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用火,陶器由是生
當時的茶器以
自然物或陶質為主,
與飲食器存在
一器多用的現象。

盛開的茶花
《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漢宣帝時桓寬在《鹽鐵論·散不足》里也記道:“古者污尊抔飲,蓋無爵觴樽俎。及其后,庶人器用竹柳陶匏而已。”看得出,古時候人們是沒有喝水與飲酒的杯子和盛放食物的器皿的。挖個小坑當水池,用手捧著水喝,到了后來,才逐漸開始用自然界里的竹子、柳條來編織盛放物品的器具,用葫蘆當水瓢舀水,用泥土制作陶器以便食用、貯存物品。竹子、柳條、葫蘆都是大自然中唾手可得的現成物件,那么用泥土制作陶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上古時代,有一位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女媧。為了讓天地之間充滿生氣,女媧從水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和了水,在手里揉出幾個小東西。她把這些小東西放到地上吹口氣,它們竟活了起來,開口就喊:“媽媽,媽媽!”女媧滿心歡喜,為他們取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作“人”。女媧摶土造人,創建了人類社會,后來她又煉五色石補天,救生民于水火。《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1]廢,九州裂,天下兼[2]覆,地不周[3]載。火炎[4]而不滅,水浩洋[5]而不息。猛獸食顓民[6],鷙鳥攫[7]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8]死,顓民生。”雖然是神話傳說,但是這些文字明確地反映出在遠古時代水和黏土結合后的可塑性及人類對火的使用。

原始人的生活場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
人類最早是從自然界中發現火的。火山爆發或雷電擊中干枯的樹木、草原的荒草會產生自然的火焰。天火點燃了森林草原,動物們驚慌逃竄,植物為烈焰所灼焦。火不斷蔓延,燒死了動物,烤爆了植物。一個原始人看到一條散發著誘人香味的烤羊腿,咬了一口,發現味道不錯。另一個原始人撿到了被燒爆的玉米花,放進嘴里一嚼,味道太好。火能取暖,動植物被它燒、烤熟了更好吃,火還能嚇唬兇猛的野獸,適者生存的本能讓原始人喜歡上了火并逐漸摸索、利用。
遠古人類已廣泛使用火來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人工取火的發明讓原始人掌握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陶的出現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原始人在洞穴里生火取暖,偶然發現經過火的燒烤,周邊濕潤的土地竟然變得堅硬起來,而且這種現象在同一環境下反復發生。原始人漸漸意識到,摻過水的泥土是可以被燒硬的,并且形狀也可以被改變。于是,有意識的團土成器、經火燒結的陶器出現了。
馬克思說,當人類有了“自我意識”之后,“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合理推測,最早的原始人對燒硬了的變了形的陶土感到好奇并用它們盛放了一些物品,發現這個東西很好用,于是他們就對泥土的形狀、硬度、重量、薄厚進行了比較。雖然在那個時候這是一個很粗略的觀察判斷,但是馬克思說的“自我意識”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產生后,原始人為了能更好地盛放物品,開始仿制大自然中有空間可以盛放物品的物體,比如果殼啊,葫蘆啊,貝殼啊……即《禮記》所述“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漸漸的人類在頭腦中開始有目的地規劃泥土形狀,創造出更符合生產生活需求的各色器物,真正的原始陶器出現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普遍出現了制陶的現象。制陶是人類社會行進當中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陶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從那時候起我們跨入了使用人造材料的新的歷史進程。遠古的制陶,更是給我們留下了“陶冶”“陶鑄”“陶育”“陶化天地”這些表現豐富浩大的精神世界的詞語。
《禮記·禮運》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盡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意思是說,從前的人沒有宮殿房屋,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住在柴薪搭建的巢室里。那時的人不會用火加工食物,生吃草木的果實跟鳥獸的肉,喝鳥獸的血,連毛帶肉一起生咽……后來出現了圣人,才學會了用火,給生活帶來了便利。接著人們學會了用模型鑄造金屬器物,用泥土燒制陶器。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被尊稱為炎帝。炎帝號神農氏,他還有個兄弟叫黃帝。《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后來,兩個部落為了爭奪領地在阪泉決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其后炎黃二部漸漸融合,遂組成了華夏族。

