外國使節,以示國粹。
宋徽宗每日沉湎百藝,不理朝政,政治昏庸,最終導致滅國之災。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人攻破,徽宗與其子欽宗雙雙被俘,押解北上。八年后,徽宗死于金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