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殺死金錢腦里的“癌細胞”:剛開始理財的“4大誤區”

  • 財務自由第一課
  • 帥健翔
  • 6305字
  • 2022-07-22 17:28:19

你如果想變有錢,就必須有一個健康的金錢大腦。但在剛開始理財的時候,我們總會有一些誤區,或者會碰到一些“陷阱”,讓我們“掉”進去。而且關鍵是,這些陷阱從本質上講,都不是外部導致的,而是我們自己內部引發的。

我在課上把它們比喻為金錢腦里面的“癌細胞”。聽起來特別可怕,事實上也如此,你的金錢腦本來是幫你掌管金錢的,但“癌細胞”會慢慢開始分裂,占據你的大腦,削弱你的管錢能力。試想一下,若你的大腦都布滿“癌細胞”,它就不是金錢腦了,而是一個“癌細胞大腦”。所以,金錢腦里的“癌細胞”每分每秒都在阻礙你變有錢,最終很有可能讓你一無所有。

你看,雖然只是思維和心理上的誤區,但它們實際上對你生活的影響,一點都不亞于病理性的癌細胞。今天我們就要開始把金錢腦里面的“癌細胞”逐一殺死。

癌細胞一:從眾心理——以別人為標準

理財的第一個思維誤區,就是“從眾心理”。在講為什么會從眾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我們一直都在說理財,你覺得理財到底是什么呢?

我猜你會說:理財,就是買一些理財產品。

然后我問:比如說買什么呢?

你可能會說:買基金、買股票,甚至買房子!

好了,關鍵的問題來了,我接著問你:你是怎么知道要買這些東西的呢?

這時候,99%的人都會說:大家都是這么說的!

你看,你就連最基本的關于理財的概念,都是“從眾”而得來的。因為從眾,我們對“理財”的概念首先就是有誤解的。大家都在說的買基金、買股票和買房子其實只是表面,它們只占理財的一小部分,或者說,它們也只是實施理財的一部分手段而已,并且這種手段的實施,得先有原始積累。簡單來說,要買東西,首先得有錢吧?但由于“從眾”,大多數人會誤以為上述的三種產品就是理財的全部,所以他們會覺得自己離“理財”這件事還很遠,所以才遲遲不開始理財。

事實上,今天你就可以重塑一下思維了,記住我的一句話:理財,就是重新處理“賺、用、存”三者的關系。這才是理財的本質。如果你刷新了認知,對理財的觀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你就能發現,無論你處在哪個階段,其實都可以開始理財。如果你的收入還很有限,就想想該怎么存;如果你的能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就想想該怎么賺;如果通過努力,你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就多考慮考慮該怎么用。

而對大多數還在財富累積階段的年輕人來講,更好的順序是“存、用、賺”,這也是本書的展開順序。因為人剛開始到社會工作,缺乏經驗和能力,提高收入是很難的,相反,控制支出就比較簡單,所以“存”就該放在第一位。然后你也不難推斷出結論:在你沒有什么錢的時候,最好的理財方式只有一個,就是省錢,也就是管理好你的“用”,盡可能增大你的“存”,因為你的“賺”不是由你單方面決定的。至于為什么“存”必須放在第一位,其實還另有原因,在專講存錢的章節我會仔細說明。

話說回來,那么人為什么會從眾呢?生物本能使然。我們設想一個場景,假如你回到了原始社會,你和你部落的其他“野人們”穿著草裙,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散步。忽然間,你發現你的小伙伴們都開始朝一個方向奔跑。你猜,你會有什么反應呢?出于求生的本能,你肯定跟著拔腿就跑。如果在那個時候,你不跟著大家,反而站在原地理智思考,你想——為啥他們都跑了?急啥啊,慢慢來!我保證,你一回頭,就能看到那頭垂涎欲滴的獅子。最后,從眾的人都活了下來,不從眾的極個別都成了晚餐。

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為了活命而發展出來的一套反應機制。而這種強大的生物本能,刻在了我們的基因里,理所當然地保留至今。但現在和以前不同的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生命安全是得到保障的,我們沒有那么迫切地要躲避天敵,要“活命”。放任這種本能,反而會讓我們忽視事物的本質以及自己的需求,給自己帶來損失。而從眾心理的最基本特征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表現在理財時的特征就是:別人買,我也跟著買。可是,這里最大的隱患和風險其實就是那兩個字:別人。你想想這多危險,你的決策標準,居然是“別人的標準”。

有一次,一位學員跑過來問我:“老師,我想理財,你說我該買股票嗎?”

