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頁島往事
- 卜鍵
- 3247字
- 2022-08-10 18:26:02
一、開赴東海的明朝艦隊
從讀初中開始,我們就知道“鄭和下西洋”。那是中國航海史上的一段佳話,熙朝盛事,揚我國威,研究和贊譽的文章甚多。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明永樂年間,還有一位叫亦失哈的宮中太監,多次受命率員開赴東北海疆,規模雖不如鄭和,但亦是大型船隊、一千至數千官兵。鄭和的大航海由于耗費巨資,難免遭受“武力游行”“奢華演出”之譏;亦失哈的奉命出巡則是實實在在地經略邊疆,宣撫與開發治理東海少數民族地域。東海,又作奴兒干海,當時指清朝大東北的外海,庫頁島坐落其中,與之相聯系的“北海”(鄂霍次克海)和“南海”(日本海),其命名皆留下遼金兩朝的歷史刻痕,值得作一番認真梳理。
亦失哈,又作亦信、易信,明朝內廷太監,生卒年與生平事跡皆不甚詳,僅知為海西女真人,歷經永樂至景泰五朝,一直頗受重用,最后做到遼東都司鎮守太監。他是一個有貢獻也有故事的人,其籍貫、家世等曾長期失考,令人欣喜的是,就在最近,萬明先生依據明天順元年狀元、南京禮部尚書黎淳的《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同知武公墓志銘》,查明了亦失哈的家世:
洪武初有諱武云者,率其子滿哥禿孫、可你、亦失哈慕義來歸。太祖高皇帝嘉其一門敬順天道,尊事朝廷也,賜姓武氏,授田宅,給餼廩,恩養甚厚。[1]
黎淳還寫明亦失哈家族為“海西木里吉寨人”。該地應由“木里吉河”得名,屬于嫩江流域的一條支流,永樂七年設木里吉衛,后又有木里吉河衛。而武云一家在此前就投至朱元璋麾下,與長子、次子都在軍中效力,至于小兒子因何凈身入宮,依然是一個謎團。
這位中軍都督府同知大名武忠,為亦失哈之侄,洪熙元年(1426)年方14歲時,即隨小叔叔前往奴兒干地方,以軍功授職錦衣衛百戶。武忠狀貌魁偉,精騎射,后來接替大叔叔乃當哈(黎淳文中稱作可你)的海西都指揮僉事,漸升同知,署都指揮使。他娶了孫皇后之兄會昌侯孫繼宗的女兒,仕至正一品的中軍都督府同知,與皇親國戚聯絡有親,一門貴顯。孫繼宗因參與“奪門之變”封侯,掌領錦衣衛,在朝中炙手可熱,也許正是亦失哈在遼東失事后未受懲處的原因。
亦失哈一生的主要業績,是作為欽差首領太監,率領龐大船隊抵達黑龍江下游的恒滾河口,宣讀朝廷恩命,宣布建立奴兒干都司。他還在那里興建寺院,頒賞糧米布帛,撫慰各族百姓。東北史專家楊旸根據殘缺碑文,推定他駐扎奴兒干時巡視所屬各地,曾到過江口對面的庫頁島。[2]當然有這種可能,遺憾的是無以知曉其登島的細節。
由于先后出現過王振、劉瑾、魏忠賢,明代太監廣受非議與憎恨,其實因人而殊,充滿正義感和責任心者不乏其人。亦失哈是一個普通的女真名字,檢索《明實錄》,宣德間東寧衛指揮使、正統間遼東自在州指揮等皆與之同名。令人稍覺好奇的是:海西女真人武云是怎樣領著三個兒子投到朱元璋軍中,亦失哈在多大歲數被閹割入宮,何時被重用,皆難以查詢。而入宮未幾年,亦失哈就由小太監升為欽差內官,受命統率數十名文武官員與大隊官兵出巡東北邊疆,必有過人之聰明才智。
明成祖朱棣堪稱視野開闊的一代英主,登基當年,諸事未定,便規劃開疆拓土,經略大東北。行人司邢樞與知縣張斌受命前往奴兒干地方,招撫當地部族。據《明史·職官三》:行人,“職專捧節、奉使之事。凡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諸蕃,征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咸敘差焉”,“非奉旨,不得擅遣”[3]。二人不負使命,所至之處的女真部族酋長先后歸附,次年返回時,首領把剌答哈、阿剌孫等也相隨入京輸誠。成祖大喜,命設立奴兒干衛,賜予來京各首領官職。此乃明朝在黑龍江下江地區的第一個衛所,當地部族首領受封后衣錦還鄉,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后黑龍江流域各部落紛紛歸附,晉京朝貢者不絕于途,接受朝廷封賜,很快建立了一百三十多個衛所,更偏遠的精奇里江與烏第河地區都有建置。
