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起:詭異波斯×自戀希臘×殘暴羅馬,古文明真面目大公開
- 陳深名
- 2928字
- 2022-07-22 17:15:00
等級森嚴的印度種姓制度
種姓,在古代印度梵語中叫做“瓦爾那”,意思是“顏色”、“品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它的形成,與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有著密切的關系。
種姓制度的起源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早在西元前二十三世紀左右就創造出了燦爛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而創造這一文化的是印度主要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
西元前兩千年前后,屬于印歐語系的一些部落從中亞高原來到印度河中上游的旁遮普一帶,這些人是白種人,自稱為“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人,而把當地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稱為“達薩”,意為“敵人”。他們說,達薩是“沒有鼻子的”、“黑皮膚的”,自認為比達羅毗荼人高貴。這樣在古印度出現了最早的等級區分: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和黑皮膚的達薩人,可以說這是種姓制度的起源。
在進入印度后不久,雅利安人社會開始出現分化,少數氏族、部落的成員成了貴族,而大多數氏族、部落成員則成了平民,這是世界各個民族從原始進入文明時所共存的現象。但雅利安人不同的是:其貴族又分為祭司貴族和武士貴族。這樣,雅利安人部落內部就出現了三個集團:祭司貴族、武士貴族和一般平民,再加上原有的“達薩”,便形成了四個等級或種姓。在這四個等級或種姓中,祭司貴族最高,稱“婆羅門”,其次是武士貴族,稱“剎帝利”;再其次是一般平民,稱“吠舍”,最低的是達薩,稱“首陀羅”。
關于這四個等級的起源,在印度最古老的文獻《犁俱吠陀》(也是婆羅門教的經典)的最后一章(大約形成了西元前一千年或稍晚)中有過這樣的說明:據說,在古老的洪荒時代,除了一個名叫普魯沙的原始巨人外,什么也沒有。有一天,諸神肢解了普魯沙,普魯沙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要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他的嘴變成了婆羅門,他的雙臂變成了剎帝利,他的雙腿變成了吠舍,他的雙腳生出首陀羅”。
到了西元前九至前七世紀,雅利安人擴張到了恒河流域,并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國家。奴隸主貴族為了維護其階級利益,便借助于宗教和法律將原來形成的四個等級固定下來,并對其職業、地位、權利、義務和社會生活作了詳細規定。種姓制度就這樣形成了。
種姓制度的職業劃分
依據種姓制度,作為第一等級的婆羅門,主要是充當祭司,研究并傳授宗教經典,研究并解釋法律,“為自己和他人祭祀”,以及接受施舍或施舍他人。他們不需從事任何生產勞動,也不必承擔任何賦稅和徭役,但可以透過接受施舍而占有大量財富。他們的人身神圣不可侵犯,就是國王也不能動他們一根毫毛。他們不僅壟斷了宗教、法律和文化方面的權利,而且還可以以國王的顧問身分和武士貴族一同分享政權,參與處理國家大事,其地位最高。《摩奴法論》中寫道:“一切生物中最優秀的是動物,在動物中最優秀的是有理性的動物,在一切有理性的動物中最優秀的是人,在一切人中最優秀的是婆羅門。”
剎帝利主要是充當武士,保衛國家,保衛宗教,保衛婆羅門,國王和官吏通常也屬于剎帝利種姓。剎帝利雖掌握有政權和軍權,但由于在等級上要低婆羅門一等,因此他們常常受到婆羅門的欺負。婆羅門就公開宣揚說,一個一百歲的剎帝利見到一個十歲的婆羅門,也要像兒子對待父親那樣畢恭畢敬。當然,大權在握的剎帝利是不甘心婆羅門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的,所以兩者時常發生矛盾和沖突。