我問他:“為什么要買股票呢?”

他說:“因為大家都在買啊!”

我繼續問:“大家是誰呢?”

他說:“就是別人啊!比如,我的同事、上司,還有親戚。”

你看,這個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因為他根本沒有自己的標準,他是以他人的標準為標準的。請問,你有辦法用別人的地圖,來走好自己的路嗎?沒有辦法!比如,近幾年流行做副業賺錢,大家看到了別人的結果,欣喜若狂,都爭先恐后地要去做“副業”。相信你也發現,疫情到來的這一年,在朋友圈中賣各種產品的人,也比往年明顯增加了。但是,為了幫助大家更清晰地思考“做不做副業”這個問題,我提出了三大疑問:

第一,你看到的是別人做副業的結果,但你有沒有問過,在過程之中,別人付出過什么,又犧牲過什么?而你是否愿意做出同樣的付出和犧牲?

第二,你主業都沒做好,憑什么做得好副業?如果副業做得比主業還好,主業還是不是主業?

第三,那些不斷勸你做副業的人,你覺得“勸你做副業/教你做副業”這件事情,是他們的副業,還是他們的主業?

當你看到一個所謂的機會,跟風進貨,最終可能因為缺乏銷售的能力和銷售的渠道,賠得血本無歸。最終殘酷的現實就是,你干副業賠光了錢,而勸你干副業的人都賺到了錢。我把這稱作“從眾心理的惡化”,即僥幸心理。一方面,從眾心理讓他們覺得別人有,我也要有;另一方面,從眾心理惡化為“過度自信和僥幸心理”,讓他們覺得別人可以,我也可以。

他們通常缺乏成本思維,認為一切的發生都理所當然,甚至他們會覺得,“不用付出就能得到”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期待的是像別人一樣“不勞而獲”,但他們忽略了別人真實的狀態是“多勞多得”,所以自己最后才“得不償失”。

請記住,當你不能全盤了解這個東西,也就不能全盤了解風險,這時候任何一個小風險,對你而言,可能都是最大的風險。當你不了解一個東西的時候,風險最大。當你看到別人都向一個方向跑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會跟著做出最愚蠢的決定。

回到當今社會,吃掉你的不再是那頭獅子,而是那個“方向”。所以,下回在做決定前,請你務必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決策的標準是什么,到底是來自自己的調查、計算和判斷,還是來自“別人”?如果答案是后者,你就該懸崖勒馬了!

癌細胞二:情緒驅動——以欲望為標準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有很多個,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區分開來。我想告訴你的是,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標,那么你的決定都會來自你的欲望,你的購買都會來自你的情緒。

而在商業社會里,這些情緒和欲望就會被商家加以利用。簡單來講,你的所有購買沖動,都是可以被設計的。而且根據我的經驗,不管你在哪個財務等級,都有相應的“陷阱”等著你。你有100元就會有100元的陷阱等著你,你有1000元也會有1000元的陷阱在等你,你有1萬元、10萬元、100萬元,也不例外,總有一款適合你。金錢腦里的癌細胞,所謂的情緒驅動,一言以蔽之,就是貪念在作祟。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七旬老夫妻,深陷理財夢》。大致是說,上海的一對老夫婦,給某投資機構交了51萬元,對方承諾一周后就能賺到170萬元。機構跟夫婦二人保證:“你今天交51萬元,我們過幾天,就連本帶利給你賺回來。你看我們店面這么大,用戶那么多,又有工商注冊,人跑得了,店都跑不了啊!”最后老夫妻倆到銀行準備打款時,幸好在銀行員工、經理還有民警的極力阻攔和規勸下,終于意識到了自己正面臨騙局,放棄了打款的念頭,才保住了養老的本錢。

我曾經聽說過一個詐騙案,至今記憶猶新。在北京,有一個人到處告訴別人他是蔣介石的后人,他現在需要馬上飛回臺灣分遺產,自己能拿到的部分是1000多萬元,但現在就缺一張機票飛回去。如果你愿意借2000元給他買機票飛回去,為了感謝你,他拿到遺產后會分給你一半。這個理由夠荒唐了吧,但你可能很難相信,居然有人會上當。截至被公安機關逮捕,這個人前前后后一共騙到了1000多人。