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決定在此基礎上設立一個軍政一體的省級機構,以相統攝,地址就選在奴兒干。對于這一廣闊區域的各族百姓,這是一件大事,朝廷也極為重視,打算派遣欽差內官前往宣撫。由于對北方的蒙古用兵,也因需要做各方面的準備,至兩年后才得以成行。在選派人員上,明廷頗費心思——
因為是前往東海女真地區,挑選深受信任的女真族首領太監亦失哈為欽差,統領大型船隊前往宣撫,同時送新組建的奴兒干都司官員上任;
為顯示朝廷尊威,加強駐防實力和預防不測,從遼東都司調用一千多名官軍隨行護衛,由一批遼東女真族將領負責帶兵,同船前往;
充分重視該地域的歷史與民族背景,為奴兒干都司配備了一個較強的班子,遼東都司東寧衛千戶、韃靼人康旺為都指揮同知,東寧衛千戶王肇舟和佟答剌哈為指揮僉事。東寧衛設于遼陽,由于大量接納安置下江等地來歸的女真人,應是遼東都司所屬衛所中較熟悉那邊情形的,從東寧衛選調官員,也是一種明智的決策。
所有這些決定,當然要經過永樂皇帝的御批。至于東巡所用大小艦船,先期已傳旨在松花江畔的“船廠”制造。那里采伐大木方便,往黑龍江有水路可通,也是元代征東元帥府的主要造船基地,大批物資由陸路轉輸而來,人員亦在此集結登船,催生了后來的一大都會——吉林,也曾是大東北造船業的中心。
永樂九年(1411)春,亦失哈率領船隊出發,號稱“巨船二十五艘”,沿松花江先向西北,至肇州折向東北,入黑龍江,然后順流而下。這是亦失哈的第一次奉旨往奴兒干之地,主要目的是宣布詔諭,設立奴兒干都司,送都指揮同知康旺等人上任。以常理推測,先期應有人打前站,也會搭建一些屋宇,做一些布置。亦失哈似乎沒待太久,舉行過都司的成立儀式,將所帶綢緞銀兩等物頒賞當地首領和普施眾庶,即回朝復命去也。康旺等人會隨他返回嗎?應該不會。猜想亦失哈會給都司衙門留下一些船只,仍從水路返回,以后的每一次往返,應也都是乘船從遼東都司出發,走同樣的路線。元代曾在松花江的大曲折處設“遼東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遼東鷹坊萬戶府”等,此地的女真部落遂有“海西女真”之稱。宣撫海西與沿途的各部族百姓,亦是亦失哈東巡的任務。
亦失哈二下奴兒干是在次年冬天,依據的是《敕修奴兒干永寧寺記》的“十年冬,天子復命內官亦失哈等載至其國”。細思有些不合常理,松花江冰期很長,黑龍江下游在暮秋即有冰凌出現,船只在冬季根本無法行駛,如何“載至”?是否那年氣溫較高,亦失哈等冒險抵達?還有一種推想,即碑記所說為永樂帝降旨之時,或是亦失哈等人離開京城的時間,由是也知每一次東巡都需要很長的籌備期。亦失哈等人這回駐留較久,深入各地方撫恤部民,還將已有的觀音堂擴建為永寧寺。在前往奴兒干的途中,亦失哈也會宣撫省察,但最主要的還是繼續建設和穩定這個地處偏遠的都司。在永樂朝后來的十余年間,亦失哈大約還有過三次東巡,其中一次在十八年,第三次在二十二年。那一年的八月,明成祖于北征途中崩逝,皇太子朱高熾登基后,即降詔開列應停之前朝弊政,第一條便是叫停鄭和下西洋,見即位詔第六款,曰:“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于內府該庫交收。”[4]而對亦失哈的東巡與奴兒干都司的設置,不僅未加限制,還于次年再派亦失哈率軍前往。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能見出對遼東和奴兒干之地的關注,其間都指揮同知康旺派遣兒子進京貢馬,照例受到獎賞。[5]
宣宗朱瞻基繼位后,“敕遼東都司賜隨內官亦失哈等往奴兒干官軍一千五百人鈔有差”[6],對奴兒干都司和東北海疆的重視程度不亞于前朝,亦失哈又有數次遵旨東巡,幾乎是隔年一次。隨行的軍隊仍由遼東都司選派,返回后也由該衙門代發朝廷賞賜。對于亦失哈究竟幾次東巡,學術界說法不一,有七次、九次、十次諸說。最后一次應是在宣德七年(1432)春夏間,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康旺以老疾辭職,請求讓兒子康福代理,有旨任命康福為奴兒干指揮同知,仍由亦失哈帶領前往蒞任。根據《重建永寧寺記》的記述,可知此次東巡陣容宏大,“率官軍二千,巨船五十再至”,隨行將士與艦船都超過首次一倍。受命陪同亦失哈前往奴兒干的,還有遼東都指揮使康政,正二品武大臣,也只能列于他之后,可知其地位之尊崇。
有人說此后亦失哈還曾率艦隊東巡,但無可靠史料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