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亦失哈的“東巡”
元代在下江設置征東元帥府的方位,多數歷史地理學者認為在奴兒干之地,再具體一點就是黑龍江口上溯約三百里右岸的特林。其實仍存在很大疑問。做出這樣的推定,乃因矗立于江畔崖岸上的兩塊石碑,碑文記載明朝的奴兒干都司衙門就設在附近;由此逆推,再證以黃縉文中描繪之景色相近,論斷元朝的征東元帥府亦在此地。史料匱乏,證實與證偽都不易,但疑問是難免的:既然是準備攻打庫頁島,為什么要將元帥府設得那么遠呢?且它并非一個普通的帥府,而是佩三珠虎符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文武屬員眾多,擁有數萬精兵、千艘以上艦只,特林岬下河灘狹窄,水流湍急,又怎能容納得下?
那兩塊石碑屬于明朝興建的永寧寺,清晰記載著太監亦失哈率領艦隊航行至此地,宣布朝廷旨意,建立奴兒干都司的過程,其中也有關于庫頁島的內容,極為珍貴。19世紀初,日本人間宮林藏航經此地返回庫頁島時,于江中望見高崖上的石碑,同船的費雅喀人虔誠施禮,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但也只是遙遙一望而過,沒有讀到碑上文字。而契訶夫乘坐“貝加爾”號沿江下行之時,岸上已沒有了石碑。沙俄當局在據有下江地區后,應是注意到二碑在原居民心中的地位,以及中國人的重視,遂將它們從原址移往別處。所可慶幸的是,潛入偵察的清朝官員曹廷杰此前已拿到了拓片!若非有此兩篇碑文,那段歷史可就更難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