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監督與界限:媒體侵權典型案例解讀與啟示作者名: 奚丹霓本章字數: 963字更新時間: 2022-07-28 11:03:47
法律分析及建議
隨著我國司法實踐中新聞媒體侵權糾紛的不斷增多,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在探索這類侵權案件責任認定的標準。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現已失效)第七條規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現已失效)在對新聞報道侵權案件的法律適用進行細化的同時,也基本遵循了上述理念,強調新聞媒體報道本身不能脫離客觀事實本身,如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時,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性內容的,就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但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條、第一千零二十六條的相關規定,捏造和歪曲事實、對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合理審核義務、使用侮辱性言辭等是認定媒體承擔侵權責任的重要標準,實際上就是在強調新聞報道、輿論監督本身是否存在“失實”的問題。可見,報道內容是否“失實”,是目前我國法律及司法實踐中判斷新聞報道是否構成侵權的認定標準,也是新聞媒體開展業務過程中把握工作底線的業務標準。
在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強調,認定新聞報道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主要標準為該新聞報道內容是否構成“嚴重失實”。新聞單位依據其了解掌握的相關信息進行報道,因信息來源有限,不可能完全做到精確嚴謹,故而將新聞報道侵權標準確定為“嚴重失實”而非“精確一致”。在“《J報》社與杭州W科技有限公司等名譽權糾紛上訴案”中,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二審判決書[文號:(2017)京01民終5483號]中認為,“新聞報道屬于事實報道的范疇,應當遵循新聞真實的原則,而判斷報道是否達到新聞真實的標準,應當依據一般合理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景下的認識能力判斷,有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作為依據,即為報道的事實基本真實。如果新聞報道確有失實的,應當區分主體或基本失實還是細節失實,如果失實的內容涉及主體內容或基本內容,或者細節內容構成了報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細節內容的失實足以影響受眾對人或事本身是非善惡評判的,則該新聞報道內容的失實構成嚴重失實”。可見,新聞報道只要不違反真實性原則,不是基本事實及關鍵性細節失實,即使個別細節與事實不符,一般就不會被認定為報道內容構成“嚴重失實”。
- 建設工程案件爭議焦點:最高人民法院改判案例深度解析
- 2012年中國十大憲法事例評析
- 拆遷維權實務及案例解析(第二版)
- 《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與“兩高三部”《關于規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理解與適用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導性案例全書(第2版·精裝珍藏版)
- 仲裁案例選編.第4輯
- 勞動爭議實務案例解析與要點剖析
- 探索、實踐與創新.司法統計分析卷
- 2011-2015年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文叢:探索、實踐與創新(案例精選卷)
-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案例指導(第9輯)
- 大案回眸:前行的中國刑事法制
- 企業改制、破產與重整案件審判指導(增訂版)
- 婚姻家庭糾紛錦囊
-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典案例分類精解:婚姻家庭卷
- 中國知識產權濫用之反壟斷反制實務