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樸素的貢品
正是因其北部正對著黑龍江入海口,庫頁島曾被稱作“黑龍嶼”[1],清晰表明該島與這條中國北方的最大河流以及與東北亞大陸的地緣關系和歷史淵源。而不甚準確的是,嶼者,小島之謂也,如此稱呼,仍屬于瞎子摸象,缺少完整的認知。庫頁島南北綿延近兩千里,東西最寬處逾三百里,面積大約七萬六千平方公里,超過臺灣與海南島的總和,曾為我國第一大島。島上有高山大川,密林廣甸,大量的湖泊沼澤,豐富的煤炭和石油礦藏,尤其是久有漁獵之利。又以東北臨鄂霍次克海,南與日本的北海道隔海相鄰,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誠一寶島也!
從幽渺的遠古以迄唐朝,庫頁島上的部族應是從屬于肅慎氏,追溯這個東北大島的歷史沿革,必須與肅慎相聯系。而肅慎作為東北地域的一個古老民族,傳說在舜帝時即赴中原進貢弓矢,成為朝廷恩澤遠被、幅員遼闊的象征。夏代大禹定九州,商周兩朝代興,邊遠部族“各職來貢”,地處荒僻的東北民族肅慎皆不辭遙遠,派人持貢物前來朝貢。周成王時四海臣服,以僻處東北之地的肅慎(又作息慎)前來歸順,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2]而至周景王十二年(前533),更是讓大夫詹桓伯宣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3]此時周室已弱,仍對國家之疆域做出這樣的表述。
肅慎氏之部落和地域雖與時加減,而在黑龍江下江地區、烏蘇里江流域,包括海中的庫頁島,向南至長白山北麓一直較為穩定,所謂“白山黑水”是也。漢武帝曾在下詔舉賢時說:“朕聞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徠服。”[4]
為什么稱肅慎為“海外”?注釋曰“在夫余之東北千余里大海之濱”。大致指明了其所在方位,卻不夠完整。海外,古籍中或用指邊遠之地,但畢竟與“海濱”有別。此處立意,竊以為應與庫頁島相關——那個綿延兩千里的大海島,向為古肅慎的重要組成部分。出于東漢的《大戴禮記·少閑》,也以“海外肅慎”的萬里來朝,作為皇朝雍熙、政治澄明的實證。[5]
肅慎之地寒冷而不貧瘠,出產多珍異,所貢方物當有多種,如參如貂,如瑪瑙和珍珠,但標志性物件則是不起眼的“楛矢石砮”。曾有一個與孔夫子相關的著名故事,記述孔子在陳國時,有一只鷹隼墜落該國宮苑而死,經過查驗,發現隼身被一支箭貫穿,箭頭為石塊制成,眾人不知來歷,陳惠公命人拿著死隼到孔子所居館舍請教,夫子侃侃而談,講述楛矢石砮的歷史與政治背景。《國語·魯語下》:
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后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古者分同姓以珍寶,展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于肅慎氏之貢。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6]
尺有咫,即一尺八寸,若說石箭鏃達如此之長,令人難以置信,當不乏夸張色彩。推測應是石鏃與箭桿合起來的長度,證之以《史記·孔子世家》,作“楛矢貫之,石鏃,矢長尺有咫”,是。即便如此,一只受傷的隼由東北極地帶箭飛至中原,也堪稱神奇了。這里的隼,當是后世所稱的海東青。而武王克商后,以肅慎所貢楛矢石砮賜予陳國,珍藏于金櫝之中,恰與此隼所中之箭相吻合,也稱奇異。諸書收錄此事,一以述異志怪,一以推崇圣人之博聞強記與通曉典故,主要則在于闡解西周時邊遠部族與中央政權的貢納關系:肅慎氏楛矢之貢的文化意義,所貢楛矢石砮的去向與禮制內涵,講述得清晰可信,言之鑿鑿。
石鏃,即以堅石制作的箭鏃,關乎其材質的說法亦多。有人說是松花江中松脂化石,也有人指為江中松榆等枝干的化石,或說乃瑪瑙、燧石、碧玉。《大明一統志》記述:石砮乃“黑龍江口出,名水花石,堅利入鐵,可銼矢簇,土人將取之,必先祈神”[7]。而清初流放寧古塔的江南詩人吳兆騫曾隨進剿羅剎的官軍至黑龍江口,也在當地收集了一些石鏃,可相印證。[8]石鏃的產地與材料頗有差異,恰可證明古人隨處取材制作,而黑龍江口一帶與對面的庫頁島即其重要產地。
對于究竟什么是楛矢,說法更多。《史記》集解只說“楛,木名”,后人或指為長白山的樺木,或言乃一種江中樹枝化石,或稱灌木杞柳。當以后一說近似。楛,粗劣不堅之謂也,此處應指荊條。東北大山中隨處可見此類荊條,堅硬挺直,粗細適宜,即便不加石鏃,將前頭削尖就可以射物。乾隆帝曾有一首小詩《斐蘭》,指用榆柳之枝做的小弓,兒童執以嬉戲,騎射技藝也得以養成。尾聯“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9],未提到楛矢石砮,而以“蓬矢桑弧”為祖先肅慎氏向周室貢獻之物,甚是。
肅慎氏之地后來有所分化,也被強鄰兼并,而種族不絕,文化與習俗未變,人們仍習慣于以“肅慎”稱之。如《后漢書》卷八十五:
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自漢興已后,臣屬夫余。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10]
描述的重點仍在于楛矢石砮。或也正由于其貢物之質樸,古老的肅慎被稱為君子之國。《淮南子·地形訓》:“東方有君子之國。”[11]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應該就是肅慎氏。
楛矢石砮,既是肅慎部落打獵時所用之箭,也是一種極為樸素的貢品,從而成為東北極地文化的標志物。歷朝記載此物,都不在于其自身價值之昂,而在于所來之遠、進貢者心念之誠。它是常見的,普通的,隨地取材而非統一規格的。頗有些學者非要從價值上尋覓原因,千方百計去證明其稀有和珍貴,應是認差了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