無論是老夫妻的新聞,還是“后人”的詐騙案,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騙案的實施手段也許各不相同,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瞄準了人性。情緒和欲望一旦被激發,受害者的雙眼就被蒙蔽了,貪念一上來,理智的大腦就癱瘓了。

下次要是機會出現時,你就得問問自己:首先,有這樣的機會,為什么那個人自己不賺,要帶你一起賺?其次,如果真的出現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個機會憑什么輪到你?別相信運氣,要相信實力。實力就是最好的運氣,而守好財,就是最大的實力。

我想告訴你,如果你不是常走運的人,也沒有做過什么努力,主動改變過自己,若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無緣無故地走運了,而且是比較大的所謂“狗屎運”,請先別高興,也別僥幸,馬上警惕起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被騙了。

癌細胞三:把概念當目標——以“知識”為標準

如果說癌細胞一和二,是稍加警覺就能避開和剔除的,那第三類癌細胞,就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多人容易踩進去的坑。

過去一年,我在全國各地開講座,提問的環節,很多同學都問了這么一個問題:“老師,我要如何才能達到財務自由呢?”

我通常都會反問:“在你看來,怎么樣才是財務自由呢?”

這時候,提問的同學都會像機器人般地重復以下的這幾句話:

“財務自由,指的是被動收入大于主動支出。”

“財務自由,意味著不再需要為錢而工作。”

“財務自由,意味著不再需要付出勞動也能獲取收入。”

我接著問:“我知道你說的,可是這些都是書上有關財務自由的概念,我想問的是,對你而言,財務自由的標準是什么呢?”

聽完我的話,提問的同學要么啞口無言,要么支支吾吾,好像有什么想說的,可又說不出來。

我趁機引導他們:“這就是你們達不到財務自由的原因!雖然你們嘴上說著要財務自由,但實際上你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為你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所以你們只是在重復著書上的話、書本上的概念而已。”

更關鍵的是,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知識,對概念所謂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對知識和概念的簡單重復上。我們缺乏的,是對知識真正的理解、探究和深思。比如,說到理財,有一句話你一定聽過——復利是人類的第八大奇跡。你知道這句話,也會復述這句話:“復利是人類的第八大奇跡”。但可惜的是,你沒有思考過,你只是在機械地重復、人云亦云而已。不信?那我問你,如果復利是人類的第八大奇跡,那前七大奇跡是什么?

所以,在我看來,概念歸概念,概念是不能當成目標的。因為概念相對客觀,而目標永遠是主觀的,更準確地講,目標是很私人的事情。我們的問題在于,總是把概念錯當成目標。其實解決的方法特別簡單,就是我課上常說的一句話:書中有書中的概念,但你也要有你的定義。操作的核心是:把客觀的概念主觀化,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得出自己的結論。

重視知識沒錯,但別忘了,運用知識的主體,是你自己。所以,知識不是標準,你自己才是。因為你有你對財務自由的定義,我也有我財務自由的理解。比如,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學生,她是上班族,企業白領,工資水平一般。

我問她:“在你眼中,怎么樣才是財務自由?你忘掉書本上的知識,告訴我,對你來說,怎樣才是財務自由?”

她想了想,告訴我——工作不太忙,朝九晚五,能準時下班,下班后能發展自己的一項興趣;收入相對穩定,年底雙薪,每個月能夠定期存下錢;有雙休,周末可以和朋友聚會,或到周邊的城市游玩。三年內完成初步積累,然后在市中心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有一輛安全性能好的代步車,每年還能帶父母出國旅行至少兩次。她覺得這樣就是財務自由了。

她描述得很清晰,也很具體,事實上她所描述的目標,都可以分解成一個又一個更明確的賺錢或存錢的小目標,然后很快去實現,所以她想在三年內做到是不難的。在我手把手的輔導下,她提前了一年多的時間,不到兩年就達到了目標。

但試想一下,如果你將“財務自由”這個概念當作目標,可能要10年、20年,甚至50年都達不到。因為這個概念對你來說,太遙遠了,你會泄氣的,甚至你會覺得這是騙人的。但其實不是,只是你理解錯了這個東西。你以在課堂上或書上學到的知識為標準,定錯了標準,所以定錯了目標。

