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懂點茶器
  • 耕而陶
  • 2536字
  • 2022-08-02 14:39:45

草木灰釉出,原始瓷器現

在燒陶的過程當中,

燃燒材料樹木枝干跟

干草產生的灰落在了

陶胚子的表面,

這就是自然落灰現象。

《墨子》載:“昔者夏后開[1]使蜚廉折金[2]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鼎成三足而方……以祭于昆侖之虛。[3]”在夏代,夏后啟讓蜚廉到山里去開采銅礦,在昆侖陶鑄,鼎鑄成后用它來祭祀神仙。古文字學家、訓詁學家于省吾先生在 《雙劍 諸子新證·墨子三》中釋:“陶謂作范,鑄謂 金。凡古代彝器,未有不用范者,近世所發現之商陶范,固所習見。”

陶鑄的成功使用直接導致了青銅器在其后千余年的長足發展,在夏代,進入了我們常說的“中國青銅時代”,標志著人類的文明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了夏、商、西周、東周在內的歷史時期,期間人們開始大量使用青銅制造兵器、禮器、炊器、食器、酒器、飲器、樂器……相比陶器,青銅器堅硬、耐用且不吸水,這種新型金屬材料鑄造工藝的興起使得陶器的使用不斷減少。青銅器的進步與更新,對其時制陶工業的不斷完善亦有反哺作用。

甗,上甑下鬲的聯體器,上部用以盛物,下部用以盛水,中間有箅可以通蒸汽。三聯青銅甗是一灶數眼的炊具,可同時加工數種食物。

爵,斟酒器,有點公道杯的影子了。

觚,飲酒器。茶杯的先祖。

盉,盛酒器、盛水器。柄、足、流、蓋俱全,執壺、紫砂壺的遠祖。

據考古測定,早期陶器的燒結溫度都在1000°C以下,所以有那么句話叫作“千度成陶”。隨著陶窯結構的進步、燒造技術的發展,窯內的燒成溫度逐步達到了1200°C,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創造出了原始的瓷器。[4]一般說來,瓷器區別于陶器的特征有四:其一,瓷原料中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高,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低,所以瓷器的燒造耐得住高溫,且胎質呈白色;其二,瓷器燒成溫度至少在1200°C以上,這樣的高溫下,瓷體結構致密,不吸水分,不吸收氣味,敲擊其身有清脆的金石之音;其三,瓷器表面有釉,胎釉結合緊密;其四,瓷器胎骨有透光性,陶器無透光性。反觀陶器,我們知道它的燒成溫度在1000°C,它的胎質粗疏,無釉,吸水率高、易吸收氣味,敲擊其身發出啞然沉悶之聲。

商代早期 陶鏃范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代 炊器 “婦好”三聯青銅甗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二里頭文化 青銅爵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代 青銅觚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中期 青銅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周穆王時期 原始瓷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豆,羹食器,盛放腌菜、肉醬等物的器皿。豆是后世盞的雛形。

釉的發明與使用是由陶器發展至原始瓷器的必備條件之一。那么,釉的發明與使用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釉的出現是在商代。那時候沒有天然氣和電,不像現在可以用氣、電來燒窯,彼時陶器是用樹枝或干草來燃火燒造的。在燒陶的過程當中,燃燒材料樹木枝干跟干草產生的灰落在了陶胚子的表面,這就是自然落灰現象。然后經長時間燒造,融成了自然的草木灰釉而燒成了釉陶。研究表明這時候的釉多是石灰釉,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在2%左右,氧化鈣的含量在16%左右。器皿在氧化氣氛中燒成,所以在商周時代原始瓷器的釉色基本上呈黃綠色或青灰色。這種原始青瓷此時還處于瓷器中比較低級的階段,在燒成溫度和某些工藝上比不上后世的成熟瓷器。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但不可小覷的是,它同時代表了中國陶瓷史上重大的技術進步。可以想象,當時的人們看到這種覆蓋過釉后,表面光滑、顏色漂亮且不吸水的器皿,一定是興奮萬分。于是他們仔細觀察了其后的燒造過程,逐步掌握了釉的使用技術,之后開始主動地把草木灰涂抹在尚未燒造的陶器表面,于是從陶器到低溫釉陶,再到1200°C高溫下燒出的胎質更加細膩、色澤更加瑩潤的原始瓷器,制瓷技術在商代匠人那里不斷改進。[5]

約公元前475—元前221年 原始瓷青釉戳印“S”紋提梁盉故宮博物院藏

周武王時期 “利”青銅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銅時代,飲食器具的制作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那這個時期的茶又是什么情況呢?從文獻資料上看,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里已經有了“武王伐紂,巴人獻茶”的說法。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是商周歷史的分水嶺。長期以來,學界對牧野之戰這個事件的時間點有很多爭議,原因就是沒有直接的出土文物作為時間證據。這個痛點直到1976年陜西臨潼縣零口鎮“利”簋的出土方得以解決。簋屬于飯食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利”簋內里著有銘文四列三十二字,“武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子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亶公寶尊彝。”武王伐紂,在甲子日的清晨時逢歲星(木星)當空,一日之間結束了滅商戰役。勝利之后,一位名字叫“利”的大臣得到了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于是利就用其鑄造了一件銅簋作為紀念。由于這件青銅簋是利所鑄造,人們就把它稱作“利”簋,后世也稱其為“武王征商簋”。三十二字銘文的內容跟《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古籍記載相吻合,解決了史學界的千古謎團,彌足珍貴。

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聯合當時在四川巴地的一些少數民族共同伐紂。《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伐紂勝利后,分封諸侯,將其宗親冊封在巴地。巴地朝覲天子的貢品中就有茶,這也是我國古代貢茶制度的起源。《爾雅》,一說周公作,一說戰國末年前成書,至少此書在戰國時已經存在。晉代郭璞《爾雅注》說茶:“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飲。”羹,《辭源》釋義:“用肉類或菜蔬等制成的帶汁的食物或湯。”西周以后的《晏子春秋》記載:“晏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在晏子的飯桌上,茶與蔬菜并列。晚唐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里寫道:“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皮日休的觀點是自周代至陸羽著述《茶經》前,人們對茶的飲食方法是把茶樹的鮮葉或干葉“渾以烹之”,如同把蔬菜湯熬好食用。可見,青銅時代的茶還是食用與藥用并存著。青銅時代是青銅器與陶器、原始釉陶、原始瓷器并存的時代,它們的型制大體相仿,當時的食器、酒器如盉、盤、壺、觚、杯等就是其時或盛或吃或飲茶的器具。

[1]夏后開:即夏啟,漢代人避景帝(劉啟)諱而改。

[2]折金:采金,指開發金屬礦藏。

[3]虛:同“墟”。

[4]《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

[5]《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驻马店市| 南汇区| 博白县| 留坝县| 龙井市| 镇宁| 娄烦县| 嘉黎县| 简阳市| 永泰县| 曲周县| 阿图什市| 郁南县| 永新县| 沙田区| 罗山县| 鹿泉市| 琼海市| 康平县| 南宁市| 新巴尔虎右旗| 阿拉善盟| 邛崃市| 治多县| 德惠市| 桂林市| 吉安县| 浠水县| 新宁县| 淳安县| 陇川县| 吉隆县| 楚雄市| 江口县| 温泉县| 乐亭县| 通道| 黄浦区| 青浦区|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