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diào)解員培訓簡明教程(第6版)
- 黃鳴鶴
- 1360字
- 2022-07-29 17:27:36
第四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調(diào)解觀
一、“無訟思想”溯源
《論語·子罕》記載了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路的一段對話,孔子說:“無訟,吾猶人也,必也使其無訟乎!”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訴訟并不是個好東西,如果讓我來教化民眾的話,我必定使他們明白無訟的道理”。
據(jù)史書記載,孔子于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被任命為魯國的大司寇,其職責為“使率其屬而掌其邦禁,以佐王刑邦國”,也就是執(zhí)掌一個國家的法律,地位等同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但作為一國的首席大法官,卻對訴訟如此反感,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孔子的思想中,他認為,國家建立基本的法律制度是必需的,但治理天下并不能只靠嚴刑峻法來嚇唬百姓?!叭收钡年P鍵在于個人“德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提升,家庭的和諧(父嚴、母慈、兄友、弟恭),統(tǒng)治者對于子民的愛護(愛民如子施仁政),社會成員間的和睦相處(睦鄰、謙讓、互助)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敬老、憫幼、助殘、恤貧),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這樣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大同社會)中,糾紛的產(chǎn)生自然降低到最小的概率,即使有糾紛發(fā)生,也可以通過禮讓協(xié)商或“德高望重者居中調(diào)裁”的方式得到解決。
通過梳理孔子無訟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孔子反對訴訟的一個原因,是認為糾紛的產(chǎn)生在于利益分配的沖突,而沖突的根源在于“人皆希望于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私本性。為逐利,人可以“無禮、忘義、少廉、寡恥”。當訴訟成為“爭利”的一種手段時,職業(yè)法律代理人的介入(中國古代的訟師),挑動沖突各方將糾紛訴諸公堂,“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呂氏春秋》中批判訟師鄧析語),“好治怪說,玩琦辭,其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荀子·非十二子》)。中國傳統(tǒng)的《周易》中解卦:訟則終兇,其將訴訟視為惹禍上身的兇險行為。
當然,就現(xiàn)代法理學理論而言,孔子對于法治的批評也有其不妥之處:法律是社會規(guī)范的最低標準,而道德是較高標準,“人皆堯舜”的大同社會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但其發(fā)展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超越現(xiàn)實而直接進入理想狀態(tài)。就“如防小人不防君子”,如家設門鎖,是因為有小偷存在。只要有小偷存在,門鎖和刑罰就必須存在一樣。
儒家的“和合思想”卻為糾紛的調(diào)解提供了一種東方智慧與哲學思辨。在看待“差異”與“沖突”中,儒家思想認為,“君子當和而不同”,即以平常心看待差異。對于不同意見,是“包容”它,而不是“消滅”它,“求同而存異”也。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講究“誠信”,認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主張“信”,認為“人無信,不可其可”;主張“中庸”,認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國成為禮教大國,“和為貴”的思想[4]成為處理各種關系的指導思想:朝堂之上,主張“政通人和”;家庭倫理中,主張“家和萬事興”;鄰里關系間,主張“睦鄰”“守望相助”;商業(yè)貿(mào)易上,主張“和氣生財”;民族關系上,以“和親”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決沖突;軍事上,主張“內(nèi)和而外威”;糾紛解決方面,主張“無訟是求”??偠灾昂秃衔幕睗B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方漢學家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對于糾紛解決的態(tài)度歸結為一句話:“古代中國人在整個自然界尋找秩序與和諧,并將此視為一切人類關系的理想?!?a id="w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