吠舍的職業是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他們只有以施舍(捐贈)和納稅的方式供養完全脫離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的義務,而不能享受任何宗教、軍事和政治特權。
首陀羅作為四種姓中地位最低者,他們只能從事手工業以及其他種種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其中不少人淪為傭工或奴隸,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
為了保證高級種姓的特權地位,種姓制度規定,各種姓職業一律世襲,特別嚴禁低級種姓的人從事高級種姓的職業。《摩奴法論》就列有這樣一條,“低級生產者因貪欲而以高級種姓的職業為生,則國王剝奪其財產后,應立即放逐之。”
種姓制度的不平等性
在宗教生活上,各種姓之間也是不平等的。按照法典規定,前三個種姓有參加宗教活動的權利,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無權參加任何宗教活動,稱為“一生族”,即使他們聽一聽或看一看婆羅門教的圣典吠陀也被禁止。譬如,《喬達摩法經》中規定,如果首陀羅故意聽人誦讀吠陀,須向他的耳朵里灌以溶化的錫或蠟,如果他誦讀吠陀原文,就應把他的舌頭割掉,如果他記憶吠陀原文,須將其身體劈成兩半。
不僅首陀羅和前三個種姓間存在著不平等,就是前三個種姓之間也有種種差別。以雅利安人在梵行期所攜行的木杖為例,法典規定:婆羅門的杖長須達發端,剎帝利須達前額,吠舍須達鼻端。這樣,人們只要看一下木杖的長短也就知道這個人所屬的種姓了。
四種姓之間的不平等還表現在法律方面。如果高級種姓傷害了低級種姓的人,處分一般都很輕;相反,如果低級種姓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那么就會遭到嚴厲處罰。例如法典規定,婆羅門侮辱首陀羅只罰款十二帕那,但如果首陀羅惡毒辱罵再生人(即前三種姓)則須割掉他的舌頭,如果首陀羅以無禮的態度評論再生人的名字和種姓,則須以十指長燒熱的鐵釘插入他的口中。如果首陀羅傲慢教訓婆羅門的人,即就要往他的口和耳里灌滾開的油。
在婚姻方面,為了維護高級種姓的純潔性,法典強調各種姓間必須實行內婚制,即同種姓的人通婚。但隨著人口雜居的增長,特別是城市的出現,混血已不可避免,加上婆羅門、剎帝利的男人們的貪得無厭,往往違背內婚制的規定,將低級種姓中的姿色女子強占為妻。
在這種情況下,法典為了保證高級種姓的社會地位不致因混血而混亂,遂制定了所謂“順婚”與“逆婚”等原則,即高級種姓的男子可依次娶低級種姓之女子為妻(此為順婚),但低級種姓的男子則絕對不能娶高級種姓之女子為妻(此為逆婚)。法典規定,要對那些向高級種姓之女求婚的低級種姓之男處以體刑。因此,依據“順婚”與“逆婚”的原則,婆羅門除本種姓的女子外,還可娶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女子為妻;剎帝利除本種姓的女子外,可娶吠舍和首陀羅女子為妻,而首陀羅則只能娶本種姓的女子為妻。
如果有人膽敢違反“順婚”與“逆婚”的原則,低級種姓的男子娶高級種姓的女子為妻的話,那他們就犯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其子女將成為“旃陀羅”,意為“賤民”。“旃陀羅”的社會地位最為低下,最受歧視,被認為是“不可接觸的人”。
按照法典規定,賤民只能從事屠宰、制革、清掃垃圾、搬運棄尸、看守墳墓或做劊子手這些最臟最沒人做也最被人瞧不起的職業。他們只能住在村外,穿死人的衣服,用被人家遺棄了的破碗吃飯,戴鐵的裝飾品。入夜,他們不能在村子里走動,更不允許進城。白天工作,要戴標明自己身分的標記,出門要邊走邊敲木梆,好讓人們聽到聲音后馬上躲開,以免看到或碰到他們。因為在高等種姓看來,凡是看到或碰到賤民,都是污穢的,是不吉利的。
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在吠舍和首陀羅中間,又繁衍出許多從事不同職業的小集團,這些被稱為“迦提”的小集團,受種姓制度的影響,職業世襲,實行集團內婚制。《摩奴法論》記載的迦提有五十九種,其中最受壓迫的有六種。
此后,迦提的數目愈演愈多,到一九三一年英國殖民當局對印度人口第一次調查統計時,全印的迦提數目已達三千五百種,其中被壓迫的迦提有四百二十九種,約六千萬人。隨著迦提的增多,原來四個種姓的區分也就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并最終為迦提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