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雇員受害賠償糾紛(含幫工損害賠償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 2439字
- 2022-07-29 15:46:26
13 探索舉證責任分配與主動調查的平衡點
——王某海訴熊某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2018)浙0109民初9869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
3.當事人
原告:王某海
被告:熊某
【基本案情】
王某海承接熊某交付的水電安裝事宜后,根據相關的工作量,雇用了案外人岑某祥共同作業(yè)。2016年11月1日,王某海根據熊某的指示先在熊某開辦的公司旁將電線拉到江東大道南側的路燈處,掛在南側路燈頂端,再將電線拉到江東大道北側的路燈處,掛在北側路燈的頂端。同時,為使王某海將上述電線掛至南、北兩側的路燈頂端,熊某為王某海提供了由案外人操作的升降機,王某海站在與升降機相連的吊籃上,并在江東大道北側將電線掛至路燈頂端時,從高處墜落地面,造成腰1椎體骨折、右脛骨下端粉碎性骨折、右肩胛骨骨折等,王某海隨即被送往浙二醫(yī)院進行治療,現已終結治療。經鑒定,王某海因上述事故被評定為人體損傷八級殘疾和傷后誤工期為210日左右、護理期為90日左右、營養(yǎng)期為90日左右。對此,王某海因案涉事故產生醫(yī)藥費、傷殘賠償金等各項損失共計395582.20元。
【案件焦點】
雙方是承攬關系,還是雇傭關系。
【法院裁判要旨】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王某海在本案中提供了錄音資料一份,欲證明王某海、熊某之間存在雇傭關系的事實。因錄音資料中涉及杭州市蕭山區(qū)義蓬街道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裘某榮,故法院依法向案外人裘某榮進行核實。在核實中,裘某榮表示:王某海提供的錄音文字資料基本真實,具體細節(jié)以錄音為準。同時,其告知:就案涉糾紛組織過2次調解,但因吊機駕駛員未到場,故調解未果;至于王某海、熊某之間是雇傭關系還是承攬合同關系,其很難界定。根據以上核實情況,法院制作了備忘錄一份并在庭審中向雙方當事人進行出示。
關于案涉事故發(fā)生的過程,鑒于當事人未能提供充分證據,且證人岑某祥的證言不能全面反映案涉事故的整個過程,故法院依法召集當事人前往事故現場進行勘驗并當場制作《勘驗和調查筆錄》。經勘驗,王某海、熊某對事故發(fā)生過程達成一致意見。
綜上,本案系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案件,鑒于王某海經法院釋明后,堅持以王某海、熊某之間系雇傭關系向熊某主張權利,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的規(guī)定,王某海就其在本案中與熊某之間構成雇傭關系的主張負有舉證責任。另外,根據以上認定的事實,法院確認雙方當事人在案涉事故發(fā)生過程中均存一定的過錯。根據以上對證據的認證和事實認定,王某海關于王某海、熊某系雇傭關系的主張,依據不足,法院不予采信,進而對王某海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王某海的訴訟請求。
【法官后語】
相較于法律適用,民商事審判中更加棘手的是事實查明。特別是在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中,當事人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在事情發(fā)生的過程中未及時保留證據,導致自己在訴訟時無法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而在庭審中,原、被告各執(zhí)一詞,對案件事實的查明造成極大阻礙。在此情況下,有的法官認為,應當遵守“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法官不能像公安偵查一樣去調查案件事實,如果當事人自身無法提供充分證據,就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而有的法官認為,如果直接根據證據規(guī)則,強行分配舉證責任,往往會導致裁判結果與社會輿論產生極大沖突,激化“法理”與“情理”的矛盾,應當通過法庭調查,盡量還原客觀事實,真正地維護公平正義。
在民商事審判中,存在承辦法官直接根據證據規(guī)則,通過分配舉證責任的方式審理、裁判案件。比如,民間借貸糾紛中,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適用前,只要案涉?zhèn)鶆招纬捎趦杀桓婊橐鲫P系存續(xù)期間,非舉債配偶未能提供證據證明案涉?zhèn)鶆沾嬖诜伞⑺痉ń忉屢?guī)定的應認定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的情形,便直接認定案涉?zhèn)鶆諏儆诜蚱薰餐瑐鶆铡T偃纾x婚糾紛中,只要原告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原、被告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便推定“應有和好可能”。這種模板式審理、裁判讓承辦法官在十分鐘內即可完成庭審,并當庭作出判決,雖然在法理上無可厚非,甚至在上訴過程中也少有改判風險,但卻偏離了法律要維護的公平正義,激化了“法理”與“情理”的矛盾,在社會上造成負面影響。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民商事案件中原、被告地位平等,民事訴訟法也規(guī)定了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在當事人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承辦法官不能以經偵辦案的方式去固定事實,從而產生對一方當事人有利、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利的法律后果。
本案中,王某海雖主張其受雇于熊某,但雙方并未簽訂書面協(xié)議,熊某也不認可該事實。對此,王某海提供了錄音資料、手機短信,并申請證人出庭作證。因錄音涉及案外人,故承辦法官依法向案外人進行核實。根據核實情況和證人在庭審中的陳述,認定王某海提供的證據與其主張的王某海、熊某之間存在雇傭關系的待證事實缺乏充分的證明效力。因王某海堅持以王某海、熊某之間系雇傭關系向熊某主張權利,故判決駁回王某海訴請。同時,在認定事故發(fā)生過程的事實時,雖然當事人未能提供充分證據,但承辦法官組織當事人進行現場勘驗,最終還原客觀事實,為今后王某海、熊某之間矛盾糾紛的化解打下基礎。
綜上,筆者認為,承辦法官在民商事審判中應當找到舉證責任分配與主動調查的平衡點。既要遵循證據規(guī)則和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不能越俎代庖地幫助當事人調查其主張的事實,又要“接地氣”,充分考慮客觀實際,通過法庭調查還原案件事實,真正地維護公平正義。分配舉證責任不是為了省略主動調查,從而減輕自身的工作量,更不是為了套用模板搞形式主義裁判,而是為了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兼顧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裁判。退一步講,即便在主動調查之后依然無法查明案件事實,此時再根據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作出最終的裁判也更能讓當事人和老百姓接受,從而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
編寫人: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 賀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