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延伸閱讀——中、印、希三國寓言的相似性

有專家在分析后認為,世界上許多流行的寓言、童話、小故事等,都來源于印度,古希臘許多著名的寓言,如《伊索寓言》等,也有些是來自印度。

真的這樣嗎?一直以來這個問題都存在爭論,有的學者主張源于印度,有的則主張源于希臘,確,在中、印、希三個古國的寓言故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么這些寓言故事到底源于何地呢?

北魏時代著名的史學家崔鴻曾編輯過一部《十六國春秋》,其中有一篇寫了白蘭王吐谷渾阿柴臨終前的一個故事:

白蘭王吐谷渾阿柴臨卒,呼子弟請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將玩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延曰:汝取一箭折之,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柴曰:汝曾知,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社稷可固。言終而卒。

無獨有偶,《伊索寓言》中的〈農夫的兒子們〉的故事是這樣的:

農夫的兒子們時常內訌,他屢次勸導他們,可是一直都不能說服,他覺得必須用事實來才好。他便叫他們去拿一束木棒來,他們依了命令來了,他先把整束交給他們,他們把整束木棒折斷,他們誰也折不動。農夫隨后把那一束解開,各人都給一支棒,他們將棒輕易折斷了。他說道:兒子們,你們看吧,假如齊心一致,你們不會被敵人征服,但若是內訌,便要被打倒。

這個寓言與《十六國春秋》里的故事對照一下,從立意到表達方式完全相同。有人說,崔鴻是將《伊索寓言》的這一故事改編了一下。但也有人說,《十六國春秋》里的故事依據的是當時中國的民間傳說,并還進一步指出:《二十四史》中《魏書》卷一百一的《吐谷渾傳》所記與崔鴻所錄一模一樣。《魏書》的作者是北齊的魏收,比崔鴻稍晚。紀昀在《四庫提要》里評論《魏書》時指出:它“互考諸書,證其所著,亦未甚遠于是非……”這樣看來,《魏書》乃至崔鴻的故事并非源于《伊索寓言》了。

唐朝柳宗元的〈三戒”是一組寓言,共三篇,其中有一篇〈黔之驢,內容與《伊索寓言》中〈初次看見的駱駝〉非常相似。究竟是柳宗元翻譯了《伊索寓言》,還是《伊索寓言》吸收了中國古代的妙喻?

有人還指出:中、印、希三國寓言的相似,必有其相互傳播的因素,從各方面資料去探索,這個謎還是能揭開的。但到目前為止,這還是文化史上的一個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黎川县| 苍溪县| 泊头市| 丽水市| 梁平县| 宁阳县| 海丰县| 枣强县| 固始县| 宁海县| 科技| 临潭县| 潮州市| 兴安盟| 鄂州市| 鹤山市| 厦门市| 河曲县| 崇礼县| 株洲县| 静安区| 贺兰县| 和田市| 西丰县| 大足县| 廊坊市| 英德市| 故城县| 诏安县| 乳山市| 巴南区| 黑山县| 柳河县| 新乐市| 黄龙县| 天峻县| 安国市| 郁南县| 济南市|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