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樹立正確錢意識:提高數字敏感度,重新認識價值

前些天,我收到了一個問題,著實把我嚇了一跳。有一位同學跑來找我,說:“老師,我想達到財富自由,我的目標是在今年下半年賺到1個億,請你幫我實現吧!”

我有點驚訝,也有點好奇,反問她:“你過去三年,每年的年收入分別是多少呢?”

她很快回了我:“10萬元。”

我繼續問:“過去的三年,每年都是10萬元嗎?沒有增長嗎?”

她說:“沒有。”

我問:“那你自己打算怎么在半年賺到1個億呢?”

她說:“還沒有計劃。”

先不說這位同學的異想天開,問題的關鍵在于,她沒有正確的錢意識。換句話說,1個億是什么概念,她并不清楚。我相信在看這本書的你,可能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就讓我用一句話說明白吧:年薪10萬,想要賺到1個億,一共需要1000年。

錢意識層次一:進出

大多數人對錢都沒有意識,他們只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所以他們總會說:錢怎么不知不覺就花完了!或者他們會說:都不知道為什么錢就沒了。事實上,有錢人都有對錢的覺知和意識,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們都能注意到每一次錢的進出。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對日常的生活,包括對錢也是后知后覺,通常是錢花完了才發現,所以才會沒錢!

不信?我來問你幾個問題,你試著用一秒的時間來回答我:

● 今天你用了多少錢?

● 昨天你用了多少錢?

● 過去一周你用了多少錢?

● 過去一個月你用了多少錢?

● 按過去一年算,你平均每天會用多少錢?

也許前兩個問題比較簡單,今天用的錢,你輕易能記住;昨天用的錢,你稍微想一下,也許也記得。但是過去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的呢?你有概念嗎?有這個意識嗎?如果你不去看賬本,不去看任何記錄,也不去算,能馬上告訴我嗎?你看,你根本沒在意錢的進出,特別是你沒意識到錢的“出”,也就是你究竟花出去了多少。錢都花掉了,卻不知道花掉了多少,這下你知道你為什么會沒有錢了吧?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提高你對錢的意識,那我把以上的問題再加深一層,換一個字眼即可。你把以上問題里的“用”字換成“賺”字,再試著回答一下,可能第一個問題就把你難住了。你根本沒有算過今天自己賺了多少錢!

要是你想改變你的財務狀況,難道不應該好好計算一下“今天賺了多少”和“今天用了多少”,甚至去計較一下今天所用的,有沒有超過今天所賺的嗎?開始意識到錢的進出,開始計算和計較,你就會越來越有錢。

錢意識層次二:數字

上過初中的政治課,我們都熟知一句話: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所以錢意識的第二個層次,就是要明確,在當今社會中,或者說在這個開放的市場中,多少錢和多少物等價。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錢代表了什么,你對錢沒有正確的認知,結果就是,你永遠無法賺到超出你認知的錢。

我們來做個小測試,用3秒的時間來快速回答以下的問題:

● 1元等于什么?

● 10元等于什么?

● 100元等于什么?

● 1000元等于什么?

● 10000元等于什么?

● 100000元等于什么?

● 1000000元等于什么?

試著針對每一個問題,快速說出三個或以上的答案。

從上至下你會發現,一開始也許很簡單:你可能會說1元等于一支鉛筆、一盒火柴、一根冰棍、一枚郵票;10元等于一趟來回的地鐵、一斤水果、一本二手書、一個微信隨機紅包;100元等于一件上衣、一個線上課程、兩張電影票、三杯咖啡等。到了1000元的時候,你回答的速度可能就減慢了。到了10000元,你可能開始冥思苦想了。再到了10萬元、100萬元的時候,也許你就根本回答不上來了。

為什么呢?對于這個世界中所能購買到的商品,你從來都沒有關注過價格,沒有關注過價格所標的那個數字,所以以上這些數字代表了什么、等于什么,你也不甚清楚。而能輕易回答上來的答案,一定就是你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東西,它們在你的生活中大量出現,讓你不得不注意到它們。所以回答這些問題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消費水平;而消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收入水平。

因為一般超越日常消費水平的商品,我們平時是不會有意識地去關注的,基本上是在想到要買之前才去看一眼價格。也就是說,我們的數字敏感度的邊界,就是我們的收入水平。而每個人一開始的收入都很有限,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世界上大多數物品的價格和數字,都是毫無知覺的。

為幫助大家提高對數字的敏感度、對金錢的意識,突破認知的局限,我自己有一個小竅門分享給你們,方法簡單到只有三個字:猜價格。具體的操作是,下回去餐廳吃飯,或是逛商場,可以在看到價格之前,先憑著直覺猜一猜。值得注意的是,你如果去的是麥當勞,對里面的消費和價格已經十分熟悉了,這個數字就沒什么好猜的了。但如果你參加的是一個飯局、一次盛宴,這就是很好的訓練機會,請好好把握。

先猜一遍,然后再核對一遍,你會開始關注邊界以外的狀況,從而擴大邊界。久而久之,便能打開你在這一層次的錢意識。

錢意識層次三:比例

關于錢的意識,除了以上兩個層次,還有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層次。為了全然喚醒你這部分的意識,我先來問你一個問題:

● 今天你去電影院看電影,怡寶礦泉水8元一瓶,買還是不買?

