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無定法,較為隨意。

16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朝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朝時,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時,還有將彩色絹帛剪成茱萸、菊花,用來相贈佩帶的習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傳統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的風格各不相同。

重陽節在中國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小米呀,黃米呀,上呀么上了場。”

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麥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中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

一些地方的人民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墳,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化市| 青铜峡市| 玛沁县| 珲春市| 临澧县| 阿拉善左旗| 邢台县| 砀山县| 沈丘县| 文昌市| 八宿县| 贵南县| 梅河口市| 天长市| 吉水县| 巴南区| 荔浦县| 宾阳县| 龙里县| 双桥区| 安乡县| 基隆市| 龙口市| 保康县| 菏泽市| 宁化县| 四子王旗| 宣化县| 密山市| 台北县| 郧西县| 德兴市| 乌兰察布市| 苏尼特右旗| 石河子市| 浪卡子县| 辉县市| 鄂州市| 张掖市| 石台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