你需要多少錢才能達到你理想中的自由,首要的標準就應來自你自己。比如我自己的財務自由標準,一般我不喜歡把其命名為“財務自由”,因為它聽起來好像我本來有多不自由一樣。我更喜歡的命名是“提前退休”,具體的描述是:可以不上班,靠著投資的利息過生活,工作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如果要做,不為錢而做,要為實現理想而做。

我在25歲的時候,就過上了“提前退休”的生活。我也常跟我的學員講,如果你不是要過那種極盡奢華的生活,人生只需要存200萬元,即可“提前退休”。概念是冰冷的,知識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把它們跟你的個人需求相結合,成為新的描述,真正的標準和目標才會出現,你的財務自由之路,才真正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

那你的標準是什么呢?如果標準不明確,目標就會不清晰。要知道,一個不夠清晰和明確的目的地,是永遠沒有辦法到達的。

癌細胞四:把結果當原因——以“表象”為標準

不僅僅在理財上,在個人成長的各個方面,當我們論及結果時,誤區四就會反復地呈現。一言以蔽之:大家都愛追求表面的結果,所以,大家總愛把結果當成原因。什么意思呢?就像有時候,我會在我的朋友圈中分享一些我的基金投資成果。比如,我在年前買了一只基金,到現在11個月了,它的收益率已經達到了58%,這已經是一個特別高的收益了。這個時候,總有人留言問:“老師,你買的是哪一只?我也去買。”事實上,他這么問,如果又這么做了,風險是非常高的。因為,當他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證明了,他根本不懂基金的買賣。

關于基金,首先,你要判斷該在什么時候買;然后,要收集情報,預測形勢;最后,你要知道該在什么時候賣。你知道買,卻不知道賣,這不就是傻嗎?而且,你都看到我曬一個成績出來了,如果你對基金有最基本的了解,你應該知道,仔細的分析和預判、良好的心態,才成就了我長期持有這只基金的結果。

你只有復制了原因,才能產生類似的結果。但如果你只是去復制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會成為一個新的原因,從而產生出另外一個結果,并且新的結果有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關鍵是,我選購的基金回報率已經達到58%了,上升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如果你在看到的時候去買,走勢處于高位,其實也賺不到什么錢了。可見,這也是一個你不夠了解基金、不應該去投資的體現。

就像有很多人在追求成功,是覺得成功會帶來快樂,在他們頭腦中的公式是:因為成功,所以快樂。但他們再一次搞錯了因果關系。請記住,所有的成功,都是快樂的結果,而不是快樂的原因。你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你才容易成功;你能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你就成功了。所以,當“成功”明明是一個結果時,你卻把它當作一個原因來追尋,就必然會產生出新的結果,這個結果很可能是“痛苦”。

總把表面的結果,當成本質的原因,是常人的思維誤區。所以,殺死這種癌細胞的方法,其實特別簡單,就是清晰地認識到:結果并不能復制,只有探究出結果的真正成因,才有復制類似結果的可能。當然,之所以想著只要復制結果就能成事,可能是因為投機取巧的心理在作怪。這種心態也會讓你和財富漸行漸遠。

當你清理掉這些癌細胞后,現在就已經擁有一顆健康的金錢大腦了。你會發現,原來你在理財的時候、面對金錢的時候,所有的標準都不是基于客觀的事實和數據,而來自他人、情緒,是所謂的知識和表象的結果,這都會產生各種后續的問題。

曾經的你,不知道自己的標準在哪里,也不知道財務自由的標準是什么。現在你知道了“賺、用、存”的思維框架,更關鍵的是,在本書的后續章節,我會把更多關于如何賺錢、如何用錢和如何存錢的標準告訴你。而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你用這些標準和守則,重新武裝你的大腦、指揮你的行動,做你真正想做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吉首市| 株洲县| 彰武县| 仙游县| 安溪县| 丰顺县| 郑州市| 长垣县| 屏东市| 合肥市| 台山市| 大足县| 仁怀市| 木里| 库尔勒市| 论坛| 新龙县| 年辖:市辖区| 通河县| 阳曲县| 天津市| 托克托县| 台安县| 洛阳市| 旅游| 碌曲县| 沙洋县| 寿阳县| 亚东县| 焦作市| 合水县| 达州市| 房山区| 永善县| 伊春市| 县级市| 屏东市| 宜阳县| 长乐市|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