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解員培訓簡明教程(第6版)
- 黃鳴鶴
- 1327字
- 2022-07-29 17:27:36
二、從中醫藥理看糾紛解決
中國傳統的醫學藥理,對非訴解決糾紛也有啟迪意義。
中醫認為最重要的是“治未病”,即防患于未然之時,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預防、疾病早期的發現與治療來實現人體“陰”與“陽”的平衡。中醫藥理反映了國人對于“病緣何而起”和“如何治病救人”的觀點。
中醫認為,“人體內各器官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維持著動態的平衡,從而保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當這種動態平衡因某種原因遭到破壞而不能立即調整得到恢復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6]。
與西醫主張直接切除病變體、使用抗生素殺死病菌的治病原理不同的是,中醫更注重事物本身的平衡,認為人體內部平衡及與外部交流的平衡被破壞導致疾病的產生。
中醫認為,未病防病是根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陰陽調和,因時因地因人,是為醫家治病救人之法。”[7]幾千年來成為中國社會主流價值的儒家思想認為,訴訟是人性貪惡的表現,主張通過個人“德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提升,家庭的和諧(父嚴、母慈、兄友、弟恭),統治者對于子民的愛護(施仁政),社會成員間的和睦相處(睦鄰、謙讓、互助)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敬老、憫幼、助殘、恤貧),來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體若陰陽調和,病從何而起?人際和諧,訟從何而生?
幾年前參訪我國臺灣地區地方法院,與一位退休的老法官聊天,他說法官是一份很辛苦的職業,這位法界先進提到一件事,即他兒子考大學選擇專業時,父親建議其選擇法學院,然而他兒子寧愿選擇醫學院,因為學法律太辛苦了,小時常見父親在書房中挑燈夜書地寫判決,連陪家人的時間都沒有,所以不愿意延續這種狀態。聞言時,說者及聽者均噓唏,一般社會認知醫生是辛苦職業,殊不知在法官兒子看來,“治療國之病”比“治療人之病”的工作更為辛苦。老法官退休前寫過無數判決,退休后卻致力于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的研究,從糾紛解決入手,研究糾紛之所以發生的根源、高發點、風險點,探索解決方案。其義理,如多年外科手術醫生,轉研究“病之緣起”,其意為“防病于未發之時,治病于欲發之時”。
病未發在于體健身強,風邪無隙入侵;即使偶有病,病在肌膚時,即引起警覺,早期治療。即使病起,治療的關鍵在于尋本,即找出病源、病根和病灶,標本兼治。“百病之起者,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8]
治療的方法在于審證本因,恢復平衡,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用藥則講究“君臣佐使”四者間的配合:君為主藥,臣為輔藥,佐為活化劑,使為傳遞介質(生物工程中稱為載體)。四者各司其職,稱為復方中藥,缺一味或比例不對則藥效下降甚至出現毒性。
這一理念表現在糾紛解決方式上,即為中國式ADR。基層組織的自我管理、矛盾初期的排查以及第三方調解的積極介入,都是“治未病”的醫理。
同時,對于社會糾紛的解決,建立多防線、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多管齊下,根據沖突的性質和層次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糾紛解決機制,是為社會糾紛解決的“主藥”,訴訟作為權利救濟的最后手段,是為“輔藥”,而社會自治和自律能力的提高,法律意識的提升,社會保障、優撫救濟等社會減震器的建立,是為“佐使之藥”。復方之下,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因時因地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