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實驗的由來:審判阿道夫·艾希曼
對艾希曼的審判引發了一場學術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引起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注意。
米爾格拉姆曾先后在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工作,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主張通過實驗發現和總結人類的社會心理模式,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量化研究的進程。而米爾格拉姆之所以為世人所知,是因為其著名的電擊實驗。
當時,28歲的米爾格拉姆密切關注著這場審判。艾希曼為自己做的無罪辯護引發了他的思考:面對如此傷天害理的事,他為什么會選擇服從命令呢?這是納粹德國的個別行為,還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行為呢?
其實米爾格拉姆也是猶太人,但是他沒有占據道德的制高點,站在猶太受害者的角度譴責劊子手,而是大膽地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反思,這是非常可貴的。
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既無法做到自己的一切都由自己說了算,也無法完全掌控周圍的環境。我們最擅長的就是不斷找理由,讓我們的行為和決定看起來合理。當我們犯錯時,這種心理機制尤為突出。
我們在尚且年幼,還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時候,大腦里被父母、老師、媒體、文化環境等塞進了各種各樣的“字條”,上面寫滿了各種決策意見和規則禁忌,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些“字條”在某種意義上幫助我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快速適應了當下的生活,畢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但與此同時,這些“字條”也限制了我們的獨立思考。假如你生活中的所有決策都是你的父母、領導、老師等人幫你做的,那你還能學會獨立思考,還會質疑他們的決策的合理性嗎?如果再碰上強勢的父母或師長,他們不允許你有不同的思想,并會因為你有不同的思想而懲罰甚至打壓你,那你還會嘗試獨立思考,還會聽見深藏在自己內心的聲音嗎?
有些人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不僅因為他們學識與能力超群,更因為他們敢于直面自己,直面事實,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的直覺,并且還有足夠的心理韌性,敢于克服種種困難,通過科學的方法檢驗自己的直覺判斷。不論是在哪個行業,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思想的火花,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格外重要的。
當年28歲的米爾格拉姆也是這樣的人。作為猶太裔學者,他的身后有600多萬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慘遭納粹德國屠殺的同胞。這場大屠殺給整個猶太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但米爾格拉姆在面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同胞的劊子手時,仍然能站在科學的立場,保持中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不僅如此,米爾格拉姆還決定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普通人在權威的指示下到底能變成什么樣,從而從根本上反思人類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