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交錯三角紋陶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約公元前3500—前2000年 網紋陶釜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黑陶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先民最早生活在漁獵、采集為主的社會里,為了填飽肚子,生存的本能驅使他們對大自然中的植物觀察、選擇、采集、食用,秋收冬藏是必然遵循的生存法則。神農氏嘗百草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陸羽在《茶經》里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上古傳說里,神農氏在給部族尋找食物時曾經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這個事件反映的就是采集文化。神農氏中毒,通過吃茶把毒化解了。這就是茶中的獨特物質咖啡堿的鎮痛去熱與茶多酚沉淀有毒金屬鹽類的共同作用使然。神農嘗百草得茶而解,體現了早期茶的藥、食同源現象。現代社會我們在個別地方還可以見到這種遺風,比方說云南基諾族至今還保留著用涼拌茶葉做菜食的古老習俗。
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中,烹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詞語。《辭源》對烹飪的釋義是煮熟食物:“以木巽火,烹飪也。”它的含義是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的。在最早期對應的是原始人用火燒烤動植物食用,陶器的產生,為水煮食物提供了物質條件,這時候的烹飪就具有了燒、煮兩層含義了。及至鐵鍋和油類的使用又賦予了其炸、炒的可能。烹飪器的產生和發展為日后唐代茶葉蒸青、炒青的制茶工藝提供了基礎物質準備。鼎,古人用以烹煮和盛貯食物。釜灶是由釜跟灶兩種器具組合而成的,上部為圓底釜,下部為方口灶。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方式呈多樣化特征,蒸、煮、烤、烙等手段已經產生和發展。釜灶與鼎、鬲、甗、甑都是常用炊具,它兼具灶器與燒灶的功能于一體,分合自由,使用十分方便。

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陶釜、陶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黑陶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以天然葫蘆為基礎的器型演變示意圖
《太平御覽》引《周書》佚文說:“神農耕而陶。”合理推測,那時候吃或飲茶用的器具就是自然界的瓜瓢或相對粗放的陶器。如果神農氏解毒吃的不是鮮葉,而是喝的茶水,那么取水、裝水、煮茶、飲用的器具即可視為原始的茶器,由此誕生了茶跟器具最初的結合。當時的茶器以自然物或陶質為主,與飲食器存在一器多用的現象。茶器從一器多用逐漸發展到了一器專用,慢慢誕生了瓷制、金屬制、竹制、漆制、玻璃制等諸多材質的茶器,在其自身整個歷史演化當中,茶器漸漸變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之一。
考古資料證實,最早的陶器普遍存在敞口或侈口,腹部鼓,底部曲面或球面這些主要特征,這是先民對身邊的果殼、貝殼及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葫蘆“假天物而用”自然選擇的結果。最早的陶器以球形或半球形為主,隨著時間的延續,當人們熟練掌握了某一個成功的造型后,就會有更進一步展現自己能力的愿望,于是他們把自己心里的愿望與追求結合生活實踐中出于功能的需要,集中反映在其后的陶器造型藝術中,進而形成了特定的審美。通過橫向、縱向、收斂、伸縮,在陶器原始造型的基礎上演變出了不同的形態,并逐漸增加了足、耳、柄、把、系、流等巧妙的結構,燒造出了罐、壺、盂、瓶、鼎、釜、鬲、鬶、盉、缽、盤、豆、杯等一系列食器與酒器。
大家看這只國家博物館的紅陶盉(P013),再比較一下它旁邊唐、宋代的執壺,是不是頗有淵源?

約公元前2100—前1450年 紅陶盉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 鞏縣窯黃地綠彩跳刀席紋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青白釉八棱執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早期的陶器基本上是灰、紅、黑、白四種顏色的素陶,有三足、圈足、高足的器型,裝飾上還出現了刻縷的技法。其中白陶的化學成分跟瓷土或高嶺土很接近,且三氧化二鐵含量低于其他陶土,所以它燒成后呈白色。考古研究顯示,人類的祖先至少在龍山文化跟夏商時已經開始使用瓷土和高嶺土來作為制造陶器的原料了。當然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瓷土與高嶺土的概念,只是知道這種土做出來的器具發白,那種土做出來的器具發紅。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瓷土和高嶺土的國家,白陶的產生與對其逐步的經驗認知為后世白瓷的出現做了早期積累。
其后,氏族成員又在素陶上繪畫、涂色進而出現了彩陶。這些彩色紋飾跟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信仰崇拜緊密相連,是人類眾多情感思維表述方式匯聚在一起的產物。這些行為已經超出了人類對器物實用價值的需求,其根源于人類感性自由對美的追求。如果去國家博物館參觀,站在古陶瓷展品前,對望著那些與我們相隔了幾千年光陰的陶器,也許讓人驚訝的是你根本不覺得它有多么遙遠,自端詳的一刻起,原始人的情感心靈竟呈現在了你的面前,它,是活的。
原始陶器的結構造型,彩陶上的色彩、紋飾、描繪手法與由此導致的審美追求,在其后漫漫歷史長河中深深扎根到了文字、繪畫、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等諸多生活、藝術領域,亦為后人所傳承、創新、發展。這無疑也是茶器美學的先聲。

約公元前3300—前2200年白陶鬶 故宮博物院藏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薄胎黑釉高柄杯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鸛魚石斧紋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四極:四方橕天的柱子。
[2]兼:盡。
[3]周:遍。
[4]炎:大火延燒的樣子。
[5]浩洋:治瀚無涯。
[6]顓民:善良的人民。
[7]攫:抓取。
[8]狡蟲:指毒蟲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