我們先排除掉那種你快渴死了非買不可的極端情況,不考慮你的需求。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不買。因為對有些超市里賣1元、市面均價2元的礦泉水而言,8元一瓶真是太貴了!請思考一下,你決策的立足點是什么呢?是什么決定了你不買礦泉水呢?也許你會說,就是價格高太多了,貴了六七元呢!

如果我把問題改一改,改成如下的問題,看看你的決策是否會改變:

● 今天你去電影院看電影,怡寶礦泉水4元一瓶,買還是不買?

這時候,有的同學會維持原本的選擇,不買;但有的同學說,只貴了兩三元,可以買!

那我把場景換一換,把問題再改一改,你再看看你的決定:

● 今天你到酒店,發現酒店房間里的礦泉水8元一瓶,同時你知道酒店樓下小賣部也有同樣的礦泉水,賣4元一瓶,你會直接喝房間里面的嗎?

到了這個場景,有的同學說他比較懶,下樓那么麻煩,就差4元,直接喝了得了。有的同學說,不!下一個樓就能省4元,多好,肯定下去買!還有的同學說,無論是房間的還是小賣部的,都比均價貴,肯定都不買啊!

看完這幾個案例,你有什么思考嗎?我想跟你說,無論選什么,都是對的。但是,我想問,有沒有三個場景都選擇不買的同學呢?如果有,我猜你冥冥中已經具備了第三個層級的錢意識。第三個層級,事實上比第二個層級更進一步。我們關注的,不再是絕對的數字,而是數字間的關系,也就是比例。

如果關注數字,在第一個場景中,8元比2元貴6元;第二個場景中,4元比2元貴2元;第三個場景中,8元比4元貴4元;而在第三個場景中,8元和4元比均價2元,分別貴6元和2元。對大多數人而言,在三個場景中貴出來的6元、2元和4元也許不算什么,因為以我們的總支付能力來說,幾塊錢只是很小的數額,有人甚至會覺得,就那么幾塊錢,根本沒有省的必要。有人還會這樣衡量,這幾塊錢,比起買電影票的錢和住一晚酒店的錢,根本不算什么。

用“相對性”來衡量價值,進而做購買決定,是人類的通病,也是商家常用的伎倆。運動品牌店里一條長褲賣500元,一雙襪子居然要賣100元,你買完長褲,卻還是覺得襪子便宜。可是,我想告訴你,一瓶水8元是貴就是貴,雖然和酒店的住宿費比起來價格低很多,但并不代表它真的便宜,我們還是得回歸到商品本身的絕對價值比較上來。所以,當我們轉換視角,把關注點放到比例上,你可能會洞察到新的東西。

我們來算一筆賬。在第一個場景中,8元比2元貴了300%;第二個場景中,4元比2元貴了100%;第三個場景中,8元比4元貴了100%。而在第三個場景中,8元和4元又比均價的2元,分別貴了300%和100%。如果你擁有了看比例的思維,無論你目前是有錢還是沒錢,相信你都會像我一樣,選擇不買。

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勝枚舉。記得去年我在北京寫作,在飯局上碰到一位朋友秋秋,她剛畢業,在報社工作,拿著同齡人會羨慕的收入。

席間秋秋問我:“帥老師,我要怎樣才能像你一樣有錢啊?”

我問了秋秋一個問題:“你平常吃外賣通常多少錢一餐?”

秋秋想了想:“平均50元吧!”

我繼續問:“你猜我吃多少錢一餐?”

秋秋說:“我都吃50元了,帥老師該吃80元一餐吧?”

我笑了笑說:“其實我只吃30元左右一餐,而這就是我比你有錢的原因。”

秋秋不解:“不就差20元嗎?就有錢了?”

我說:“看起來你一餐只是比我多吃了20元,但實際上,我比你省了40%。”

你可能說,多吃20元,吃好的能讓你感到快樂。

但我會說,省下40%,讓我更快樂。

因為,試想一下,如果放到基金投資市場來算,要找到一只回報率達到40%的基金,是異常困難的。或者換個角度想,100元錢存在銀行定期里一年,按3.5%的年利率算,你大概會得到3.5元的回報。如果要用這個比例來賺20元,就得把571元錢在銀行放一年。計算比例的意識,會讓你重新認識價值,重新定義“貴”,也會讓你重新決定該不該花錢、該如何用錢。

進出、數字、比例,這三個層次,構成了我們初步的錢意識,這里的每一個層次都重要,但最后一個層次最重要。不同的層次,對應著不同的結局。當然,站得越高,就看得越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河县| 玛曲县| 金塔县| 台湾省| 井研县| 赤峰市| 成都市| 永寿县| 仁化县| 沙坪坝区| 射阳县| 合水县| 霍城县| 康乐县| 昌邑市| 寿阳县| 清涧县| 建德市| 天祝| 阿城市| 泾川县| 黑山县| 郴州市| 东兴市| 民丰县| 仪陇县| 宜宾市| 青铜峡市| 丹寨县| 衡阳市| 普兰店市| 崇文区| 四平市| 德惠市| 滕州市| 台安县| 南城县| 桂东县| 保靖县| 武冈市|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