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懂點茶器
  • 耕而陶
  • 1391字
  • 2022-08-02 14:39:43

正如我在《懂點茶道》中對茶的論述:“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排在末位,這個排序反映了先人的生活智慧。與前面幾位相比,茶不是生命延續的必需品,茶是在吃飽喝足,滿足了‘活著’這個前提后才需要的。看,萬事都是有它的底層邏輯做支撐,茶也不例外。”茶器一理,它同樣是在我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才開始考慮的更加高層的諸多事物之一,即并不必須,但有必要。

茶樹鮮葉被采摘下來做成了成品干茶,它就靜靜地躺著,一動不動,期待著跟水重逢。水把茶喚醒了,讓它重生。茶呢,又反哺于水,讓水盈潤甘美。“沏茶用水”實際上玩兒的就是“茶水之歡”,誰能讓它們彼此歡愉,誰沏的茶就好喝。而活色生香的“茶水之歡”離不開茶器之承載,這就是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的“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一語的由來。

耕而陶茶齋內煮茶品飲

中國的傳統文化史是由多種文化專門史構成的。其中一個分支就是讓人引以為豪的飲食文化史。我們喝茶所用的茶器,即是自原始社會經由貯存器、食器、酒器結合我們日常生活之需求并伴隨六大茶類的產生及品飲方式的改變逐步融合演化而來。自原始陶器起發展出瓷器、金屬器、竹器、木器、玻璃器……向我們一路走來。歷史上被尊為茶圣的唐代人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首次將茶器與茶具做了清晰的分野。器以載道,道傳籍器,自此生理的需要開始向著文化的需要轉變,茶器也逐步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其物雖微,這一路上它體現出的卻是人類科技的進步,承載的是對傳統之“美”的延續。《存在與華夏文明》一書對“美”做了如下定義: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反應的反應,即對美感的反應。于茶事來講,一個沒有親身使用、把玩過精美茶器的人,很難擁有對茶器美的賞悅能力。使用、把玩一個悅心適手的茶器而令人浸在美之愉悅中的過程是人類向往的高等級生活需求之一。賞心悅目又適手的美器如一位附著了人間煙火的朋友,能在生活中與你相伴相隨,彼此欣賞,產生感情,直至難以割舍。

什么樣的茶杯宜香,什么樣的茶杯適手?什么樣的茶杯宜在夏季使用,什么樣的茶杯又適合冬季?有能改變水質的茶器嗎?高溫燒造的原礦紫砂壺為什么可以一壺通殺六大茶類?一個適手且美的茶器,僅僅是適手且美嗎,有無其他的含義?

茶齋一角

“陳書滿室,狼藉紙硯……肆究而博參,掇幽而搜佚,雖至夜分燈燭,不少輟。”[1]讀萬卷書,還需走萬里路,多年來,筆者游學累計十余萬公里,遍及國內各大茶山、博物館、茶器專題展覽,知行合一地求索積累。本書意在梳理出不同時代、不同制茶工藝、不同茶類、不同品飲方式的共同影響下茶器演變的不同型態。簡潔易懂的文字配合精美的圖片,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體系完整、脈絡清晰、考證翔實的茶器演變簡史。書中難免紕漏,亦望方家指正。該書付梓特別感謝數年前我在安化茶山所識之滿腹經綸的前輩,前輩的點撥令我在一些歷史節點上豁然開朗。當然,還少不了那個依舊為我寫作間隙帶來歡聲笑語、調皮無邪又長高了個子的我的小外甥女兜兜。好消息是這小家伙開始喜歡茶了,壞消息是由此我的不少美器被強行占有。還是要說,有你們真好。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我們定要學會給自己的個人生活留有空間與時間,劃出一隅屬于自己的港灣。在那兒,品一杯香茗,賞一只雅器,通過對美的欣賞與品味讓身心得以愉悅,性靈得以滋養。接下來,就請朋友們隨著書中文字,經由上下五千年來不斷演變的繽紛器物,同我一起去感受生活的美與多姿吧。

[1]《名山縣志》,趙懿著,清代刻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广宗县| 敦煌市| 济宁市| 西吉县| 凤庆县| 琼结县| 晴隆县| 理塘县| 叙永县| 万州区| 蒙山县| 江永县| 启东市| 克东县| 河津市| 兴化市| 泸州市| 高尔夫| 新乡县| 庄河市| 开江县| 和硕县| 蒙城县| 庆阳市| 明水县| 河西区| 郸城县| 石林| 福贡县| 宜昌市| 新营市| 喀喇沁旗| 平利县| 吉木乃县| 衡阳县| 定边县| 白朗县| 尼勒克县| 定西市|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